棕鼯鼠
分布
特征
棕鼯鼠体长360∼480公分,尾长330∼425公分,后足长68∼75公分。体重约600克。身体背面、皮翼、足和尾上面均呈闪亮赤褐色到暗栗红色;颈背及体背面中间部分毛色较深暗;体腹面带粉红色或橙红色,至皮翼边缘下面逐渐成为赤褐色,腹部两侧白色。耳壳后有少许黑色毛。眼周及颊部黑色,颏有1小褐斑。全身色调在成年兽更显深红,幼兽则褐红而黄。
棕鼯鼠是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或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大鼯鼠毛皮柔软致密并细亮如丝,色泽美观。亚洲大型鼯鼠之一,具有观赏价值。
习性
棕鼯鼠多栖于山坡森林地带,巢筑于树洞或岩洞中。晨昏时活动较频繁,活动以攀、爬、滑翔相交替。食物以麻栗树叶、倪藤果、榕果、山姜子、山荔枝、野芭蕉等果实为主;偶亦食昆虫[1]。 2∼4月换毛。
它们栖息于海拔1500∼2400公尺之间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中,和热带雨林、季雨林中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公尺。以岩洞、石隙、树叉上其他大型鸟类的弃巢为穴。夜间活动。以树叶、嫩枝和果实为食。在树洞中营巢,一年四季均活动。昼间藏匿于树洞,或蜷缩在树上,一般离地面20公尺以上,夜晚利用皮翼滑翔于树间。觅食于针叶树阔叶树树冠下部的树枝间。主要以水果、坚果、嫩枝、嫩草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及其幼虫。
繁殖
每年2∼4月为鼯鼠的交配期,母鼠怀孕后约75天生仔,每胎生1∼3只,1年1胎。小鼯鼠生下后,1个月睁眼,45天长全毛,3个月后自行觅食。在繁殖期间,母鼠可增喂用玉米煮成的浆糊,加少许白糖。小鼠自行寻食后,要与母鼠分开。成鼠的寿命约7∼10年。要防止猫、黄鼠狼、老鹰等天敌伤害。
亚种
- 棕鼯鼠台湾亚种(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grandis),Swinhoe于1862年命名。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2]
- 棕鼯鼠海南亚种(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hainana),G. Allen于1925年命名。在中国,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3]
- 棕鼯鼠泰国亚种(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lylei),Bonhote于1900年命名。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泰国。[4]
- 棕鼯鼠越南亚种(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miloni),Bourret于1942年命名。在中国,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5]
- 棕鼯鼠贡山亚种(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nigra),Pen et Wang于1981年命名。在中国,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贡山。[6]
- 棕鼯鼠四川亚种(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rubicundus),Howell于1927年命名。在中国,分布于四川(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宜宾西北。[7]
- 棕鼯鼠福建亚种(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rufipes),G. Allen于1925年命名。在中国,分布于广西、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永安。[8]
参考文献
- ↑ 棕鼯鼠,百科知识中文网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鼯鼠台湾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鼯鼠海南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鼯鼠泰国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鼯鼠越南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鼯鼠贡山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鼯鼠四川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鼯鼠福建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