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鼯鼠
分布
特徵
棕鼯鼠體長360∼480公分,尾長330∼425公分,後足長68∼75公分。體重約600克。身體背面、皮翼、足和尾上面均呈閃亮赤褐色到暗栗紅色;頸背及體背面中間部分毛色較深暗;體腹面帶粉紅色或橙紅色,至皮翼邊緣下面逐漸成為赤褐色,腹部兩側白色。耳殼後有少許黑色毛。眼周及頰部黑色,頦有1小褐斑。全身色調在成年獸更顯深紅,幼獸則褐紅而黃。
棕鼯鼠是國家「三有」保護野生動物(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價值或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大鼯鼠毛皮柔軟緻密並細亮如絲,色澤美觀。亞洲大型鼯鼠之一,具有觀賞價值。
習性
棕鼯鼠多棲於山坡森林地帶,巢築於樹洞或岩洞中。晨昏時活動較頻繁,活動以攀、爬、滑翔相交替。食物以麻栗樹葉、倪藤果、榕果、山薑子、山荔枝、野芭蕉等果實為主;偶亦食昆蟲[1]。 2∼4月換毛。
牠們棲息於海拔1500∼2400公尺之間的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針葉林中,和熱帶雨林、季雨林中海拔一般不超過2500公尺。以岩洞、石隙、樹叉上其他大型鳥類的棄巢為穴。夜間活動。以樹葉、嫩枝和果實為食。在樹洞中營巢,一年四季均活動。晝間藏匿於樹洞,或蜷縮在樹上,一般離地面20公尺以上,夜晚利用皮翼滑翔於樹間。覓食於針葉樹闊葉樹樹冠下部的樹枝間。主要以水果、堅果、嫩枝、嫩草為食。有時也吃昆蟲及其幼蟲。
繁殖
每年2∼4月為鼯鼠的交配期,母鼠懷孕後約75天生仔,每胎生1∼3隻,1年1胎。小鼯鼠生下後,1個月睜眼,45天長全毛,3個月後自行覓食。在繁殖期間,母鼠可增餵用玉米煮成的漿糊,加少許白糖。小鼠自行尋食後,要與母鼠分開。成鼠的壽命約7∼10年。要防止貓、黃鼠狼、老鷹等天敵傷害。
亞種
- 棕鼯鼠台灣亞種(學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grandis),Swinhoe於1862年命名。分布於台灣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2]
- 棕鼯鼠海南亞種(學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hainana),G. Allen於1925年命名。在中國,分布於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3]
- 棕鼯鼠泰國亞種(學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lylei),Bonhote於1900年命名。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西部、西南部)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泰國。[4]
- 棕鼯鼠越南亞種(學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miloni),Bourret於1942年命名。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廣西(西南部)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越南。[5]
- 棕鼯鼠貢山亞種(學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nigra),Pen et Wang於1981年命名。在中國,分布於雲南(高黎貢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貢山。[6]
- 棕鼯鼠四川亞種(學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rubicundus),Howell於1927年命名。在中國,分布於四川(南部)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宜賓西北。[7]
- 棕鼯鼠福建亞種(學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rufipes),G. Allen於1925年命名。在中國,分布於廣西、福建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永安。[8]
參考文獻
- ↑ 棕鼯鼠,百科知識中文網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鼯鼠台灣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鼯鼠海南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鼯鼠泰國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鼯鼠越南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鼯鼠貢山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鼯鼠四川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鼯鼠福建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