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武漢工業大學

武漢工業大學

中文名稱:武漢工業大學

英文名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簡稱:武漢理工(WUT)、

電子信息工程系、電氣工程系、經濟管理系

類別 工程學院、交通學院、管理學院、、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二級學科7個

創辦時間 :2000年 校址:武漢

武漢工業大學」一般是指「武漢理工大學」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于2000年5月27日始建,坐落于湖北武汉市[1],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2],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3],首批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4]

該校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武漢工業大學起源於194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歷經調整、合併等演進和發展,1985年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1998年由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所屬劃轉為教育部主管。武漢交通科技大學起源於1946年的國立海事職業學校,歷經調整、合併等演進和發展,1993年更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隸屬原交通部[5]

兩大基礎

一、武漢建築工程學校(一)幾處源頭

1、湖北省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898年,武昌洋務局開辦湖北工藝學堂;1907年,更名為湖北工業中學堂。

1914年,更名為湖北甲種工業學校;1927年,更名為省立第二中學高級工科;1927年秋,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8年12月,更名為湖北聯中巴東高工分校;1940年,更名為湖北省第一高級工業學校;1946年5月,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學校。

1949年7月,更名為湖北高級職業學校;1950年7月,更名為湖北省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2、湖南省立長沙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02年,農務工藝學堂創辦;1905年,更名為藝徒學堂;1907年,更名為湖南官立中等工業學堂。

1911年,更名為公立中等工業學校;1913年,更名為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2年,更名為省立工業學校;1931年5月,更名為湖南省立長沙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8年,更名為省立第一臨時中學高職部;1946年,更名為湖南省立長沙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省立楚怡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09年,湖南省陳潤霖設立私立楚怡工藝學堂。

1911年,更名為私立楚怡中等工業學校;1913年,更名為私立楚怡甲種工業學校;1931年5月,更名為湖南私立楚怡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8年,改為湖南私立楚怡中等高中部工科;1946年,更名為湖南私立楚怡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51年,更名為省立楚怡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4、河南省鄭州工業學校

1933年,河南省立鄭縣工業職業學校創辦;1946年,更名為河南省立鄭縣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8年,更名為鄭州市高級工業學校。

1951年,更名為河南省鄭州工業學校。

5、長沙市政建設工程學校

1934年,私立公輸高級土木科職業學校成立,校址在長沙寶南街。

1951年,更名為長沙市政建設工程學校。

6、武漢土木工程學校

1951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改私立震旦中學為武漢土木工程學校。

(二)合併調整

武漢工業大學

中文名稱:武漢工業大學

1951年,湖南省立長沙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省立楚怡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省立新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省立湘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染織料、私立文藝中學合併為湖南高級工業學校。

1952年8月,武昌高級工業學校、湖南高級工業學校、河南省鄭州工業學校、湘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四校的土木科與武漢土木工程學校、長沙市政建設工程學校的整體於江西廬山合併成立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校址選定武昌馬房山,隸屬中南軍政委員會建築工程部。

1953年9月23日,中南建築工程局、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中南高教局決定將珠江水利學校土木科合併至中南建築工程學校。

1954年5月,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改由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直接領導,更名為中央人民 政府建築工程部武昌建築工程學校。

1956年6月2日,武昌建築工程學校設置夜校部,同時在漢口建立分校。

1958年5月28日,建築工程部決定以武昌建築工程學校為基礎建立建築工程部武昌建築工程專科學校;同時決定,將重慶建築工程學校的鋼結構製造與安裝專業和張家口建築工程學校的供熱與通風、鋼筋混凝土結構製造與裝備專業遷併到武昌建築工程專科學校。同年9月,學校又更名為建築工程部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12月31日,經建築工程部批准,學校由專科升為本科,校名為武漢建築工業學院。

1960年1月11日,武漢建築工業學院更名為武漢城市建設工程學院。6月2日,建築工程部將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列為部屬重點院校之一。

1961年9月,根據建築工程部的指示,給水排水設計院中南分院所辦武漢給水排水專科學校併入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63年8月1日,建築工程部通知學院:經與教育部研究,決定自1963—1964學年起,將學院中專部名稱改為建築工程部武漢建築工程學校,大學部在學生未畢業前,仍保留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的名稱,學生畢業後即行撤銷。

1965年1月,武漢建築工程學校校名正式啟用,仍直屬建築工程部領導。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校停課鬧革命,並停止招生。

196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築工程部軍事管制委員會決定將武漢建築工程學校下放給一零二工程指揮部革命委員會領導。

二、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一)幾處源頭

1、東北兵工專—瀋陽建築機械學校

1948年4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軍區軍工部黨委決定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簡稱東北軍工專),東北軍區軍工部部長何長工任名譽校長,趙品三任校長兼書記。同年8月,在吉林省敦化縣開始建校,後校址遷至哈爾濱市沙曼屯。

1949年春節後,學校遷至瀋陽市文官屯。12月,東北軍工專改名為瀋陽兵工學院。


1950年6月,學校改名為軍工局工業專門學校;同年暑期,學校改為高職性質的東北兵工學校。10月,根據東北工業部指示,學校擴充為正規大學性質的東北兵工專門學校(簡稱東北兵工專),設兵器工程彈藥工程和火藥工程3個系。

1952年11月,學校由隸屬中央兵工總局改由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機械工業部領導。

1953年2月25日,第二機械工業部通知東北兵工專門學校於該年2月底結束,兵器工業專業教師及二年級學生全體調人北京工業學院,從3月1日起在瀋陽原校址另行組建「第二機械工業部土木建築技術學校」。9月3日,學校改名為東北建築工程學校。10月1日,東北建築工程學校由第二機械工業部劃歸中央建築工程部,由東北建築工程局領導。

1954年,哈爾濱市工業學校與東北建築工程學校合併,於1月重新在瀋陽市瀋河區南湖南塔街選址重新建校;4月,東北建築工程學校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瀋陽建築工程學校」。

1955年5月6日,學校更名為「建築工程部瀋陽建築工程學校",學制改為4年。

1956年7月17日,學校改名為「建築工程部瀋陽建築機械學校」。

2、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校

1951年初,瀋陽建築材料高級職業學校在瀋陽市大東區毛君屯設址建校,學校隸屬東北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同年暑期後,學校轉屬中央重工業部建築材料工業管理局,校址遷至瀋陽市皇姑區重義街北一巷5號,並改校名為「重工業部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校」。

1956年6月1日,學校改屬中央人民政府建築材料工業部,校名同時改為「建築材料工業部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校」。

3、瀋陽計劃經濟學校

1955年,東北工程管理總局第二幹部學校成立,校址設在瀋陽市皇姑區黑龍江街一段2號。

1956年8月,建築工程部接管東北工程管理總局第二幹部學校。8月25日,高等教育部批准建築工程部開辦瀋陽計劃經濟學校,以第二幹部學校為基礎建立,校址在瀋陽市皇姑區岐山路。

4、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華北工程管理局幹部學校(後更名為建築工程部華北幹部學校)成立。

1956年,建築工程部高級幹部學校成立。

1957年,建築工程部華北幹部學校、建築工程部高級幹部學校合併,校名仍為建築工程部高級幹部學校,校址在北京市東直門外十字街。

1958年8月28日,建築工程部向中宣部和教育部報告備案,決定將建築工程部高級幹部學校改建為北京建築工業學院,並將天津文化幹校、北京建築機械學校和北京業餘建築工程學院劃歸該院,作為該院的附校。同年9月1日,北京建築工業學院正式成立,校址設在北京西直門,張君任黨委書記兼院長,有教職工210人,其中教師70人。

武漢工業大學

中文名稱:武漢工業大學

(二)合併調整

   1958年5月,建筑工程部决定创办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同年8月,沈阳建筑机械学校、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和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在沈阳市南湖合并组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59年,建築工程部黨組決定將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和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作為「一盤棋」進行統籌安排,作出了《關於京—沈兩學院統籌安排的決定》。同年,兩院招收的本科新生和1958年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招收的本科生集中到北京上課。

1960年,北京勘察院水文地質專科學校併入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61年,建築工程部黨組決定停辦北京硅酸鹽工業學院,將其3年制專科學生轉入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62年,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停止招生1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開始聽課鬧革命,停止招生。

1969年,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本科整體併入北京建築工業學院;10月,因林彪「一號令」,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將戰備搬遷點選定在湖南常德601礦;11月學校完成搬遷任務。[1]

合併組建

  1971年7月13日,国家基本建设革命委员会通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确定将北京建筑工业学院迁往武汉,与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改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并下放湖北省领导。10月21日,学校搬迁合并工作完成。

1972年1月,湖北建築工業學院革委會成立。12月,中共湖北建築工業學院臨時黨委成立。

1978年,湖北建築工業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學校領導體制改由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和湖北省雙重領導,以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為主。同年5月,更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1981年,國務院批准增設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其建校基礎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的有關專業。

1985年,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

1996年9月6日,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同建設武漢工業大學協議書。11月,學校通過「211工程」「211工程」部門預審。

武漢理工大學發展 1998年10月,劃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兩大基礎 一、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45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刘开坤负责筹办海事职业学校。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教育部放弃在重庆建校的计划。9月,刘开坤率筹备组从重庆抵达武汉,觅得武昌下新河德商亭德利洋行旧址一所作为校址。


1946年1月1日,國立海事職業學校舉行開學典禮。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國立海事職業學校由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交通接管部接管。同年,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決定創辦交通學院,歸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交通部領導;8月,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交通部決定國立海事職業學校與交通學院合併。

1950年2月,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撤銷,學院改屬中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領導。

1951年1月,學院歸屬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領導;7月,學院更名為武漢交通學院,校址由漢口遷至武昌下新河。

1952年,學校更名為武漢河運學院。從1952年開始,學院原有規模和專業設置均有縮減,造船專業及學生35人調入上海交通大學,公路工程及學生40人、自動車專業及學生32人調入南昌大學,橋樑專修科33人調入廣州中山大學工學院。

1957年1月,學校更名為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63年8月,交通部對部屬高等院校進行專業調整,學院港口電氣化專業師生調往大連海運學院、水運經濟專業師生調往上海海運學院、水工建築專業師生調往重慶交通學院、河船駕駛、輪機管理等專業停辦。同時,大連海運學院造船專業和船舶內燃機專業師生、上海海運學院船機專業師生調入學院。

1965年8月,大連海運學院船機修造專業師生和上海海運學院起重運輸機械專業師生調入學院。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學校黨政機關癱瘓、學院秩序混亂。

1967年10月,「院革命委員會」宣告成立。

1968年11月,「工宣隊」進駐學院,宣布接管學院領導權。

1970年2月,中央財政部、交通部軍管委將學院下放給湖北省革命委員會領導。

二、武漢河運專科學校

  1945年8月前后,原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开始酝酿建立一所高级航海职业学校,校址设在广东省汕头市,校名定为“广东省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10月开始招生,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

1949年10月24日,汕頭解放,汕頭軍管會接管了學校,校名改為廣東省立潮汕高級商船技術學校。

1952年,原中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將廣東省立潮汕高級商船技術學校交由長江航務管理局接辦,校名改為長江航務學校。

1953年、1954年,廣東汕尾水產學校輪機車、哈爾濱河運學校報務訓練班先後調入學校。

1954年,教育部同意,學校隸屬交通部直接領導,學校改名為交通部武漢河運學校。

1955年1月,學校師生由廣東汕頭遷入武漢市武昌區三層樓新校址。

1958年6月27日,交通部將學校下放到湖北省管理,更名為湖北省河運學校。

1960年9月至1961年春,學校奉命遷校沙洋。1961年初,奉湖北省委指示,遷校工作停止,已經遷到沙洋的師生一律遷回武漢。

1965年6月22日,交通部決定將學校交由長江航運公司領導,隨即決定水運管理專業交武漢港職業學校接辦;7月22日,交通部同意長江航運技術學校與武漢河運學校合併,校址設在原武漢河運學校,校名仍為武漢河運學校。

1966年6月,在「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形勢下,學校全面停課,停止招生。8月下旬,學校形勢陷入極度混亂之中。在此期間,原長航技校師生員工在組織癱瘓的情況下,自行脫離學校,搬回原校址掛「紅色海員學校」的牌子,兩校從此分開。

1968年4月,「院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2年,學校開始恢復招生,各專業教學逐漸恢復。

1978年,學校改辦高等專科學校,更名為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實習交通部和湖北省雙重領導,以交通部為主的領導體制。

合併組建

  1992年7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沿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校名;同时,学院广州航海分部独立建制,改名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1993年11月,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更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1958年6月25日,為了適應工農業生產大躍進的需要和滿足武漢地方工業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共武漢市委決定創辦武漢工學院。經過反覆調查,確定將武昌馬房山武漢師範學院分部(原湖北師範專科學校))作為校址。

1959年4月,化工系併入到湖北化工學院。

1960年6月,武漢工學院的領導關係歸到武漢市機電局領導。同年,武漢市機電局研究所遷往馬房山,劃歸武漢工學院;武漢無線電學校也劃歸武漢工學院領導。

1961年9月,湖北省和武漢市決定將湖北化工學院、武漢工學院、湖北工學院(本科部分)合併,名為武漢工學院,歸屬武漢市領導。

1963年,農業機械工業部接管武漢工學院,本科改為五年制。

1964年5月,內蒙古工學院汽車拖拉機專業撤銷,三年級36名學生轉入武漢工學院汽車拖拉機專業。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

1967年11月14日,「院革命委員會」成立。

1968年11月18日,「工宣隊」進駐學院,領導學院,實行軍事管制。

1969年10月,第八機械工業部通知:將武漢工學院下放給湖北省革委會領導。

1971年12月,湖北省農業機械工業專科學校與武漢工學院合併,成立湖北農業機械學院。

1973年5月,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從湖北農業機械學院分出。

1977年,學校恢復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湖北農業機械學院由湖北省領導轉為由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

1979年,國務院重新成立農業機械工業部,學校劃歸農業機械工業部領導。同年4月,農業機械工業部通知:回復武漢工學院校名。

1981年11月,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2年,學校轉為機械工業部領導。

1983年9月,學校隸屬關係改為由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與湖北省雙重領導,以中汽總公司為主。12月,農機專業調整給湖北工學院。

1985年10月,武漢工學院更名為武漢工業技術大學。同年12月,校名恢復為武漢工學院。

1990年10月,學校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5年,學校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1996年5月,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與武漢市政府共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合併發展

  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隶属教育部。

2006年,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3]

2008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同年,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5]8月,學校與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簽約共建「985工程」綠色建材與新材料科技創新平台。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7]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6年,成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1月,入選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19年7月,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2020年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

目錄

辦學規模

院系設置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本科专业91个。

學院(部) 專業 學科門類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工學 材料物理 工學 材料化學 工學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工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工學 複合材料與工程 工學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示範學院 ------- ------- 交通學院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工學 交通運輸 工學 交通工程 工學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工學 船舶與海洋工程 工學 管理學院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管理學 市場營銷 管理學 財務管理 管理學 人力資源管理 管理學 工商管理 管理學 會計學 管理學 公共事業管理 管理學 勞動與社會保障 管理學 機電工程學院 工業工程 管理學 機械工程 工學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工學 測控技術與儀器 工學 包裝工程 工學 智能製造工程 工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船舶) 工學 油氣儲運工程 工學 輪機工程 工學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土木工程 工學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工學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工學 工程管理 管理學 建築學 工學 城鄉規劃 工學 汽車工程學院 車輛工程 工學 汽車服務工程 工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車輛) 工學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理學 地理信息科學 理學 環境工程 工學 環境科學 工學 採礦工程 工學 安全工程 工學 礦物加工工程 工學 信息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 工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 工學 通信工程 工學 信息工程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工學 軟件工程 工學 物聯網工程 工學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工學 人工智能 工學 自動化學院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工學 自動化 工學 航運學院 航海技術 工學 海事管理 管理學 物流工程學院 物流管理 管理學 物流工程 管理學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工學 理學院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工學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工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理學 統計學 理學 工程力學 工學 化學化工與生命科學學院 化學工程與工藝 工學 製藥工程 工學 應用化學 理學 生物製藥 工學 食品衛生與營養學 理學 生物技術 理學 經濟學院 經濟學 經濟學 金融學 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學 電子商務 管理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動畫 藝術學 藝術設計學 藝術學 視覺傳達設計 藝術學 環境設計 藝術學 產品設計 藝術學 工業設計 工學 外國語學院 英語 文學 法語 文學 日語 文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 ------- 文法學院 廣告學 文學 編輯出版學 文學 法學 法學 教育技術學 教育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 社會工作 法學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學 漢語國際教育 文學[13] 艾克斯馬賽學院[14] 生物技術(中法合作辦學) 理學 製藥工程(中法合作辦學) 工學 國際教育學院 ------- ------- 創業學院 ------- ------- 體育部 ------- -------[15] 學科建設 流動站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7個。[12]

序號 流動站名稱 設站單位 1 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硅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化學化工與生命科學學院 2 船舶與海洋工程 交通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3 力學 理學院 交通學院 4 管理科學與工程 管理學院 5 機械工程 機電工程學院 物流工程學院 汽車學院 6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理學院

  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7 交通運輸工程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航運學院 智能交通中心 自動化學院 8 礦業工程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9 信息與通信工程 信息工程學院 光纖中心 10 設計學(原藝術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11 馬克思主義理論 思政部 文法學院 政治與行政學院 12 環境科學與工程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13 工商管理 管理學院 14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汽車學院 15 安全科學與工程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智能交通中心 16 藝術學理論 藝術與設計學院 17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學科點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6個;有1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馬克思主義理論、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礦業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藝術學理論、設計學、應用經濟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工商管理、儀器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軟件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體育學、中國史、電氣工程、公共管理、地理學、系統科學、水利工程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工程、應用統計、藥學、建築學、金融、美術、會計、資產評估、國際商務、公共管理、翻譯、新聞與傳播、社會工作、藝術設計等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生物醫學工程、材料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工業工程、動力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船舶與海洋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礦業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電氣工程、控制工程、機械工程、物流工程、化學工程、工業設計工程、車輛工程、英語筆譯、英語口譯等[17][18]

重點學科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擁有世界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湖北省重點學科24個。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材料學、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輪機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水聲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礦物加工工程

湖北省重點學科: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新聞傳播學、物理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設計學[20]

學科評估 截至2019年4月,材料學科、工程學科和化學學科進入世界ESI學科排名的前5‰。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2017年)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評估結果 位次百分位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A+ 前2%或前2名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B+ 10%~20% 0802 機械工程 B+ 10%~20%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B+ 10%~20% 1305 設計學 B+ 10%~20% 0202 應用經濟學 B 20%~30%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B 20%~30%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B 20%~30% 0814 土木工程 B 20%~30%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B 20%~30%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B 20%~30% 0801 力學 B- 30%~40% 0819 礦業工程 B- 30%~40% 0824 船舶與海洋工程 B- 30%~40% 0835 軟件工程 B- 30%~40%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B- 30%~40% 1202 工商管理 B- 30%~40% 1301 藝術學理論 B- 30%~40%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C+ 40%~50%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C+ 40%~50%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C+ 40%~50%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C 50%~60% 0301 法學 C- 60%~70%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C- 60%~70% 0833 城鄉規劃學 C- 60%~70%[22]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4月,学校共有教职工5407人,其中专任教师32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30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0人,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6人,湖北省“楚天学者”13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3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湖北省教学团队9个。[21][19]

類別 名錄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 張清傑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 余永富、姜德生、張聯盟、嚴新平 歐洲科學院院士 蘇寶連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程一兵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 Tatsuki Ohji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周祖德 國家「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 張清傑、趙修建 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劉泉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傅正義、趙修建、余家國、華林、曹學強、孫濤壘、麥立強 國家教學名師 劉泉、張聯盟、謝峻林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孫海虹、傅正義、張聯盟、胡曙光、趙修建、華林、余家國、陳文、官建國、孫濤壘、麥立強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朱喆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高孝洪、陳定方、王呈方、陳誠書、楊永謙 全國優秀教師 姜德生、李卓球、吳傳生[23] 湖北名師 郭麗萍、張小柔、劉泉、謝峻林、吳傳生、魏紀林、陳汗青、許之所、徐曉英、王玉傑、朱哲、顏伏伍、譚穎 國家級教學團隊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張聯盟,2007) 通信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泉,2008年) 輪機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嚴新平,2008年)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課程教學團隊(謝峻林,2009年)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陳汗青,2010年) 湖北省教學團隊 通信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泉,2008年) 輪機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嚴新平,2008年) 國家工科基礎化學教學基地教學團隊(郭麗萍,2008年) 材料類專業實驗教學團隊(謝峻林,2009年)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陳汗青,2009年)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江征風,2009年) 爆破工程課程教學團隊(王玉傑,2010年) 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夏江敬,2010年) 經濟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吳傳生,2010年)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擁有國家特色專業15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8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2個,有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7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8門,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3個、國家國際化示範學院1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4個、湖北高校省級示範實習實訓基地5個、湖北省實習實訓基地2個;入選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21]2019年12月,學校18個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專業入選首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5]

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船舶與海洋工程、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輪機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航海技術、物流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工商管理、動畫、產品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工程[25]

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機械工程、軟件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程力學、電子商務[25]

國家特色專業:車輛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工程力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礦物加工工程、輪機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畫、工業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物聯網工程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車輛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工程力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礦物加工工程、輪機工程、土木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包裝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複合材料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海事管理、航海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汽車服務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軟件工程、製藥工程、自動化


校園風景(11) 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車輛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物聯網工程、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電工程實驗實訓中心、船舶運輸實驗實訓教學示範中心、水陸運輸實驗實踐教學中心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

國家國際化示範學院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

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材料科學與工程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基於科技文化特色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實驗區、基於職業發展教育的全程化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創新實驗區、行業背景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學實驗教學示範實驗中心、力學實驗教學示範實驗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實驗教學示範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實驗中心、機電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船舶運輸實驗實訓教學示範中心、藝術設計實驗實訓教學示範中心、汽車學院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土木建築學科實驗教學中心、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英語語言學習中心[24]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省級實習實訓基地 序號 牽頭學院 依託企業 基地級別 批准時間 1 材料學院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1 2 交通學院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第一公路工程局 國家級 2012 3 機電學院 荊州恒隆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4 機電學院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5 能動學院 安慶中船柴油機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6 土建學院 中建三局建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7 汽車學院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1 8 信息學院 武漢中原電子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9 計算機學院 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10 物流學院 中鐵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1 11 物流學院 衛華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12 化工學院 武漢健民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13 化工學院 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級 2012 14 汽車學院 東風汽車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2 15 機電學院 華新水泥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3 16 土建學院 中交第二航局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4 17 自動化學院 同力機電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5 18 汽車學院 三環集團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示範 2016 19 信息學院 中國移動湖北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 2012 20 資環學院 東西湖自來水公司實習實訓基地 省級 2016[27] 國家級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類別 課程名稱 批准時間 國家級精品課程 無機化學 2010年 金屬工藝學 2009年 設計美學 2009年 知識產權法學 2009年 材料工程基礎 2008年 英語語言學 2008年 測試技術 2008年 數字信號處理 2008年 船舶建造工藝學 2008年 爆破工程 2008年 船舶輔機 2007年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 2006年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2006年 經濟數學 2006年 信號與系統 2006年 材料科學基礎 2005年 設計概論 2005年 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太極拳文化與功法習練 2017.12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2017.12 數字電路01密碼的奧秘 2017.12 傳感與檢測技術 2017.12 C編程方法學 2017.12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數字信號處理 2013 爆破工程 2013 信號與系統 2013 材料工程基礎 2013 材料科學基礎 2013 測試技術 2013 船舶輔機 2013 船舶建造工藝學 2013 金屬工藝學 2013 經濟數學 2013 毛概 2013 設計概論 2013 設計美學導論 2013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 2013 無機化學 2013 英語語言學 2013 知識產權法 2013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改變世界的電子支付(1~10講) 2013.5 中華船文化(1~8講) 2013.5 數學與經濟 2014.1 走進材料世界 2014.1 莊子的人生智慧(1-5) 2014.4 太極拳文化與功法習練 2016.2 現代生活中的信號處理技術 2016.2 人·車·社會 2015.4[24] 學生成績 截至2019年4月,學校近年來有2人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5人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人獲「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稱號,4人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稱號,7人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

2018年,學校大學生參加競賽獲省部級以上獎項740項(其中國家級獎463項)。

教學成果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在近三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

綜合排名:

2020年7月,2020年瑞路中國大學百強榜發布,大學位列第47位。

教學成果獲獎項目(部分) 項目名稱 獲獎級別 屆次 依託區域優勢,高校聯合培養人才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第六屆 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第六屆 經濟數學課程體系革新與立體化教材建設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第六屆 面向行業需求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實踐教學研究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第六屆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學生工程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與實踐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第六屆 面向行業的物流工程專業綜合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4 材料科學與工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4 材料卓越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多元協同培養機制創新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 行業特色高校「多元協同」「三級鏈接」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4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4個;建有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3個;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共建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機構230餘個,獲批建立了學科創新引智基地5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4個。截至2018年4月,有校級科研基地87個。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個、湖北省創新群體19個。

政府批建科研基地一覽表 類型 名稱 國家重點實驗室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硅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 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複合新技術與新材料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 環境友好建築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智能航運與海事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特種功能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港口物流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綠色建築材料及製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港口裝卸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 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 數字舞台設計與服務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數字製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道路橋樑與結構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燃料電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礦物資源加工與環境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寬帶無線通信與傳感器網絡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現代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內河航運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交通物聯網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新材料力學理論與應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中藥製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數字出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特種玻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射頻微波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公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綠色智能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新能源動力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磁懸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生態道路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新能源與智能網聯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環境友好型建築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材料綠色精密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電子商務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綠色智能江海直達船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安全預警與應急聯動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內河智能航運交通運輸行業協同創新平台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材料複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高性能船舶關鍵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進制備技術及工程應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新能源汽車科學與關鍵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環境友好建築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湖北省產品創新管理研究中心 湖北省危機與災害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湖北省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湖北省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 其它科研基地 湖北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生產性保護研究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空軍武漢理工大學空防工程防護技術研究院 湖北省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32] 學校批建科研基地一覽表 新材料研究所 城鎮供水與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光纖傳感技術研究中心 交通發展研究中心 硅酸鹽工程中心 高機動特種車輛技術研究中心 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文化研究中心 摩擦學研究所 金融創新與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汽車研究所 企業管理研究中心 材料保護研究所 知識產權研究中心 軟科學研究中心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 工業遺產與文化研究中心 發動機排放檢測中心 化學與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創新設計與快速製造工程研究中心 射頻與微波技術研究中心 電動汽車研究院 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 物流工程研究中心 體育科學研究所 建材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 高溫高壓物理與新材料研究中心 數字城市研究中心 工程結構與新材料力學研究中心 國際玻璃研究中心 綠色船舶與海工裝備技術研究中心 港口機械檢測實驗室 道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數字製造研究中心 動畫與公共藝術研究中心 船舶動力運用技術實驗室 對外開放與服務業發展研究中心 教育經濟與發展研究中心 創新設計中心 微系統研究中心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中心 設計藝術研究中心 長江航運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武漢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研究發展中心 先進材料製造裝備與技術研究院 道路橋樑與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印刷光電子「產學研」研究中心 中國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中心 汽車創新設計工程研究中心 重大疾病與健康研究中心 汽車服務工程研究中心 海綿城市研究中心 科教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智能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 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研究中心 實驗動物中心 造船史研究中心 納微結構研究中心 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大數據研究院 大飛機複合材料結構與光纖傳感監測技術研究中心 數學科學研究中心 玻璃鋼複合材料結構檢測實驗室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 內河航運技術研究中心 郵輪遊艇設計研究院 綠色建築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精細化工研究中心 特種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研究中心 高性能艦船技術研究中心 智能網聯汽車研究中心 建築與城市研究中心 智能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 電子商務與智能服務研究中心 汽車輕量化技術研究中心 數字傳播工程研究中心 法國研究中心 國防工程防護技術研究院 教育立法研究中心 物聯網技術研究中心 無障礙標準化立法研究與服務中心 新能源檢測與控制研究中心 先進材料與器件飛秒光製造中心 建模仿真與智能控制研究中心 -----------[33] 科研人才團隊 類型 名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 功能複合材料新結構創製與製備科學基礎 湖北省創新群體 新型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的結構與特性的研究 多層次複合結構形成原理與製備新技術 重大地下交通工程混凝土劣化機理及其耐久性設計 高性能綠色氧化錫陶瓷電極材料的製備技術研究 多元廢棄物再生建築材料的設計與製備研究 納米光催化新材料的仿生製備及其在環境和能源中的應用 基於光催化和多相催化耦合的汽車尾氣淨化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高性能軸承環軋制微觀組織演化與控制研究 基於船岸信息一體化的船舶動力系統故障預測與能效提升的理... 玻璃製造過程節能減排的基礎研究 石墨烯半導體複合光催化材料 超寬頻吸波超材料和柔性光子鏈的構建與應用基礎研究 面向氫能源安全的光電敏感材料和新型光纖傳感器關鍵技術研究 功能薄膜材料的結構與性能調控 柔性、靈敏、智能電子皮膚的構築與性能 有色金屬尾礦資源化利用及安全監測關鍵技術研究 工程結構振動的智能控制 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 智能終端基礎軟件老化測試與重生關鍵技術

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9年4月,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獎勵15項。

截至2018年4月,「十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國家省部級科技項目4525項,累計到校科研經費83.47億元(其中2017年度7.674億元);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940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34項、省部級科技獎勵624項;SCI/SCIE收錄論文7190篇,EI收錄論文8149篇。

學校獲得國家科技獎勵情況 獲獎時間 獎勵名稱 項目名稱 獎勵等級 2019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高效納米線儲能材料與器件的製備科學和輸運調控機制 二等獎 2019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大容量低損耗陣列光纖光柵動態製備關鍵技術與應用 二等獎 2019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參與完成) 特等獎[35] 2018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高精度高強度中厚板結構件複合精沖成形技術與裝備 二等獎 2018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光電顯示用高均勻超淨面玻璃基板關鍵技術與設備開發及產業化 一等獎 2018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一維氧化鋅的界面調控及其應用基礎研究 二等獎 2017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基於頁岩釩行業全過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潔生產關鍵技術 二等獎[36] 2017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超大規模微細粒複雜難選紅磁混合鐵礦選礦技術開發及工業化應用 二等獎 2016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國家內河高等級航道通航運行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二等獎 2016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水泥窯高效生態化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成套技術與應用 二等獎[37] 2014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高性能半導體光催化材料製備與微結構調控 二等獎 2014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高性能熱電材料快速製備與高效器件集成製造新技術及應用 二等獎 2014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大跨度漂浮型鐵路斜拉橋列車制動響應智能控制新技術 二等獎 2013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寬溫、寬頻高模量壓電阻尼複合材料成套製備技術及其典型工程應用 二等獎 2013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熱電材料的多尺度微觀結構調控與性能優化 二等獎 2012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結構/功能複合化新型導電陶瓷的設計、成套製備技術與應用 二等獎 2012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船舶動力裝置磨損狀態在線監測與遠程故障診斷技術及應用 二等獎 2012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瀝青路面狀態設計法與結構性能提升技術及工程應用 二等獎 2011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連續梯度材料的共沉降可控制備新技術及其在動高壓領域的應用 二等獎 2011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管磨開流選粉節能技術及其水泥綠色製成應用 二等獎 2011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環類零件精密軋制關鍵技術與裝備 二等獎 2010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造船重大裝備機械手肋骨冷彎機的創新與應用 二等獎 2010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含釩頁岩高效提取在線循環資源化新技術及工業應用 二等獎 2010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骨外科用生物降解複合材料製備關鍵技術及商品化開發應用 二等獎 2010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鋼管高強混凝土膨脹控制與製備技術及其在大跨度結構的應用 二等獎 2009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水泥低環境負荷化關鍵技術及工程示範 二等獎 2009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受污染水體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二等獎 2007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含鐵渣塵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與工業應用 二等獎 2007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光纖光柵感溫火災報警技術與系統 二等獎 2005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汽車摩托車齒輪類零件冷擺輾精密成形關鍵技術及應用 二等獎 2004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混凝土耐久性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 二等獎 2004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光纖光柵傳感系統工業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二等獎 2004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鞍山貧赤(磁)鐵礦選礦新工藝、新藥劑與新設備研究及工業應用 二等獎 2003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 水泥迴轉窯動態檢測和調整技術 二等獎 2002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五類光纖傳感敏感材料製備與加工規模化生產技術及其應用 二等獎 2001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高性能水泥基複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工程應用開發 二等獎[38]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有4座圖書館,共有紙本文獻351.2萬冊(生均54.57冊)、各類中外文數據庫大庫79個(子庫266個),有電子圖書7691498冊,2017年文獻購置費2828.12萬元,新增紙本圖書117298冊、電子圖書93817冊。各學院(部)建有圖書分館(資料室),與圖書館共同組成了圖書館系統。

學術期刊 刊名 收錄情況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INSPEC、PЖ(AJ)、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人大複印資料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CSA:SSD、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中文核心期刊數據庫、中國高校信息網、龍源期刊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超星圖書館等數據庫、台灣華藝數位藝術中文電子期刊服務全文收錄數據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擴展刊、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Elsevier Scopus、CSA、INSPEC、BMT、PЖ(AJ)、Ulrich P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文摘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SCI、SA、CA、CBST、PЖ(AJ)、JICST、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CA)、SA、AJ、CSA、JST、RSC、Scopus、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交通信息與安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終身教育學術研究數據庫總庫 《交通企業管理》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 《交通科技》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數字化期刊網 《建材世界》 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 《高校圖書情報論壇》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 《高教發展與評估》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台灣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核心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 《港口裝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1996)、中國期刊網數據庫 《船海工程》 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 《爆破》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 《數字製造科學》 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 《設計藝術研究》 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4月,學校與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荷蘭等國家的19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人才培養和科技合作關係,聘請了300餘名中國以外的學者擔任學校戰略科學家、客座和名譽教授。2009年以來,先後與美國、英國、意大利、荷蘭、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6個國際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漢理工大學—密歇根大學新能源材料技術聯合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南安普頓大學高性能船舶技術聯合中心、武漢理工大學-賽默飛世爾科技聯合實驗室等。

2016年,學校與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合作建立的首個海外校區正式運行。

2018年,學校與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合作成立武漢理工大學艾克斯馬賽學院。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學校校徽包括校標和徽章。

武漢理工大學校標為圓形圖案,校標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主體由三部分組成,表示三校合併在一起合作和並進,形似帆船在海上乘風破浪,喻意武漢理工不畏艱難,開拓進取,同時也是「理工」拼音的前兩個字母的大寫。[40]

徽章為教職工和學生佩戴的題有校名的長方形證章,確定時間為2008年1月。


徽章

校旗 學校校旗旗面為紅色,校名字體為黃色,校名位於校旗中間區域。

精神文化

大學理想和核心價值追求 建設讓人民滿意、讓世人仰慕的優秀大學。

大學精神、校訓 厚德博學,追求卓越

學校堅持以道德精神和學術創新引領大學教育和大學發展,厚德載物,博學篤行,引領大學止於至善之道;不斷追求卓越,把學校建設和發展不斷推向新的歷史高度,朝着崇高的大學理想不懈奮鬥,鑄就學校的大學精神。

校歌 《卓越之歌》集體詞呂遠曲長江濱,南湖畔,理工築夢想;薪火傳,源流長,育人譜華章。重誠信,敢擔當,青春志圖強;求真知,勇開創,學術書榮光。英才輩出,桃李芬芳;駿馬馳騁,鯤鵬傲翔。厚德博學,國之棟樑;追求卓越,世人景仰。

文化活動

截至2012年9月,學校開展了大學生「金秋藝術節」、「創新杯」科技文化節、「社團文化節」、「求索杯」大學生綜合知識競賽、「世紀杯」大學生辯論賽、「理工大講堂」、「聞賢講壇」、「研究生科技節」等活動,各學院也開展了諸如「航海文化節」、「汽車文化節」、「外語節」等文化活動。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先後榮獲教育部「一等獎」和湖北省「特等獎」;2017年第十七屆「創新杯」科技文化節收到學生參賽作品800餘項,相關科技類社團活動150餘場次。

學校大學生藝術團曾先後赴法國、俄羅斯、韓國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連續兩屆在教育部主辦的「全國大學生藝術節」展演中榮獲二等獎,2015年2月作為湖北省代表參加全國第四屆大學生藝術節開幕式表演。

截至2018年10月,每年舉辦迎新晚會、新年音樂會、「金秋杯」藝術文化節、經典劇目高校行等文化藝術活動10餘場;已註冊學生社團98個,其中學校橋牌協會代表國家赴克羅地亞參加世界大學生橋牌錦標賽取得第十一名,由經濟學人協會創辦的湖北省大學生經濟學術研討會已連續舉辦九屆;開展「博學科普講壇」系列科普教育活動,每年開展活動200餘場次,25000餘人次參與;近三年共設立暑期社會實踐項目541項,其中校級項目162項,院級項目379項,學校每年新增共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基地20餘個,累計共建暑期社會實踐基地100餘個;平均每年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1350餘次、9300餘人參與、累計提供35萬小時志願服務,多次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中國百優青年志願者服務集體、西部計劃優秀高校項目辦、湖北省百萬青年志願者助殘先進集體等榮譽;在3屆中國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中,學校各類志願服務項目榮獲金獎5項,銀獎4項,銅獎1項,總成績連續3屆位列全國高校第一名。[44]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字 黨委書記 信思金 黨委副書記、校長 張清傑 黨委副書記 王乾坤、趙經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夏江敬 黨委常委、副校長 劉祖源、陳文、孟芳兵、王發洲、劉春江、王世傑、吳超仲[45]

傑出校友

丁烈雲 南策文 歐進萍 金東寒 陳全國 張紀南 羅清泉 喬龍德 宋志平 彭壽[46]

錄取情況

學生來源

男女比例

錄取分數線文科黑龍江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錄取批次 2017 560 554 552 本科一批 2016 -- 548 -- 本科一批 2015 -- 563 -- 本科一批 2014 -- -- 585 本科一批 2013 544 539 504 本科一批 2012 551 537 530 本科一批 2011 592 578 540 本科一批 2010 565 552 543 本科一批 2009 549 537 -- 本科一批 2008 589 578 -- 本科一批 2007 611 595 -- 本科一批 2006 626 595 -- 本科一批

錄取分數線

各專業設置及分數線文科吉林2016年 具體專業 平均分 最高分 錄取批次 法學 541 -- 一批 英語 557 -- 一批 社會工作 542 -- 一批 工商管理類 568 -- 一批 思想政治教育 548 -- 一批 新聞傳播學類 562 -- 一批 國際經濟與貿易 557 -- 一批 以上內容來自高考派

開設專業

重點專業

省部重點(1個) 工程力學 國家重點(4個) 材料科學與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工業設計 國家品牌(9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輪機工程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車輛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動畫

本科專業

藝術學(2個) 設計學類動畫 理學 (1個) 應用化學 工學 (4個) 油氣儲運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汽車服務工程 教育學 (1個) 教育技術學 法學(2個) 社會工作法學 經濟學(1個) 經濟學類 工學(21個) 建築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海洋工程類輪機工程航海技術交通運輸類礦業類製藥工程土木類計算機類自動化類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類能源與動力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類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設計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類工程力學 法學 (1個) 思想政治教育 文學 (3個) 日語法語英語 財經大類(1個) 電子商務 管理學(5個) 物流管理與工程類海事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其它(2個) 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機械類(中外合作辦學) 理學(3個) 生物技術地理科學類數學類 文學(1個) 新聞傳播學類 10詞條圖冊 1 / 2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校園風景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校園風景 參考資料: 1. 張清傑,邱觀建. 武漢理工大學志.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0.

2. 武漢理工大學章程

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公開網 [引用日期2019-04-21] 3.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6-16] 4. 教育部 財政部關於批准第二批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98-07-16 [引用日期2019-12-01] 5. 教育部關於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4] 6. 中國建材與武漢理工共建『985工程』綠色建材與新材料科技創新平台

國務院國資委 [引用日期2019-12-02] 7. 關於公布2012年度第二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12-02] 8.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4] 9.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8-03-15 [引用日期2019-05-28] 10.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4] 11. 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關於確定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高校的通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教育部 [引用日期2020-11-01] 12. 學校簡介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1] 13. 武漢理工大學2018本科專業目錄

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公開網 [引用日期2019-04-23] 14. 武漢理工大學:新增人工智能和智能製造工程2個專業

新華網 2019-06-04 [引用日期2020-10-26] 15. 二級單位信息公開

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公開網 [引用日期2019-04-23] 16. 博士後科研設站情況及申請進站流程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3] 17.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下達2017年審核增列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3] 18. 學科建設概況

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公開網 [引用日期2019-04-23] 19. 統計數據

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公開網 [引用日期2019-04-23] 20. 國家重點學科和省部級重點學科清單

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公開網 [引用日期2019-04-23] 21. 學校簡介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3-25] 22.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2017年)

青塔網 [引用日期2019-04-23] 23. 高層次人才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3] 24. 省級以上教學質量工程及教學研究成果情況

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公開網 [引用日期2019-04-23] 25. 我校18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20-01-07] 26. 一流專業建設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3] 27.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省級實習實訓基地

武漢理工大學信息公開網 [引用日期2019-04-23] 28. 教育部關於批准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3] 29. 教育部關於批准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04-23] 30. 「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出爐 福建兩所高校上榜

東南網 2020-07-15 [引用日期2020-09-02] 31. 人才團隊

武漢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3] 32. 政府批建科研基地

武漢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3] 33. 武漢理工大學校級科研基地

武漢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3] 34. 科研概況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1] 35. 我校3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20-07-03] 36. 2017年度我校科技成果獲獎情況

武漢理工大學官網 2018-04-17 [引用日期2020-08-17] 37. 2016年度我校科技成果獲獎情況

武漢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1] 38. 2001—2014年我校獲得國家科技獎勵情況

武漢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1] 39. 武漢理工大學學術期刊

漢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 [引用日期2019-04-21] 40. 校徽和校訓

武漢理工大學 2019-07-10 [引用日期2021-01-02] 41. 校徽和校訓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1] 42. 武漢理工大學校歌《卓越之歌》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1] 43. 武漢理工大學校園文化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1] 44. 青春夢想助力校園文化建設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1] 45. 現任領導

武漢理工大學 [引用日期2020-05-20] 46. 張紀南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

中國新聞網 2018-03-26 [引用日期2020-04-15] 詞條標籤: 中國高校 公辦高校 211高校 理工類高校 教育部隸屬高校 湖北高校 本科高校 大學 科研機構 教育部隸屬高校(60801) 合作編輯者:

視頻

武漢工業大學.wmv上傳於 2019-05-03

武漢工業大學 電氣系30年上傳於 2016-02-18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94級20周年聚會 上傳於 201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