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洪盛
此條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 (2019年3月22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3月22日) |
殷洪盛,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人,明末孝廉,清初抗清人物,曾化名「盛洪殷」、「盛洪英」、「天祐庵洪英禪師」,1645年陣亡。其重要門人有五人:即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蔡德忠、馬超興五人,人称「洪門五祖」或「少林五祖」,後成為天地會重要人物。
清朝時洪門蘇洪光,自稱獲得殷洪盛託夢授兵法與武藝,故自稱「天祐洪英」,成為廣東三合會的領袖。
目录
簡介
少讀四書五經,但不喜制藝,精通釋教、道教,喜誦《法華經》、《楞嚴經》、《黃庭經》,能默記《金剛經》、《道德經》、《清靜經》等,人稱殷佛子、殷道人。原為舉人,數次不第,至崇禎四年(1631年),會試生病,認為是天意,於是放棄進士,一度打算出家為道士。
崇禎七年(1634年)應山西大同鎮守姜瓖之邀請,在其幕府参赞軍機,在軍中苦讀《孫子》、《太公》、《衛公》等兵法,又練成棍法、劍法,雅好長拳。賢名大起,收納陝西同州府浦城縣的蔡德忠,北直隸宣化府懷來縣的方大洪,北直隸順天府涿州的馬超興,山西絳州的胡德帝與李式開,以及山西代州的楊才,北直隸大林的林亭等遊俠。
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姜瓖投降李闖,殷洪盛乃攜諸門人南下,投閣部史可法。清兵入關後,多爾袞攻殺史可法,殷洪盛因奉史可法命,至燕京(北京)窺探清廷虛實,沿途遍訪顧亭林、王船山、傅青主、黃梨洲諸同志,議創漢留組織,保留漢族一線生機。
殷洪盛得知史可法殉難之後,南返江南省太平府蕪湖縣(今安徽蕪湖),化名「盛洪殷」,又作「盛洪英」,交結綠林豪傑,因受滿人查緝,又剃髮偽裝為「天祐庵洪英禪師」(向宋代临济宗黄龙派禪師泐潭洪英致敬),門徒公沙曉亦剃髮妝為義明禪師,兩人日間講述禪宗要旨,夜間招募徒眾,不久,投明將黃得功,參贊軍務,嗣因黃得功自刎,部眾分散,殷洪盛遂以所部二萬餘人,繼續抗拒清兵。
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三日,殷洪盛於三叉河(今日安徽的無為縣、含山縣、巢縣三縣交界,距蕪湖西南六十餘里)陣亡,其子殷旭,化名「洪旭」,率領諸門人公沙曉、蔡德忠等,出走浙江杭州投明潞王朱常淓,朱常淓降清後,殷旭等人復投鄭國姓(即鄭成功),至此「漢留」組織即為鄭成功所部。
殷洪盛的五個門生,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與李式開等後追加入鄭成功部隊,被洪門後人稱為洪門五祖,與「火燒南少林」傳說合併,又稱少林五祖,至1662年鄭成功攻臺之役的近廿年間,他們在兩廣、閩浙活動,聯絡及組織山堂,反清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