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毛細血管瘤是血管瘤的一種,較為常見,屬於血管畸形,由擴張和增生的毛細血管網構成,可分為新生兒斑痣、葡萄酒色斑、草莓狀毛細血管瘤、蜘蛛形痣、家庭性毛細血管擴張、肉芽性血管瘤。毛細血管瘤大多數是發生於患者的面部、頸部和頭部等明顯的部位,其次位於軀幹和四肢等,還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以面頸部多見,占75%-80%,以單側並以右側多見。有些毛細血管瘤如果停止發育就會產生血管瘤和痣,如果擴大的血管瘤成團,並趨向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現出海綿狀血管瘤和動脈瘤。[1]

目錄

病情分類

一、 一般可以分為新生兒斑痣葡萄酒色斑蜘蛛形痣草莓狀毛細血管瘤、家庭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肉芽性血管瘤。其臨床表現分別如下:

新生兒斑痣

又稱橙色斑,常見於前額、上眼瞼、眉間、鼻周或頸頜部。橙紅或淡紅色,不突出皮面,輕壓即可退色,隨患兒生長而略增大,但顏色並不加深,大多數在數月後自行消退,毋需治療。

葡萄酒色斑

多見於面部,少部分位於軀幹或四肢,呈淡紅至暗紅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變範圍隨患兒生長而擴大,不會自行消退。有些病人並發全身性異常如青光眼等。

蜘蛛形痣

細小如針眼,多見於面、臂、手、軀幹部。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

少部分患兒出生時即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由散在紅斑點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塊,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僅為極小的小紅點,擴大並互相融合成塊,常高出皮膚3-4毫米,鮮紅色,表面呈許多顆料狀,類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歲間消退。[2]

家庭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病變

多見於鼻腔粘膜,其次為面、舌、唇、手指等,擴張的毛細血管主要位於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僅有一層內皮與表皮相鄰,病灶直徑一般為1—3mm,不規則,平坦或隆起,紅色或紫紅色,加壓時顏色變白。鮮紅斑痣同時累及眼神經和上頜神經時,有15%的機會司合併難治性青光眼。本症有顯著的出血傾向,隨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現相應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二、血管瘤按其臨床表現及組織特徵一般可分為毛細血管型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其中以毛細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較常見。

發病病因

  1. 遺傳因素
  2. 婦女在懷孕期間,受到環境污染,藥物刺激,不良因素導致胚胎三個月內血管網異常增長擴張。
  3. 環境污染引起的食物因素
  4. 外傷因素

臨床表現

毛細血管瘤有哪些臨床表現?據專家介紹,通常毛細血管瘤可表現為以下幾種:

  1. 鮮紅斑痣:鮮紅斑痣在毛細血管瘤中占有着相當大的比例,它又可以稱為葡萄酒色斑,其顏色表現為淡紅或暗紅色,不高出周圍的皮膚表面,隨着患者年齡的增增病變的範圍將會逐漸的擴大,並且顏色還會不斷的加深,通常不會自行消退。因此患者最好儘早治療。[3]
  2. 新生兒斑痣:它又可稱為橙色斑,常見於患者的前額、上眼瞼、眉間、鼻周或頸頜部。橙紅或淡紅色,不突出皮膚的表面,輕按壓之會出現退色,隨患兒生長而略增大,但顏色並不加深。
  3. 蜘蛛形痣:蜘蛛形痣並不常見,它細小如針眼,多見於面、臂、手、軀幹部。

疾病症狀

  1. 新生兒斑痣:又稱橙色斑,常見於前額、上眼瞼、眉間、鼻周或頸頜部。橙紅或淡紅色,不突出皮面,輕壓即可退色,隨患兒生長而略增大,無需治療。  
  2. 葡萄酒色斑:多見於面部,少部分位於軀幹或四肢,呈淡紅至暗紅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變範圍隨患兒生長而擴大,不會自行消退。  
  3. 蜘蛛形痣:細小如針眼,多見於面、臂、手、軀幹部。
  4.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少部分患兒出生時即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由散在紅斑點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塊,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僅為極小的小紅點,擴大並互相融合成塊,常高出皮膚3-4毫米,鮮紅色,表面呈許多顆料狀,類似草莓而得名。
  5. 家庭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病變,多見於鼻腔粘膜,其次為面、舌、唇、手指等,擴張的毛細血管主要位於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僅有一層內皮與表皮相鄰,病灶直徑一般為1—3mm,不規則,平坦或隆起,紅色或紫紅色,加壓時顏色變白。

疾病特點

  1. 常見於嬰兒,女性較男性多見。出生時即可發現皮膚有紅點或小紅斑,逐漸長大,紅色加深並且隆起。它增大的速度常比嬰兒發育更快。  
  2. 多發生於顏面部皮膚,呈鮮紅色或紫紅色,與皮膚表面平、界清,外形不規則、大小不一。以手指壓迫血管瘤,表面顏色退去,解除壓力後血液立即充滿腫瘤,恢復原有的大小及色澤,可見葡萄酒斑狀血管瘤、楊梅楊血管瘤(凸出皮膚,高低不平)。
  3. 多發於顏面部及口腔粘膜。  
  4. 不高出皮膚者為鮮紅或紫紅色,周界清,外形不規則,呈葡萄酒斑狀;高出皮膚者表面高低不平,似楊梅狀。
  5. 壓迫瘤體時由於血液流出瘤體,表面顏色退去,解除壓力後,血液立即充滿瘤體,恢復原有的大小及色澤。

手術切除

毛細血管瘤切除術適用於發生在易出血、易感染或有功能障礙的部位,且血管瘤生長迅速,因條件限制,不能冷凍或用硬化劑注射等病症。切除手術之前,要經過周密的考慮,充分估計血管瘤的大小及與相鄰組織的關係,制定出相應的方案。較大的海綿狀血管瘤。手術時常因為切除的不乾淨而引起復發、且手術切除過程比較危險,不適合年紀較小的患兒。[4]

疾病治療

目前,血管瘤的發生逐年增多,已使眾多患者造成嚴重的身心健康,而血管瘤也是眾多嬰兒毀容的又一誘因。針對血管瘤的療法也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之一,「三 維 消 融 技 術 綜 合 療 法」就是針對各種血管瘤最為有效的療法,應大力推廣應用。三 維 消 融 技 術是院成功引進美國賽諾秀血管瘤工作站後,又經過自主研發成功推出的血管瘤治療方法。「三 維 消 融 技 術」通過選擇性光熱作用原理,使血管凝固壞死,從而被系統吸收,隨着淋巴循環排出體外。它使血紅蛋瞬間白凝固形成高鐵血紅蛋白,從而控制血管瘤的發展,達到治癒的效果。

  1. 臨床手術切除;
  2. 冷凍治療;
  3. 放射與同位素此外治療;
  4. 硬化劑治療;
  5. 激光治療;
  6. 血管瘤銅針療法:

手術重點治療搶救

採用外科醫師專業手術方法將病損組織留學切除,以達到治療經過目的。對於獨立且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況下病損區血管影像豐富。

血量大手術時出血量極大常常引起嚴重的失血性休克,術中需要大量輸入全血。手術難度大危險程度高,同時由於出血後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終止手術。故術後復發率很高。

手術切除後遺症: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礙,長期手術費用昂貴,患者難以承受的負擔。

面部皮膚毛細血管瘤可結合皮膚移植術修復病損區,故手術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症,權衡現任手術價值然後方可確定是否選擇手術治療。

硬化劑注射治療

此法源於年代枯痔注射療法衍化而來其原理是:將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體組織至今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無菌性炎症腫脹消失後出現局部纖維化反應使血管瘤血管腔縮小或閉塞常用的藥物有:

  1. 魚肝油酸鈉
  2. 枯痔靈注射
  3. 明礬注射液
  4. 枯礬黃蓮注射液
  5. 碳酸氫鈉注射液
  6. 平陽黴素搏來黴素類
  7. 沸水注射療法
  8. 尿素注射液

其原理是將高張性溶液(如高濃度鹽水或硬化劑)注射到曲張的靜脈,破壞血管內膜,使其封愈後消失。但其缺點是僅能治療小範圍的曲張血管、且治療中可能會有劇痛,色素沉澱,甚至發炎,紅腫,潰爛等後遺症,且有容易復發及復發後難以處理的問題,所以僅適用於少數患者。 

微創介導治療

微創介導治療技術是血管瘤治療在超聲醫學醫療技術的新發展。用彩超引導下微創介導術治療血管瘤是我們研究成果的又一特色。體內血管瘤在三維可視下,使藥物直達體內血管瘤瘤體中心病灶,無需做手術治療,準確率、有效率高,癒合快,不復發。為臨床治療體內(肝臟等)、體表血管瘤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途徑。採用了微創介導治療技術,血管瘤的治療水平、科技含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成功地應用於肝血管瘤、 體表各部位血管瘤的治療。

術後護理

  1. 術後要注意洗臉或洗澡時不可浸濕創面。
  2. 特別注意不可讓寶寶抓破創面以防感染。萬一創面破爛要及時塗抹消炎藥物。
  3. 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 採用激光治療血管瘤的患者還要注意防曬。
  5. 創面結甲皮要讓其自行脫落。

鑑別診斷

  1. 前部腦膜膨出 眶前部腦膜膨出是由於顱前凹底部的篩板閉合不全引起的,腦膜及其包繞的腦脊液,經篩板和篩骨紙板骨孔膨出至眶緣的內上方,臨床表現該處向前隆起,色略顯紫紅,可捫及軟性腫物。患兒哭時脹大,頗似毛細血管瘤。但發展較慢,無消退傾向,常有搏動。X線檢查和CT掃描均可見骨缺失;超聲波顯示為囊性腫物,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內部缺乏血流。
  2. 橫紋肌肉瘤 較毛細血管瘤發展快,且持續增長。早期呈現水腫、眼球突出視力減退眼球運動障礙。眶緣捫及硬性腫物,且不可壓縮,哭鬧時腫物不增大。超聲探查雖然也顯示低反射性,但很少可壓縮。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內部雖有較豐富血流,但不呈瀰漫狀。CT掃描可發現為實體性腫物,可有骨破壞。
  3. 眶區綠色瘤 綠色瘤為白細胞浸潤引起的腫塊,末梢血內發現幼稚細胞骨髓穿刺檢查可以確定診斷。對於鑑別診斷中發生困難,特別是位於眶內者,細針穿刺活檢往往是必要的。腦膜膨出回吸腦脊液,毛細血管瘤為分化良好的內皮細胞,而橫紋肌肉瘤可見異型性細胞。
  4. 轉移性神經母細胞瘤 也是兒童時期發生的腫瘤,影像顯示為實體性腫瘤。大範圍骨破壞,腎上腺髓質內可見腫物。

疾病危害

新生兒斑痣的危害

新生兒斑痣是毛細血管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大部分新生兒剛開始不同部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紅斑,以頭面部最常見,其主要表現為面積大小不同的淡紅色的斑塊,紅色不突出正常皮膚,和正常皮膚分界線不是特別清楚,孩子哭鬧用力的時候顏色加深,按壓可恢復到正常皮膚顏色,隨着嬰兒年齡的增長顏色會越來越淡 。

鮮紅斑痣的危害

鮮紅斑痣屬於真皮內毛細血管瘤,常在出生時就存在,全身各個部位均可能發病,多位於感覺神經分布的區域內。如面部三叉神經區,其特點是在真皮內呈現有成熟的內皮細胞組織型毛細血管,鮮紅斑痣的顏色隨着患者的年齡增長由淡紅到深紅甚至暗紫色,鮮紅斑痣的毛細血管擴張病變累及較深的表皮下層,因此可產生出血的丘疹,鮮紅斑痣未經治療終身不退,特別是在面部,因為影響美觀,使病人產生心裡煩惱和思想負擔,對嬰幼兒的成長心裡發育造成很大影響,對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不便,有的甚至造成性格孤癖、內向、極端等。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的危害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不同於真皮內毛細血管瘤,在於它有完全或部分消退的特點,其發病率占新生兒的1%,通常在出生或出生後最初幾日發現,也可能在出生後數周后只有極小的紅斑點,以後面積逐漸擴大,突出正常皮膚表面,鮮紅色,表面高低不平,類似草莓,並因此得名。草莓狀毛細血管瘤可見於全身各個部位,面積大小不等,有的生長速度超過患兒的生長發育,血管瘤表面容易發生潰瘍引起出血多,創面難癒合,愈後留疤痕等危害。

毛細血管瘤是否會遺傳

專家介紹,在管幹期,若粗大異常的血管幹與大體循環有廣泛的交通,則表現為蔓狀血管瘤血管瘤實際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發育畸形,介於錯構瘤和真性腫瘤兩者之間。血管瘤的起因尚不明確,據研究表明大概與家族史有關,有一定的遺傳因素。血管瘤患者中家族史患者占10%.血管瘤組織中可測出較高水平的雌激素受體,說明雌激素在血管瘤發病過程中起一定作用,所以血管瘤患者中女孩患病率高於男孩。

視頻

毛細血管瘤的病因有哪幾點?你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