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毛鼻袋熊

毛鼻袋熊[1] 學名Lasiorhinus latifrons),又名南澳毛吻袋熊,是袋熊的一種。牠們分佈於澳洲納拉伯平原(Nullarbor Plain)至新南威爾士邊境的半乾旱叢林及小桉樹叢

當地政府將毛鼻袋熊列為易危,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則列牠們為無危。由於幼熊很難在乾旱季節生存,近年來因雨量的減少正威脅著牠們及其繁殖。專家認為現時的氣候轉變可能會對牠們造成更大的威脅。

目录

特徵

澳大利亞[2] 特有的動物,體重約25-28公斤,體長95-105釐米,尾長可達5.5釐米,因而形成某矮胖的體型,四肢粗短,前肢的趾頭長,趾甲堅硬,常用以在地面挖洞築巢,頭有咖啡色毛茸被覆,體毛長,呈絹毛狀,外耳長,其尖有白色長毛。毛鼻袋熊體型比袋熊小(袋熊體長70-120釐米,體重15-35公斤)。

生長繁殖

通常是獨居生活,隻有在繁殖季節雌雄才會在一起,但交配後不久,雌獸就會把雄獸給趕跑。毛鼻袋熊的幼仔通常在比較濕潤的季節,也就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出生。幼仔要在育兒袋中待上將近一年。一年以後,毛鼻袋熊的幼仔才能長大,真正獨立生活。雌性袋熊經過20-22日的妊娠期後,會在春天會產下一頭幼袋熊。它們有良好發育的育幼袋,可保護幼袋熊6-7個月。袋熊在出生15個月後才會斷奶,在18個月會達至性成熟。

分布區域

生長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Queensland)東部地區約15.5 平方公裏的森林地上,根據2001年的調查,該地僅有100個的巢,約70-80隻的毛鼻袋在使用,數量甚為稀少。毛鼻袋熊的分布區有些地方與袋熊(袋熊產在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重疊。

 
袋熊擅長挖洞,意外成為澳洲野火救命英雄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 科技新報

食物

袋熊會以其像嚙齒目的牙齒[3] 及強壯的爪來挖巢穴。雖然它們主要活動是在黎明、白天及黃昏的時段,但也會在夜間或寒冷的日子出來攝食。它們並非容易看見的動物,但所到之處都可以看到它們留下的證據。

袋熊是草食性的,主要以草、莎草科、香草、樹皮及樹根為食物。門齒有點像嚙齒目的,可以用來咬粗糙的樹,或挖洞穴[4] 。就像其他的草食性動物一樣,它們的門齒與頰齒之間有很大的縱裂。

生態與行為

它們的新陳代謝非常的慢,差不多要用14天的時間來完成消化,但這有助于生活在幹燥的環境。它們行動很緩慢,一當遇上危害的時候,逃走速度很快,可以達到40km/h,並維持達到90秒。袋熊會保護由其巢穴為中心的疆界,對於入侵者存有攻擊性。塔斯馬尼亞袋熊的疆界達23公頃,而毛鼻袋熊屬的則不多于4公頃。當受到攻擊時,袋熊會發揮出巨大的抵抗力。例如當它受到地底下的掠食者攻擊時,它會破壞地底隧道,令掠食者窒息。它們主要的防御是靠身體後部以軟骨組成的結構。連同不怎麽長的尾巴,可以避免在逃走入隧道時被掠食者攻擊尾部。

參考文獻

  1. 毛鼻袋熊,中央廣播電臺,2017-07-19 17:04
  2. 澳大利亞,紐約時報中文網,2020/01/03
  3. 牙齒,健康雜誌,2018/06/01
  4. 洞穴,自由時報,2019/04/13 16: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