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宮
沿革介紹
道光年間,粵東人羅育光五兄弟渡海至臺灣,先到苗栗田寮庄,後來在頭屋仁隆老田寮溪上游墾拓。移民於石凸仔與原住民戰鬥,平定後在此築草屋以奉祀觀音佛母。建廟年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咸豐七年(1857年),小廟被縱火焚燒,四年後地方人將原址夷低一丈,敷地寬容以建新廟,定名「海棠宮」。後來當地瘟疫流行,鄉民無處求醫,但海棠宮靈方活人無數,以致香火鼎盛。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另設名為「信善堂」的鸞堂,勸戒鴉片煙毒。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兼奉三恩主,更名「永春宮」。當時光緒年間,苗栗縣開拓者黃南球曾至仁隆等地拓殖,捐二銀元給此廟,名字也因此被刻在廟方的捐題碑下半部上。
1970年,明德水庫完工蓄水,裡面的石凸仔成為小島,廟宇因此四面環水,信眾遂認為當初「海棠」之名是觀音菩薩的暗示。廟址是頭屋鄉明德村24鄰37號。廟方設有吊橋連到水庫北岸的縣道126號旁,於2000年由苗栗縣政府觀光縣發包重修此橋。
2004年間,廟方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羅文嘉爭取經費,籌設漢文書院,讓當地客家孩童得以母語發音方式學習《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規》、《名賢集》等古書。於2004年11月6日舉行開課儀式。此外客委會也補助了廟方設置客家文物館。
祭祀
廟方慣以關聖帝君六月廿四日誕辰前的周日舉辦祭典,各地友宮、信眾也都會在這天日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