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沁水县是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267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21万人。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三大山系衔接处,西临翼城县,东连高平市、泽州县,北和浮山、安泽、长子县接壤,南与垣曲、阳城县搭界[1]

水经·沁水注》:“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是沁水县以沁水而得名。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历山的传说。七十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2]

2018年8月1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千万吨以上县(市)排名,沁水县以2418.35万吨排名第26位。

历史沿革

沁水古称端氏。夏为帝都畿内,属冀州。殷商为郤国,属畿内地。春秋属晋,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

战国属韩。西汉为河东郡端氏邑。东汉置端氏侯国,属司隶校尉部。三国复为端氏县,隶司州平阳郡。东晋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金代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忠昌军节度。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1938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 1941年中条战役后,中共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 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地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沁水县直隶于晋城市。

目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沁水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西南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东南尉迟村沁河出境处海拔520米,相差1838米。

沁水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中山区面积占40%,低山丘陵区占50%,河谷平川区占10%。山岭多属太岳和中条山脉。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山有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白云山、柏尖山、仙翁山、岳神山、牛头山、宇峻山、荒山。峻岭有东坞岭、老马岭、界牌岭、夜明珠岭、秋峪岭、关门岭、夫妻岭、山中岭、香山岭、佛庙岭。被称之为“十山”、“十岭”。其中东坞岭、老马岭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

境内的河流主要有沁河县河端氏河等三条河流。

沁河,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县河,为沁河支流,沁水县境内最大的河流。由上游梅河杏河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两河在县城东南汇流后,经城关、郑庄乡等4个乡镇,在河头村注入沁河。总长60.7公里,流域面积168.3平方公里。

端氏河,黄河支流沁河的支流。上游为山西省沁水县境内柿庄河和云首河,两河在固县乡境内汇合后称端氏河。河经端氏镇东山,注入至溪河,在端氏村西入沁河。含上游河,流经东峪、柿庄、十里固县、樊庄、胡底、端氏7个乡镇,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一般流量2.5立方米/秒。

沁水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沁水县气候因地形复杂,差异显著,西部寒冷,东部温和,年均气温10度左右,一月零下4.1度,七月23度,年降水量640毫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160天。

自然资源

沁水县是矿产资源大县,初步查明的有煤、铁、煤层气、石灰岩重晶石、耐火粘土、矿泉水等18种,其中煤炭储量最大。全县含煤面积242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5%,地质储量265.25亿吨,占晋城市地质储量的32.8%,探明储量109.94亿吨,占晋城市探明储量的40.2%。煤层气资源全县地质储量4372.07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城东。

沁水县森林面积达193.04万亩。其中天然林129.1万亩。森林覆盖率48.4%。林木蓄积总量242.5万立方米,人均12立方米。牧坡草地全县175.8万亩。其中天然草地163.35万亩,最大的苏庄草地面积73.05万亩。

沁水县共有野生植物400余种,隶属45科,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有红豆杉、连香树、领春木等11种。全县共有野生动物22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虎、金钱豹、金雕、猕猴、大鲵(娃娃鱼)等26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沁水县分设龙港镇、中村镇、郑庄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柿庄镇7个镇和樊村河乡、土沃乡、张村乡、苏庄乡、胡底乡、固县乡、十里乡7个乡。全县共有239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1378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县户籍人口202168人,沁水县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俄罗斯族等民族分布。

旅游景区

沁水县有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名胜古迹。

柳氏民居

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3],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

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历山自然风景区

历山:位于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县交界处,面积 15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是华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风景区,素有“五绝、十胜、百景”之称,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舜王坪:是历山主峰,传说为舜帝躬耕之处,山顶有四千余亩的高山草甸,主要景点有南天门、斩龙台、龙翻讪、舜王庙、犁沟、石猴观海等景点。

西峡景区:距下川村1公里。全长5公里,最窄处3米许。舜王“刀劈一线天,高山湖泊变桑田”的传说即源于此。此外还有天石、楼坎、试刀石等景观。

三都古城:“湘峪古堡”位于沁水县东南58公里处的郑村镇境内的湘峪村。南距皇城相府6公里,西距赵树理故居5公里,背山临河。湘峪村因明朝户部尚书孙居湘(万历20年进士)、御史都堂孙可湘、四部首司孙鼎湘三兄弟同朝为官而闻名.其古堡历史上民间俗称“三都堂”。

“湘峪古堡”建成于崇祯七年(1634年),至今已有374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城堡,占地面积3.25万平方米。

郭壁古镇:郭壁古镇距山西省沁水县东部的沁河西岸,西距沁水县城50余公里,东距晋城40余公里,隶属嘉峰镇。古代,这里曾是沁河渡口之一。由于村子地处滩涂戈壁,故名郭壁。

赵树理故居: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加丰镇尉迟村[4]。故居内存有赵树理生前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遗物。

著名人物

刘东星,明隆庆进士,累升湖广左布政使,与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私交甚厚。

孙居相(?~1634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累升兵部右侍郎。

孙鼎相,历官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广巡抚,亦有名于东林中。

张铨(?~1621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历御史、江西巡按。死后被赠大理卿,再赠兵部尚书,谥忠烈。

张凤仪,明末著名抗清女英雄。

张五典,历官南京大理卿。卒,赠太子太保。

贾景德(1880年—1960年),清朝进士。曾任山西都督府秘书监、山西省政务厅厅长、正太铁路局局长、山西绥靖公署秘书长。1942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秘书长。到台湾后,任台湾“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

赵树理(1906年~1970年),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赵树理创立中国著名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城市荣誉

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确定“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沁水县入选[5]

2018年8月,经过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行业部门评价和省级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沁水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错退率、漏评率均低于2%,群众认可度均高于90%,符合摘帽退出贫困县标准。

2018年8月1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千万吨以上县(市)排名,沁水县以2418.35万吨排名第26位。

视频

沁水县相关视频

沁水县教育局正月十五闹元宵色
沁水公安三八女神节
沁水湘峪古堡绝版唯美视频
沁水柿庄:枣元村《九莲灯》(2018年元宵节展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