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油行尾福德爺廟

油行尾福德爺廟
圖片來自ltn

六合境油行尾福德爺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城隍街與府前路一段122巷交叉口,是一間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廟

目录

祀神

主祀福德正神,配祀全台唯一靖海侯施琅大將軍,創建於明永曆二十年(西元1666年)

廟史

六合境 油行尾 福德爺廟 沿革誌

本廟創建于明永曆20年,原廟址自創建至日治時代皆位於開山町貳町目(為日據時之地目)但確切位置不詳,期間經歷幾次修築亦無從考究。可知於明治38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才由地方耆老鳩資遷建於此,並於民國36年(1947年),由於廟體年久失修,募款重修期間因巷弄陝隘,人口外移等諸多因素,至廟內無人管理。

於民國62年(1973),因廟體毀損,屋漏滲水,恐其廟室主體不保,耆老葉錦洲先生遂發起戶民,信眾成立管理人制,並任為管理人,于民國75年(1986)成立重建籌備委員會,集以眾人之力,鳩其雄資,復以精工,雕樑畫棟,重建本廟。於民國77年(1988)竣工,成以建醮,告以天地,立以現今規模。本廟主祀福德正神,配祀文,武判官及招財,進寶童子,是為現今人民百姓崇信,祈財納福之端始也。

廟內另配祀全臺唯一之金身「施琅-施大將軍」於民國75年(1986)降駕指示:本廟奉祀之福德正神乃施大將軍於西元1665年奉祀渡海至府城,駐於油行尾。此典故據今已不可考。惟信眾仍抱持敬奉之心,虔城禮祀。

是為感念神祇庇祐,先人耆老及眾人默付心力,斯以立誌,示傳後世。

油行尾 福德爺廟管理委員會 啟

中華民國97年歲次戊子 臘月吉置

2018年8月8日,因木樑結構受白蟻侵蝕,在土地公指示下,舉行修建動土大典。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