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倫·文德勒 Helen Hennessy Vendler ,(1933年4月30日 - ),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美國哈佛波特大學的埃梅里塔教授,著名的詩歌評論家。

1950年- 1954年,就讀於波士頓的伊曼紐爾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化學學士學位。在隨後的幾年中,她在富布賴特獎學金的資助下在魯汶大學和波士頓大學學習。

1960年,獲得哈佛大學英語和美國文學博士學位。

早期著作全部以經典詩人為研究對象,莎士比亞喬治·赫伯特濟慈葉芝史蒂文斯,這讓她非常引以自豪。

海倫·文德勒認為,仔細,熱情地閱讀一首詩會導致人們發現其聲音和情感。通過作為學者,評論家和老師的工作,文德勒為讀者提供了理解和欣賞詩歌的藝術性和力量的工具。[1]

目錄

詩人的傾訴創造聽眾

海倫·文德勒在其著作《看不見的傾聽者》中選取喬治·赫伯特華爾特·惠特曼約翰·阿什伯利三位詩人為例,精密地分析了英語詩歌中三種異乎尋常的傾訴方式,並指出它們包含的「抒情的親密感」具有令人信服的音調並且展示出了特殊的倫理內涵。[2]

書不足百頁,三章內容都來自作者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主題講座,出版之後很快成為暢銷書,其受歡迎的程度,在批評領域裡大概只有哈羅德·布魯姆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的作品能與之相比。[3]

看不見的傾聽者

海倫.文德勒在談論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時說道,「表達豐富的詩人與冷淡的聽眾之間痛苦的不對等,迫使她不斷地寫信給沉默的世界」,因為狄金森曾寫道:「這是我的信,給那從未寫信給我的世界」,每個創作者想要真正有效的傾聽,而不是置身迴繞他的聽眾中間,被所有毫無韻律的噪音所淹沒[4]

我們不能長久地享受孤獨,因為孤獨讓我們封閉,要是我們既不向神敞開,又不向大自然學習,我們就會在這種毫無目的的封閉之中枯竭。

 河流到此為止,再也無力流動,精神之花一旦枯萎,那些促使它綻放的根柢也將萎縮消失。心靈由草原轉為沙漠,我們可以終日言笑,然而這種虛假的言笑,隨時都會覆滅。

 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傾聽,即使那是一個看不見的傾聽者,只要他足夠穩定,我們就不會坍陷在自我的空轉中。

風格

當今的英美詩歌批評界,文德勒是唯一能以所謂「形式批評」而獲得學術界和讀者大眾雙重認可的大家,即使她有時會忍不住去繪製圖表分析詩歌結構,她的著作依然引人入勝,決不乏味。

文德勒對當代詩歌的評論也直接影響了大批讀者的閱讀趨向,比如詩界的寵兒喬瑞·格里漢姆和做過桂冠詩人的麗塔·達夫都直接曾受惠於這位詩學泰斗的獎掖。但在批評家之間,她發出的攻擊也常常令人生畏。曾享有「牛津詩歌教授」榮譽頭銜的詹姆斯·芬頓的文集《詩歌的力量》出版後,包括詩人查爾斯·西米克在內的很多人撰文稱讚,唯獨文德勒的書評不肯屈就,明確表態「此書無法證明詩歌的力量」,同時毫不客氣指出芬頓對布萊克的解讀中的錯誤。

海倫·文德勒作為評論界的頂尖人物,從不迴避在詩歌評論中強調細節,從不畏懼於發掘詩歌史上的不太知名的人物,比如說農民詩人約翰·克萊爾(John Clare)。 [5]

詩歌批評家

文德勒相信所有人都必須享受詩歌的意識。在她對雜誌的評論和文章中,普通讀者更容易接觸到她。其中她的作品被《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一部分:現代美國詩人》(1980年)和《靈魂說:論新詩》(1995年)所收錄,該書獲得了美國國家評論家協會獎。[6]

1978年,開始擔任《紐約客》的詩歌批評家。[7]

她經常寫了紐約圖書評論,在新的共和國,和紐約Times Book Review。

編輯詩集

1985年,文德勒編輯了《哈佛當代美國詩集》

1985年,編輯並介紹華萊士·史蒂文斯的詩。

1986年,在英國出版《費伯當代美國詩集》

1987年,擔任《哈珀美國文學選集》的詩歌編輯。

1987年,她編輯並創作了《聲音和視覺:美國詩人》,這是同名公共廣播系統電視連續劇的配套作品。

1990年,和WB葉芝的《詩選》。

經典詩人著作

W. B. Yeats (1963 和2007)。

George Herbert (1975)。

Wallace Stevens的專著(1969年 和 1984年)。

謝默斯· 希尼 (1998)。

研究的濟慈的頌歌(1983)。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1997年)。

分析葉芝(2004年)。

赫伯特·惠特曼和Ashbery (2005)。

和Dickinson (2010)。

當代詩歌方面的書

部分的我們 (1980年)。

靈魂 說 (1995年)。

在給定和的製造 (1996年) 。

即將的年齡作為一個詩人 (2003)。

最後的書 (2010)。

哥倫比亞電子百科全書(2013)。

榮譽與獲獎

古根漢人文類獎學金。

1974年,1976年,1978年和1986年獲得普利策詩歌獎。

1974年,1976年,1977年和1978年;梅隆獎學金和洛克菲勒獎學金的陪審團成員。

1979年,洛克菲勒人文委員會委員。

1978-79年,國家人文教育基金會教育顧問委員會委員;普利策獎委員會。

1981-93年,。1991年,古根海姆基金會(Guggenheim Foundation)教育顧問委員會成員。

1991-2000年;哈佛學會研究員。

2004年,美國政府人文基金獎的得主。人文領域最高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