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沟遗址
涧沟遗址位于邯郸县涧沟村,遗址为沁河环绕,与百家村、齐村隔河相望,面积一万余平方米。
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遗址北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龙山时代和商文化遗存。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建设沿革
涧沟遗址位于邯郸县润沟村涧河东岸,遗址为沁河环绕,与百家村、齐村隔河相望,东南与西小屯村紧邻。
1954年春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先后在这一带发现过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坑和小墓两座,出土有陶盆、罐、豆和觚等器物。
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遗址北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据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龙山时代和商文化遗存,揭出后冈二期文化、早商、晚商和战国至汉初的遗存。
1958年秋季,又在东涧沟村东约50米处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特点
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情况一般是:耕土层下为汉代——战国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河南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深度一般在0.6——1.2米,清理出的遗迹有灰坑40个,瓮棺葬1座,陶窑一座。灰坑一般为椭园形,直径2——3米,底部不平整,内填绿色的腐植质土。有的灰坑周壁光滑,底部平整,坑口与坑底有坡道相通,个别灰坑保留有清晰的本来痕迹,还有灰坑中埋有肢骨被砍掉投弃一旁和切断双脚的人骨架。
文化遗迹有房址、水井、陶窑和丛葬坑。房基中有埋人头骨的现象,被埋头骨尚存砍痕和剥皮痕[1],丛葬坑内的死者层层相叠,身首异处。水井与陶窑毗邻,窑室底部为“非”字形火道,重要遗物有朱色或多色彩绘陶器、龟甲和卜骨。
文物遗存
文化层及灰坑内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龙山时代文化遗存被商代文化层叠压,其中以陶器最多,还有少量的石器、骨器和青铜器。陶器以泥制灰陶,夹砂粗灰陶为主,细泥黑陶较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约占57%,篮纹次之,约占9%,还有少量的方格纹、弦纹、席纹和附加堆纹。主要有鼎、罐、盆、甑、澄滤器、钵,豆瓮,大口尊,碗,器盖等。其中以深腹带流岔为最多,夹砂灰陶罐次之。罐、盆多为泥制灰陶,也有作浅灰色的。豆、平底盆、圈足鼎皆为泥制黑陶,素面磨光。
涧沟遗址还发现水井两口,白营遗址发现水井一口,水井都位于房屋的附近[2]。白营遗址发现的水井平面呈圆角方形,口大底小,深8米,贴靠井壁用木棍凿榫交叉扣合成井字形木架作为支护,上下依次堆垒46层。
研究价值
出土的遗物的器形的特点,反映了东涧沟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二里头遗址同属于一个文化类型,其年代应属后岗二期文化的早期。
涧沟遗址水井的发现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的水井,为研究中国水井和“井”字的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视频
涧沟遗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涧沟头盖骨:史前血腥的杀戮祭祀?,搜狐, 2016-12-25
- ↑ 上能打水下能葬人——水井起源说,简书,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