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革
介绍
温革(1006~1076), 北宋教育家、藏书家。字廷斌,江西石城人,他出生于宋真宗显德三年丙午(1006年),殁于宋神熙宁九年丙辰(1076年)。1036年他放弃科举仕途,尽捐家资,兴办义学,在石城县岩岭堂下办起了「柏林讲学堂」及藏书楼「青钱馆」,他广招赣闽粤客家人子弟入校读书,并聘请饱学之士任教。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皇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册封为“大儒”。
事迹
据温氏族谱记载,温革在办学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不求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 即不是为了个人获取利益和贪图虚名,而是让子孙后代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文化水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在办学形式上,尤其是经费来源和管理方式,独树一帜。由于他家境殷实,他用家资兴办义学,他将这些资金首先投入购书,他亲赴京城,凡国子监所所藏之书,市上所售之书,尽量购买,并建藏书楼,建校舍。但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本族人及开明仕绅的赞助,为他办学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为了使经费用在刀刃上,温革请能人管钱粮,求学者还可供给膳食和米谷。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师范院校就享有这种不交伙食费的待遇。
在管理上,温革总管全局,设学监协助办学,师资来源有学识资深者,科甲出身学者。生源除招收本乡里子弟,还有外县外省者。所学课程有儒家经典、诗赋、制艺、科举模拟等。教学上不完全拘泥于县学的各项制度,采取“生员来去自由,长期长时均可,听课与自学并重,师生相互切磋”的办学办法。
举进士不第后,决心放弃科举仕途,曾赴京上书给朝廷,愿意捐资设立学校,在家乡兴办教育,朝廷依奏。由此开办了柏林讲学堂,并大量收藏图籍,以供学生阅读,按照国子监所藏之书目,市上有售者,尽购以还。所在京购藏之书,分三大船只运回江西。建有“柏林书楼”为藏书之所,有江南名楼之称。学者李觏曾为之作有《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宝元二年(1039)被恩赐为进士,并敕封为大儒。
温革广泛搜集前人精粹语录,编成《琐碎录》。此书在朝鲜《医方类聚》的《养性》门中有引及。日本刊行有《琐碎录·医家类》3卷,陈晔续。该书搜集了诸多关于健身养生之道,如“酒多血气皆乱,味薄神魂自安,夜漱却胜朝漱,暮餐不若晨餐。耳鸣直须补肾,目暗必须治肝。节饮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定。汗出莫当风立,腹空莫放茶穿”、“饱生众疾”、“发是血之余,一是一次梳;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等琅琅上口易记的段子。著有《十友锁谈》、《隐窟杂志》、《琐碎录》等。[3]
參考來源
- ↑ 客家私人办学第一人——温革. 客家風情. 2004-04-27 [2021-01-03].
- ↑ 走进客家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堂下村. 客家. 2015-07-19 [2021-01-03].
- ↑ 温革是赣南客家人的骄傲, 赣南教育第一人. 每日頭條. 2019-04-23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