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漠河縣大興安嶺地區轄縣。在體制上漠河縣與西林吉林業局政企合一。位於省境西北部,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縣。東鄰塔河縣,東南接呼瑪縣,西、西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北隔黑龍江俄羅斯相望。總面積18367平方千米。總人口9萬人(2010年)。轄5個鎮:西林吉鎮、圖強鎮、阿木爾鎮、興安鎮、北極鎮。境內有西林吉林業局、圖強林業局、阿木爾林業局。縣政府駐西林吉鎮。

地處大興安嶺[1]北部中低山區,中低山及丘陵占90%。額木爾河縱貫境內。是中國「寒極」,冬季達7個月。黃金儲量豐富,清末即以盛產黃金聞名遐邇。霍拉河流域蘊藏有煤。為富西鐵路和207、209省道公路的終點,黑龍江通水運。漠河口岸是國家一類口岸。景點有神州北極風景區,北極村,清代胭脂溝金礦遺址,古城島-雅克薩古戰場遺址,「5·6」火災紀念館等。可看到絢麗多彩的北極光。

目錄

歷史沿革

漠河縣,以境內漠河命名。漠河,古稱「木河」、「末河」,因河水黑如墨,又稱「墨河」。又因河水曲折旋轉若石磨之轉動,亦稱「磨河」。「墨」、「磨」同音,漸沿用「漠」。漢晉屬鮮卑,隋唐屬室韋,金屬上京蒲峪路,元屬嶺北行省,明屬奴爾干都司木河衛,清代屬黑龍江副都統轄區,為索倫部遊獵之地。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10月)於老溝開辦漠河金礦。金礦興起,「兵民輻輳,商賈繁榮,屹然為邊重鎮」。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九(1908年8月5日),清廷批准設置漠河直隸廳,駐漠河,列入「緩設名單」。宣統元年(1909年),設置漠河總卡官,駐漠河,節制洛古河、訥欽哈達、漠河、烏蘇里、巴爾嘎力、額木爾、開庫康、安羅卡倫。總卡官於宣統二年五月初一(1910年6月7日),「接管地方一切事務」。隸屬璦琿兵備道。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5月8日,奉令將漠河總卡衙門改設漠河設治局,駐漠河街,隸屬黑河道。1917年1月1日,將漠河設治局改為漠河縣,為二等縣,縣署駐漠河街。全縣共劃分兩個行政區,管轄21個村屯。1929年2月,撤銷道制,改由黑龍江省直轄。同年4月,由二等縣提升為一等縣。東北淪陷後,初由黑龍江省管轄,1934年12月改隸黑河省。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黑龍江省。1947年3月,撤銷漠河縣,併入呼瑪縣。1948年1月,將斯大遼克以西劃給內蒙古自治區管轄,確定洛古河以上第一號航標燈為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分界點。1981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設置漠河縣,以呼瑪縣北部的漠河、興安兩個公社和大興安嶺地區所屬的阿木爾、圖強、古蓮3個區為漠河縣的行政區域。同年8月16日,正式成立縣人民政府,駐西林吉鎮,歸大興安嶺地區管轄。(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1981年,國務院批准恢復漠河縣,在古蓮區的基礎上組建漠河縣政府,撤銷阿木爾、圖強兩區,其行政區管轄原阿木爾、圖強、古蓮和待開發的無人區富克山4個區。轄西林吉(原屬古蓮區)、圖強(原屬圖強區),勁濤(原屬阿木爾區原名阿木爾鎮)3個鎮和漠河、興安(原名額木爾)2個公社。馬倫、開庫康公社劃歸塔河縣。1984年改公社為鄉。

1990年末,全縣行政區劃管轄為西林吉鎮(縣城,設一個橋北街道辦事處,13個居民委員會,7個自然屯);圖強鎮(下設育英一個街道辦事處,10個居民委員會);勁濤鎮(下設長纓一個辦事處,13個居民委員會);漠河鄉(下設3個村民委員會;3個自然屯);興安鄉(下設5個村民委員會,5個自然屯)。

1992年末,漠河縣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黑龍江上游右岸,大興安嶺山脈北麓,祖國的最北端。東與塔河縣接壤,南與呼中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毗連,西與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右旗為鄰,北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沿黑龍江國境線長245千米。全縣總面積18233平方千米。總人口8.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3萬人;滿、蒙古、達斡爾、鄂倫春等少數民族[2]人口占總人口的2%。轄7個鄉鎮。縣政府駐地西林吉鎮。(本段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80982人,其中:西林吉鎮37209人,圖強鎮16190人,勁濤鎮15434人,育英鎮3234人,長纓鎮4217人,興安鎮1853人,漠河鄉2845人。

2005年9月30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關於對大興安嶺行署所轄漠河縣漠河鄉更名請示的批覆》(黑民區[2005]113號):同意將漠河縣所轄的漠河鄉更名為北極鄉,鄉政府駐地仍為北極村。2011年1月4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關於漠河縣北極鄉撤鄉設鎮的批覆》(黑民區[2011]5號):同意漠河縣撤銷北極鄉,設立北極鎮。以原北極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北極鎮的行政區域,隸屬關係不變,北極鎮人民政府仍駐北極村。2011年7月14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關於將漠河縣勁濤鎮更名為阿木爾鎮的批覆》:同意將漠河縣勁濤鎮更名為阿木爾鎮。更名後,行政區域、隸屬關係、鎮政府駐地不變。

區域變遷

一、清末時期境域

1909年(宣統元年),始置總卡衙門,衙署駐於漠河。總卡衙門負責漠河一代地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稅收、民事和涉外事務等職責。據璦琿副都統姚福升於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勘定,漠河總卡所轄8處卡倫,為設治基礎。西到洛古河卡倫以上8千米的額爾納河口,下至呼瑪爾總卡所屬依西肯卡倫分界,東西長約350餘千米。南以伊勒阿林山(金伊勒呼里山)山脊線與嫩江縣分界;北到黑龍江中游與俄羅斯國隔江相望,南北寬220千米。轄區總面積15.8萬方里,合3.95萬平方千米。

二、民國時期境域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存(民國元年7月4日)《黑河道及沿邊各署局、卡暫行辦事權限》載:漠河總卡在民國之初區域無變,「呼瑪廳改設治局,現轄區域,暫依擬設呼瑪、漠河兩廳屬境為界,呼瑪內之呼瑪爾河總卡官,因呼瑪現設治即行裁撤。」「唯漠河總卡(官)距呼瑪甚遠,暫仍設立,並管所轄各分卡,仍歸呼瑪設治局節制。」1912年(民國二年)冬,因呼倫貝爾蒙古獨立,珠爾干河總卡官趙春芳組織漢軍二營,占據吉拉林,與叛蒙拚死抵抗。呼倫蒙古獨立後,唯珠爾干河總卡轄地不服叛亂。之後,黑龍江督軍命令趙春芳率兵退守漠河,並決定將珠爾干河總卡併入漠河總卡。

1914年(民國三年)初,珠爾干河總卡轄地與漠河總卡轄地完全合併後,於同年5月間成立漠河設治局,其轄境範圍包括珠爾干河總卡併入轄地6.2萬方里,合1.55萬平方千米。轄境四至:東部以安羅卡轄界與呼瑪的依西肯卡轄界接壤,西部經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的後貝加爾州為界,東西長435千米,南至伊勒呼里阿林山與嫩江縣毗鄰,北至黑龍江主航道水中流與俄羅斯國的阿穆爾州以水為界,南北寬約375千米。據1914年(民國三年),黑河道尹調查,漠河設治局轄境總面積為22萬方里,合5.5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今天漠河縣總面積的3倍多。

1917年(民國六年)1月26日,漠河縣成立,縣轄區域與設治局區域相同,又據1928年(民國十七年)漠河縣公署內務調查統計,漠河縣總面積為30.36萬方里,合7.59萬平方千米。1929年(民國18年)歐浦設治建縣。將漠河東北部劃規歐浦縣,漠河區域變化為:東至馬倫與歐浦、呼瑪縣接壤,西至額爾古納河,與蘇聯後貝爾加州為界,東西寬345千米;南至伊勒呼里山,與嫩江縣和以牛耳河與呼倫貝爾的一部分為界,北至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與俄國阿穆爾州為界,南北寬375千米。

三、偽滿時期境域

1934年(偽康德元年)漠河淪陷為日本殖民主義統治,偽漠河縣管轄範圍仍沿襲民國時期的區域。同年,偽滿洲國中央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三省劃為14省管轄,漠河縣隸屬偽黑河省。據偽黑河省總務廳於1935年(偽康德二年)10月調查,漠河縣總面積為433150平方米,和32638.7平方千米。

1939年(偽康六年)6月,又將興安北省北部劃歸漠河縣管轄。其四至:東與歐浦、呼瑪兩縣接壤,南與興安北省交界,西南、西部與室韋、奇乾兩縣毗鄰,西北和北部隔水與蘇聯赤塔、阿木爾兩洲相望。

四、解放時期境域

1947年3月,漠河縣解放。人民解放軍某部三旅領導漠河人民成立民主政府,接管全縣。同年6月,黑河專署專員許烈到漠河視察,並率領章文坦、謝寶齋2人帶工作隊正式接收漠河,成立「建聯會」,一切權力歸建聯會。

1948年1月,因西部斯大遼克相距漠河太遠,交通困難,不便領導,黑河專署派建聯會主任謝寶齋到內蒙古協商化界,將斯大遼克以西劃給內蒙古管轄,劃定洛古河以上第一號航標燈為內蒙和黑龍江省的分界點,同時成為漠河西部的分界線。

五、現行境域

1981年5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塔河、漠河兩縣,其轄區域東以塔河縣為鄰,西與內蒙古的額爾古納旗為界,南和內蒙古額爾古納左旗、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之一部接壤,北隔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與蘇聯赤塔、阿木爾兩洲相望。上至額爾古納河口,下至謝尼康河口,沿黑龍江邊界線長245千米,南北寬150千米,總面積18233平方千米,占大興安嶺地區總面積的21.6%,占全省總面積的3.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7人。面積是黑龍江省最大的縣份,人口密度是全省最低的縣份之一。

視頻

漠河縣 相關視頻

邊疆行 最北之旅:漠河縣
中國最美縣域展播-黑龍江省漠河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