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
潮汕 |
刺潮汕 |
中文名稱 :潮汕 母語 :潮汕話(潮語) 人口 :4500萬 文化保護區 :潮汕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潮汕(Chaoshan),古時和海外稱潮州,是一個以潮汕方言為母語的漢族民系,是中國南方沿海廣東、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本地人之一,潮汕民系是廣東三大漢族民系之一。 潮汕人屬於河洛人的一支,起源於古代中原,揚名于海內外。潮汕人以廣東潮汕地區為集中地與祖籍地,主要遍布在中國南方沿海的廣東、香港、澳門、台灣、海南等地,並於宋元時期開始, 大量外遷到泰國、柬埔寨、新加坡、法國 、美國 、加拿大 、新西蘭、印尼 等世界100多個國家和沿海地區 。潮汕是3000多萬海外潮汕人魂牽夢繞的家鄉。 潮汕僑批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工夫茶、潮州音樂、潮州箏、英歌舞等被列入國家級的非遺名錄達46項(占廣東非遺總數的1/4)。 蘊涵濃郁中古遺風的潮汕文化,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 自唐代以來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對台的主要通道。 宋代以來享有"嶺海名邦、南國邦郡、海濱鄒魯"之稱。代著名作家老舍作詩稱"渴慕潮汕幾十秋" 。潮汕人自古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藝術等領域有一定成就 ,民國至今由潮汕走出去的博士已達到300多人, 潮汕名人有泰國五大帝之首達信大帝 ,吳南生、謝國民、陳文雄,連瀛洲、陳弼臣、李嘉誠、黃光裕、馬化騰、莊世平、饒宗頤、黃旭華、彭湃、許滌新、肖灼基、張明瑞、林重慶、許銀川、鄭秀文、楊千嬅、蔡瀾等。[1]
目錄
地域概貌
潮汕地處八鄉山、陰那山、韓江中游谷地及鳳凰山山地以南,東西地跨蓮花山脈東麓至粵閩邊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體低平、土壤肥沃、農產豐富。地貌以平原為主,山地、台地、丘陵為次。境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江河,平原區由韓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平原、龍江平原五部分組成。其中龍江平原與其他幾片平原空間上不相連接、此外還有一些河谷盆地和小片沿海平原,如韓江中游的歸湖盆地、榕江上遊河婆盆地、黃岡河上游的三饒-茂芝盆地;濠江兩岸、惠來獅石湖、南澳後宅等海積平原。東北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兩縣接壤,西北同粵北的梅州市為鄰,東南瀕臨南海,與台灣遙海對望。潮汕地區海岸線曲折綿長,多優良港灣。其東起饒平縣大埕灣,西止梅州縣哥嘴,全長500多公里。海域有大小島嶼169座和南澎、勒門2組列島,海湖3個。最大海島為南澳島,面積106.85平方公里,島岸線總長為79公里。
歷史概述
名稱由來
"潮汕"歷史上長達近2000年稱呼為"潮州",歷史諸如稱呼為"潮州"(隋、唐、宋王朝),"潮州路"(元朝)、"潮州府"(明、清王朝)等,在1904之後才出現這個"潮汕"稱呼。1858年6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增開潮州府等十處通商口岸,選定潮州府澄海縣沙汕頭(後改名汕頭,並取代條約口岸部分"潮州"一詞)一帶,那時"汕頭"並不為人所熟知,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頭北通海峽(台灣海峽),身靠南海,並擁潮汕三江出海口,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已取代當時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為潮州府屬的中心港口。至咸豐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潮州府如期對美開市,在汕頭港把門島--媽嶼島上設立"潮海關"。不久恩格斯便提到"汕頭是遠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城市",(潮州府澄海縣汕頭埠開埠前已有廣州等五口通商,因此汕頭埠是當時除此五口外唯一有點商業價值的港口),可見汕頭埠地位已可與廣州港相提並論。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其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人張煜南等看準這裡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城至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車。由此"潮汕"一詞開始傳播 。1907年5月22日,丁未饒平黃岡起義爆發,這是孫中山先生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乃日後諸多民主武裝革命的先聲,這次武裝起義先於1911年的辛亥武昌起義四年,在舊民主主義的革命中創下了"六個第一",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高度評價說,"此次死難的同志都屬同盟會幹部,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但《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諸報端,從此廣為人知。民國成立後,廣東都督府下設潮梅鎮守使,其中心駐汕頭,汕頭粵東中心城市概貌初現雛形。1921年汕頭建市,設立省直屬市政廳,汕頭成為粵東繼潮州府城後的又一耀點。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躍升為全國第三大港口城市、全國十大商業城市之一,這一地位在民國黃金十年(1928-1938)得到進一步鞏固,"潮"、"汕"共榮格局自此形成,人們便開始習慣於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話等稱號。不過,受二戰至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國際形勢的影響,海內外潮人聯繫曾一度受阻,彼此之間的信息缺乏交流,故海外潮人迄今仍多稱自稱潮州人,籍貫也常作"潮州"。
行政變革
潮州府(既今潮汕地區)為閩越地,自秦漢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潮汕劃給南越, 唐代 綜論有關歷代政治制度﹑經濟措施﹑州郡建置以及邊防政令等﹐略於遠古﹐詳於當世的全書《通典》,記載,"潮州,潮陽郡,閩越地。"唐代地理總志《十道志》也記載,"潮州,潮陽郡,閩越地。北宋地理全書 《輿地廣記》則記載潮 州為閩地,該書還記載海梅州一帶亦閩越地 ,廣泛引用了歷代史書、地誌、文集、碑刻、詩賦以至仙佛雜記,保留了大量珍貴的資料的地理全書《太平寰宇記》等書也都記載 潮州為閩越地。 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 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梅州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人等 。"[2]
行政區劃
歷史上的潮汕地區
即海內外潮人認同的潮州八邑:潮屬八邑皆為原潮州府屬縣,其認同感始於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朝廷置豐順縣之後。八邑商人在穿梭于海內外商界的同時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大量以潮州八邑命名的會館,潮州八邑這一叫法由此廣泛流傳。
如今的潮汕地區
如今的潮汕地區既為潮州古八邑,其範圍為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三個地級
國際潮團
國際潮團組織主要有三大機構:包括國際潮團機構、潮商大會機構、國際潮青機構。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是世界潮汕人大團結、大發展的標誌。這個國際性地緣組織,是由馬來西亞馬潮聯會(即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首先倡議,得到了世界各地潮汕人的響應。1980年春夏,東南亞潮團在吉隆坡召開座談會。各地的潮汕人同鄉組織派出代表團參加會議。經過熱烈討論,最後決議:成立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大會,首屆年會由香港潮州總會主辦,年會宗旨是聯絡同鄉,促進聯繫。2006年組委會將潮人在線定為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官方網站,並由李嘉誠先生主持開幕儀式。[3]
潮汕傳媒
無線電視台
衛星電視台:潮商衛視[5] 、汕頭台、潮州台、普寧台、揭陽台、潮陽台、澄海台、峽山台、饒平台、潮安台、豐順台、惠來台、揭東台、揭西台、南澳台。電台:汕頭電台、普寧電台、潮州電台、潮陽電台、揭陽電台、澄海電台。
相關視頻
每年的潮汕文化年-大潮社TV潮人宣傳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