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源
灌溉水源天然水資源中可用於灌溉的水體。 有地面水和地下水兩種形式, 一般以地面水為主要形式。 地面水包括河川徑流、 湖泊和匯流過程中攔蓄起來的地面徑流;地下水主要是指淺層地下水。污水和回歸水用於灌溉,是水資源的重複利用。海水或高礦化度地下水經淡化處理後也可用於灌溉, 由於費用昂貴,尚不普遍。
中文名:灌溉水源
外文名:water source for irrigation
類 型:天然水體
形 式:地面水和地下水
目錄
我國灌溉水源基本情況
中國河川徑流多年平均總量約為2.6萬億立方米,地下水總補給量約7700億立方米, 扣除重複部分,全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萬億立方米。 這一水量占世界第六位,但若折算成每畝耕地占有水量,則每畝僅有1750立方米, 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左右, 這些水還不能完全用於灌溉, 因此, 中國灌溉水源並不豐沛,且在地區上的分布極不均衡。南方長江以南各河流域, 年徑流量占全國總量的82%, 但耕地只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38%; 而華北、 東北、西北廣大地區耕地占全國總耕地62%, 但年徑流量僅占全國總量18%, 其中黃、淮、海三大河流域, 年徑流量只占全國總量的6.6%, 但耕地卻占全國總量的40%。這種不均衡情況, 給農業生產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
降雨是地面水源的主要補給來源, 因地面徑流量主要隨降雨的季節而變化,在時程上分布也極不均衡。在大多數地區呈現夏季豐水、 冬季枯水、 春秋過渡的特點。 灌溉水源水量的天然狀況, 在時程上與灌溉的需求不盡適應。 此外, 灌溉水源的年際變化也相當劇烈, 水量越貧乏的地區, 豐水及枯水年份的水量相差越大。 南方河流枯水年份的水量一般比豐水年份的水量小3倍以下, 北方河流豐枯年份的水量比可達10~20倍。乾旱年份由於水量不足而對農業生產影響極大。
主要類型
灌溉水源指可以用於灌溉的天然水體,一般分地面水和地下水兩種形式。
如進一步細分的話,則可分為河川湖泊徑流、當地地面徑流、地下徑流和城市污水等四種。
江蘇平原地區主要以河川湖泊徑流為灌溉水源,如長江、淮河、太湖、洪澤湖等。山丘區主要以當地徑流為水源,通過修建水庫、塘壩攔蓄當地徑流。徐淮地區,特別是徐州地區,地下水也是一種重要的水源。地下水的特點是含鹽量通常較高,但含沙量很小。隨着工業的發展,污水問題日益突出,發展污水灌溉將逐步引起重視。發展污水灌溉,一方面可作為一種灌溉水源,另一方面可避免其它水體受到污染。因此發展污水灌溉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水質的要求
首先要明確什麼叫灌溉水質。灌溉水質主要指灌溉水中所含泥沙的粒徑和數量、可溶鹽的種類和數量、灌溉水溫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等。
含沙量
從多沙河流引水的灌溉工程,必須分析灌溉水中泥沙的含量和組成,以便在灌溉工程設計和管理時,採取適當的措施,防止有害泥沙入渠入田,防止渠道淤積。(不同粒徑泥沙危害程度不同:
(1)粒徑<0.005mm的泥沙,具有一定的肥力,可適量輸入田間,但也不能引入過多,引入過多,則會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氣性。
(2)粒徑為0.005~0.1mm的泥沙,在土壤質地粘重的地區,可少量引入田間,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透水性和通氣性。
(3)粒徑大於0.1~0.15mm的泥沙,容易在渠中淤積,對於農田土壤也不利,因此應禁止入渠。
渠中水的泥沙含沙量也不應超出渠道的輸沙能力,否則會產生淤積。
含鹽量
灌溉水中允許含有一定的鹽分,但如果含鹽過多,就會增加土壤溶液的濃度,使作物根系吸水困難,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嚴重的甚至會造成作物死亡。甚至還會引起土壤次生鹽鹼化。由於各種鹽類對作物的危害程度不同,不同作物的耐鹽能力也不同,因此灌溉水質的標準也隨着含鹽種類和作物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對大多數作物來說,通常要求灌溉水的含鹽量不超過15%(1.5g/l) 。以碳酸鈉為主的含鹽量應小於0.1%,以氯化鈉為主的含鹽量應小於0.2%。以硫酸鈉為主時應小於0.3%,鈣鹽危害不大,其允許含鹽量可更高。
但是,實踐證明,在水源短缺的地區,只要土壤透水性較好,排水條件較好,灌溉水的含鹽量也可以大一些,有些地區甚至用含鹽量為0.3~0.6%的鹹水進行抗旱灌溉,在夏季雨大而集中,土壤中暫時積累的鹽分很快又沖洗掉,使耕作層仍能保持鹽量的平衡。
水溫
灌溉水的溫度,對農作物的生長影響也是很大的。水溫過低會抑制作物的生長,水溫過高,會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並提高水中有毒物質的毒性。
作物對水溫的要求:旱作T=15~20度,最低允許溫度為2度。
水稻T不小於20度。
均不能大於35度。
井灌或引水庫灌溉時,水溫往往偏低,措施是:(1)井灌時延長輸水路線或設曬水池曝曬。(2)從水庫引水灌溉應從溫度較高的表層取水。
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
城市污水中含有較多種類的有毒有害物質,灌溉前應作水質分析,作適當的水質處理,使之滿足灌溉水水質要求。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對於灌溉水質,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標準。中國頒布的農田灌溉水質的國家標準見表。
編號 項 目 標 准
1 水溫 不超過 35℃
2 pH值 5.5~8.5
4 氯化物(以Cl計) 非鹽鹼土農田不超過300毫克/升
5 硫化物(以S計) 不超過 1毫克/升
6 汞及其化合物(以Hg計) 不超過 0.001毫克/升
8 砷及其化合物(以As計) 不超過 0.05毫克/升
9 六價鉻化合物(以Cr+6計) 不超過 0.1毫克/升
10 鉛及其化合物(以Pb計) 不超過 0.1毫克/升
11 銅及其化合物(以Cu計) 不超過 1毫克/升
12 鋅及其化合物(以Zn計) 不超過 3毫克/升
13 硒及其化合物(以Se計) 不超過 0.01毫克/升
14 氟化物(以F計) 不超過 3毫克/升
15 氰化物(以游離態氰根計) 不超過 0.5毫克/升
16 石油類 不超過 10毫克/升
17 揮發性酚 不超過 1毫克/升
18 苯不超過 2.5毫克/升
19 三氯乙醛 不超過 0.5毫克/升
20 丙稀醛 不超過 0.5毫克/升
來源
降水是地表水源的主要補給來源,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勻。長江以南地區多雨季節為3~6月或4~7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華北和東北地區,多雨季節為6~9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因此,地表徑流量主要隨降雨的季節而變化,在時間上分配極不均衡,而作物在生長期內的需水是逐日變化且相對均勻的,這使徑流的時間分配與灌溉的需求不盡適應。此外,灌溉水源的年際變化也很大,南方河流豐枯年份水量比值在3倍以上,北方河流豐枯年份水量比值可達10~20倍。乾旱年份,特別是連續乾旱年份,水量不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極大,以至造成絕收。中國80年代初的年灌溉用水量約4000億m3,占全國總用水量的84%,其中約90%取自地表水。河川徑流的開發利用程度,南方、北方差異很大。在中等乾旱年份,海灤河流域已達77%,黃河流域59%,長江流域僅19%。
地下水接受降雨入滲、河道滲漏、灌溉滲漏、山前側滲等補給,形成存在於地殼表層含水層(第四季鬆散岩體)中的地下水。在多年豐枯水文周期內的開採、補給交替作用下,可得到恢復和更新的多年平均水量為地下水資源量。其中淺層地下水是另一重要的灌溉水源。它與降水和地表水有着密切的聯繫,補給條件好,容易更新,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相對較淺,是中國華北和東北平原地區發展灌溉的重要水源。1981年海灤河流域平原地區地下水利用率已達90%。深層地下水補給距離長,不易更新,一般不宜作為灌溉常備水源。對深層地下水的開採,要注意採補平衡。
應用
灌溉水源應在水量和水質兩方面滿足灌溉的要求。灌溉水源在水量、時間分布、地理位置與灌溉的要求不相適應時,常建蓄水工程調節天然來水狀況,做到以豐補歉,及適應自流灌溉農田的要求;或修建引水工程以適應水土資源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平衡;或修建提水工程以滿足高地農田對灌溉的要求。在條件許可時,可修建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工程系統,在時間上和地區上對水資源進行更大程度的調節和利用。 灌溉水源的水質,如水的化學、物理性狀,水中含有污染物的成分及其含量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應符合作物生長和發育的要求,併兼顧人畜飲用及魚類生長的要求。灌溉水源的水質不能滿足灌溉要求時,可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加以改善,或與清水摻合,符合標準後再用於灌溉。
調節灌溉水源的工程措施
灌溉水源的原有狀況,往往在水量及時程分布上不能完全適應農田灌溉的需要。這就需要興建工程設施,調節和改變水量的天然分布狀況。
為了在更大範圍內解決地區之間水土資源不協調的問題, 可興建大規模的調水工程。此外,灌溉水源的水質不能滿足灌溉的要求時,可用延長輸水路程等方法調節水溫;用興建沉沙池等辦法減少水的含沙量;用與清水混用等辦法改變水中含鹽濃度或提高溶解氧的含量;或興建污水處理廠等以改變成分複雜的工業污水的水質,然後用於灌溉。 [1]
視頻
23某灌區灌溉水源取水方式的選擇
參考文獻
- ↑ [劉肇褘.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利卷 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