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竹
灰竹 |
中文學名:灰竹 拉丁學名:P.nuda McClure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屬:剛竹屬 |
灰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別名:石竹(江蘇);淨竹(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焦殼淡竹(浙江、江西);焦殼竹、烏焦竹(浙江);裸籜竹(台灣);小竹(陝西)稈高5~10m,徑2~4cm,新稈在節下具一濃厚白粉圈,稈環顯著突隆起而高於籜環,部分稈基部呈之字形曲折。籜鞘淡紅褐色,部分筍具明顯的顏色條紋,密被白粉,下部籜鞘密被斑塊;無籜耳和肩毛;籜舌發達。先端平截。筍期4月上、中旬。竹材堅韌,富彈性,宜作竹器的柱腳、農具柄、毛竹構梢刀的長柄等。筍質優良,殼薄肉厚,味鮮美,俗稱「石筍」,是加工天目筍乾的主要原料。
目錄
基本內容
- 中文學名: 灰竹
- 拉丁學名: P.nuda McClure
- 科: 禾本科Gramineae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目: 禾本目Graminales
- 別稱: 石竹、淨竹、焦殼淡竹、小竹
- 亞科: 竹亞科Bambusoideae
- 族: 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剛竹亞族
- 屬: 剛竹屬Phyllostachys
- 組: 剛竹組Sect. Phyllostachys
- 分布:浙江、江蘇、安徽、陝西、湖南、福建等地。
- 命名來源:[Act.Phytotax.Sin. 18(2): 173. 1980]
- 中國植物志:9(1):259
- 組中文名:剛竹組
- 組拉丁名:Sect.Phyllostachys
- 亞族中文名:剛竹亞族
- 亞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 族中文名:倭竹族
-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形態特徵
竿高6—9米,粗2—4厘米,勁直或常於基部呈「之」字形曲折,幼竿深綠色,被白粉,節處常為暗紫色,節—卜方有暗紫色暈斑,無毛,老竿灰綠色至灰白色;節間長達30厘米,有縱肋,竿壁厚,為竿粗的1/2—1/3;竿環強烈隆起,高於稍隆起的籜環。籜鞘背面為淡綠紫色或淡紅褐色,具紫色縱脈紋和紫褐色斑塊,尤以籜鞘的上部為常見,被白粉,因脈間有微疣基刺毛而微粗糙;無籜耳及鞘口縫毛;籜舌黃綠色,狹而高,其高約4毫米,頂端截形,邊緣生短纖毛;籜片綠色,另有紫色縱脈紋,狹三角形至帶狀,外翻,幼時微皺曲,以後平直。末級小枝具2—4葉,無葉耳及鞘口繼毛;葉片披針形至帶狀披針形,長8—16厘米。花枝呈穗狀,長5—9厘米,基部有3—5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5—7片,邊緣生柔毛,無葉耳及鞘口繼毛,縮小葉小,卵狀披針形至錐狀,每苞腋有2或3枚假小穗,基部的1或2片佛焰苞常不孕而早落。小穗含1或2朵小花,長2.7—3.5厘米,狹披針形;小穗軸最後延伸成針狀,節間密生短柔毛;穎不存在或為1片;外稃長2.5—3厘米,無毛或僅邊緣疏生短柔毛;內稃長2—2.5厘米,通常無毛;鱗被3,長約4毫米;花葯長約1厘米;柱頭2或3,羽毛狀。筍期4—5月,花期5月。[1]
主要物種
主要價值
筍質優良,殼薄肉厚,俗稱「石筍」,是加工天目筍乾的主要原料;竿節甚突起,不易劈篾,但壁厚堅實,多作竹器柱腳,也作柄材使用。
產地分布
產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台灣及湖南。1908年由浙江餘杭縣塘棲引入美國栽培。模式標本采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