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烏藥又稱為台烏藥、旁其、天台烏藥、鰟魮、矮樟、矮樟根、銅錢柴、土木香、鯽魚姜、雞骨香、白葉柴。是樟科植物常綠灌木烏藥的乾燥根。多為野生。[1]

目錄

產地

形態

烏藥個多為紡錘形,略彎曲,中部膨大,兩端稍細尖,俗稱「烏藥瓜」。長10~20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紋及鬚根痕。質堅硬,不易碎斷。橫斷面淡黃棕色,中心無髓,顯放射狀紋理及環紋。氣微香。味微苦。本品多在產地趁鮮加工切片,有薄片、厚片和不規則的砍片三種。

1、薄片切制前刮去外皮,橫切為圓形片,片薄如紙,厚在1毫米。

2、厚片不去外皮,橫切為圓形片,片厚約1~5毫米。

3、砍片不去外皮,多橫或斜切砍成厚薄不一,大小不等的片塊。

烏藥個以根呈紡錘形,質嫩肥大者為佳。烏藥片習慣認為浙江產的薄片最好。

主要成分

含揮髮油,其中有烏藥烷、烏藥烯、烏藥醇等。

功效與作用

行氣止痛,現已證實有健胃驅風、促進腸蠕動作用。效力比木香稍強。

炮製

切片生用。

藥用

性味

辛,溫。

歸經

入尾、腎經。

功能

舒氣、溫中、散寒、止痛。

主治

胸脅脹痛,脘腹冷痛,反胃吐食,小便頻數,上氣喘急等症。

臨床應用

前任認為本品「不剛不燥」,且鎮痛作用較強,能「通理上下諸氣」。現代廣泛用於由氣滯、氣逆引起的腹部痛證,尤以治下腹脹痛效果更佳。

1、治腹部疼痛。臍腹疼痛而有腸鳴或便糖者適宜(屬寒痛,可見於胃腸腎經官能症或腸粘結連引起的輕度梗阻等),可用烏藥配香附、如香烏散,或配木香沉香陳皮厚朴蒼朮炒麥芽等同用,名排氣湯。該湯有排氣止痛作用,經動物實驗證實其原理在於使腸收縮力加強,蠕動加快,從而有助於排氣止痛,方中的主要有效藥物是烏藥和木香。

2、治寒疝。小腸疝氣痛、附睾炎等牽涉至臍腹作痛者,可用烏藥配理氣祛寒藥,以行氣散寒而止痛,方如天台烏藥散。

3、治小便頻數而屬虛寒者,配益智仁等分,以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第服6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4、治氣滯引起的月經痛,如為月經後期疼痛,如為月經後期疼痛,配沉香、延胡索、當歸、肉桂;如為經前腹痛,則常配木香、砂仁、香附。

此外,對腹瀉患者如瀉後有隱痛,在方劑內加入烏藥一味有助於止痛;又烏藥亦試用於治脈管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引起的心前區痛,可配毛冬青、雞血藤、當歸、川芎、條芩、銀花等藥,初步觀察,有一定止痛效果。

處方舉例

1、香烏散。香附、烏藥等分為末,第服3~6g治腹痛。如腹痛兼食欲不振,以姜、棗湯送服;如為蟲積腹痛,以檳榔湯送服;如為下腹痛或疝痛,以小茴香送服;治頭風虛腫,用茶湯送服。

2、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台烏9g,廣木香3g(後下)、小茴香4.5g,青皮6g,良姜4.5g,檳榔9g,川楝子9g,水煎服。[2]

注意事項

氣虛、內熱者忌服。孕婦及體虛者慎服。

中醫醫理

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明白告訴我們要合乎道,要預防疾病,必須從身心調適著手。為醫者身體力行,則能自助助人,功莫大焉。

本草綱目 電子書 [1] 黃帝內經 電子書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