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献县汉墓群

献县汉墓群,位于中国河北省沧州市城东云台山、尹店村一带,1982年7月23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墓葬。后升级为河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献县汉墓群的历史年代为汉代。包括河间献王墓、李王墓、惠王墓、孝王墓、刘开墓(汉桓帝的祖父,乐成陵)、刘淑墓(汉灵帝的祖父,敦陵、又作单陵)、刘苌墓(汉灵帝的父亲,慎陵)、刘英墓、毛公墓、贯公墓、匡衡墓等。慎陵与敦陵俱位于献县陈庄镇双岭村。乐成陵位于陈庄镇小流屯村东北。

目录

历史沿革

西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刘辟强在河间郡(献县)建立河间国,国都乐成(献县河城街镇南)。

西汉至南北朝(前178年—487年)时期,乐成(献县河城街镇南)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间王、侯及其子孙逝后均葬于乐成境内,形成墓葬群(献县汉墓群)。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四月,景帝刘启封他的第二个儿子刘德封为河间王。

西汉景帝(前2世纪)时期,刘德封毛苌为博士,任河间太傅,毛苌死后葬于国都乐城东毛公墓(献县汉墓群内重要墓葬之一)。

元光五年(前130年),刘德逝于河间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献王”,葬于乐成的献王陵(献县汉墓群内重要墓葬之一)。

西汉元帝(前1世纪)时期,刘奭封匡衡为丞相,匡衡逝后葬于云台山(献县汉墓群内重要墓葬之一)。

金天德三年(1151年),为纪念献王刘德,改寿州(河间国)为献州。

明洪武六年(1376年),降献州为县,称献县。

截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献县辖境内有汉墓大小七十二冢。

2012年,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对献县汉墓群进行野外勘测,初步摸清了37座古墓的形制大小、外观及地下墓葬分布等[1],正式测定了献县汉墓群内的37座古墓为两汉墓,是两汉魏晋时期分封的河间王刘德陵域所在,埋葬了帝、王、侯等数十人。

遗址特点

综述

献县汉墓群整个陵区面积达7万平方米,墓群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个大墓集中在一起;二是大墓旁还有小墓,墓与墓之间有历史渊源。献县汉墓群主要有献王墓、孝王墓、刘淑墓、刘英墓、毛公墓、贯公墓等,散布在滹沱河滏阳河子牙河三条河流之间,封土尚存的有37座,无封土的有4座,分布在献县境内河城街、十五级、段村、韩村等10个乡镇;献县汉墓群内的古汉墓均修为高台,高台均有俗称,如河城街西的云台山、小屯村东的万层(春)山、九张庄附近的九连山、傅庄附近的百草山、窦三疃附近的五王山、双岭村西的丹陵等,高台的封土高度经实地测绘在1.9米—16米之间,范围在193平方米—4.8万平方米之间。

献王陵

献王陵是献县汉墓群中的一座代表性汉墓,称河间献王墓,又称献王陵,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与其妻子的墓地,位于献县汉墓群核心区域(献县城东5.5千米、河城街镇南),东邻云台山,东北200米处为河街镇西八册屯村,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坟茔封土残存4—5米高。

云台山

云台山是献县汉墓群中的一座汉墓,是西汉丞相匡衡之墓,因墓地高大称云台山,位于献县城东7.5千米,东南邻河间国都城遗址,西为献王陵,高20米,占地2.3万平方米。

毛公墓

毛公墓是献县汉墓群中的一座汉墓,位于小屯村西北,为河间国博士毛苌(世称“小毛公”)的陵墓,封土高大,被辟为郊野公园,封土上建有毛公亭[2]

文物遗存

献县汉墓群出土有错金铜豹、鎏金铜雀、残鎏金铜马、金饼、铜龙、铜俑、耳杯、盘、陶俑陶壶、玉器等,以及发现了大量汉代砖瓦等建筑构件。

研究价值

献县汉墓群存37座汉墓,墓群规模大、级别高、数量多、层次全、时间跨度大,贯穿于西汉、东汉、魏晋(前178年—487年)始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献县汉文化体系,对研究两汉、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俗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术科学价值。

视频

献县汉墓群 相关视频

沧州市区献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