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玄甲军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玄甲军

外文名称: black armoured cavalry

属性: 一支唐初骑兵的建制番号

所处年代: 唐朝初年

评价: 唐朝史书记载的精锐骑兵

汉代已经出现大量的铁质铠甲,在古代文献里又称"玄甲"。玄甲军既身披铁质铠甲的军队。

汉代的军队普遍身着铁质铠甲。李世民的玄甲军之所以留名青史,便因为李唐虽然立国,但国库不厚,只能凑齐3500人的重甲骑兵,而杨广的一万余骁果军皆身披玄甲。[1]

目录

唐初骑兵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可以根据府兵制来推测当时的训练情况。府兵在冬季训练的时候,主要有"薄战"和"纵猎"两项内容。其中以"薄战"为主要内容。当时作战,队形的变化非常重要,"薄战"主要是训练士兵熟悉军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号令,进行前进后退,队形变化,操演熟练,以做到战时临阵有序,随阵入战。"纵猎"就是进行游猎,在此过程中训练士兵的武艺,提高士兵个人的战斗技能。府兵在服役之前,还又有折冲府的官员对他们校阅考察,进行演练。服役期间的闲暇时间,他们也会经常进行骑射训练。

以上装备和训练情况,是唐军的一般情况,以此来推测,想必玄甲军的情况应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只不过他们是唐军骑兵中的精英而已,可能选拔和训练更加严格,装备也比较精良。

根据记载来看,李世民使用玄甲军的战术主要有这么几种: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而李世民惯常使用的战术是侧翼突击,这里的侧翼未必就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迂回到敌人的阵后。李世民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他再率领玄甲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让敌人就此崩溃了。正面突击,是以玄甲军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对敌阵实施冲击,把敌人的阵势冲乱、冲散,从而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玄甲军虽然精锐,冲击力很强,李世民本人也很骁勇,但是这样的攻击还是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尤其是遇到顽强的敌人。李世民与王世充洛阳城外的故马坊激战,李世民想查看敌人阵势的情况,直杀出敌人阵背。虽然阵形被打散了,但王世充部下的江淮精锐也不是等闲之辈,与唐军殊死力战,李世民的坐骑在混战中被射倒,幸亏部将拼死救援才脱险,经过几番激战,最终才将王世充的部队击溃。埋伏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敌人突然之间就陷入包围和突击中,混乱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李世民率领500骑兵向窦建德的大军挑战,并成功伏击了他们的前锋部队,生擒了敌军骁将,应该看作是玄甲军的杰作。

起源

骑兵

骑兵有轻重之分。重骑兵虽然不多,但是由于防护好,冲击力大,历来也是野战冲锋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开阔的西域,有很大作战空间。需要指明的是,所谓的轻骑兵或重骑兵与其甲具防护无关,一般所指的重骑兵,是指以进行冲锋作战为主要任务的骑兵。而轻骑兵,是以弓箭等投射性武器为主进行袭扰,侦查等作战。两者中重骑兵显然更易受到伤亡,更需要不断加强防护,所以才形成了我们一般从字面上理解的"重"骑兵。

铠甲

1、身披铁甲,马匹也有具装,马匹的具装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

2、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明光铠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非常华丽,而且重量更加轻,防御力大大的提升。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3、折冲都尉为营最高指挥官,以下还有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作为副手。

4、安西四镇兵马虽也有步骑之分,但都有坐骑。在作战时步兵才下马整队,因此机动性极高。昂贵的重骑兵每人还不止一匹马,以便轮换冲锋。

5、武威军的军马主要有四种:产于北方草原的三河马、西域哈萨克马、焉耆马、和威尔勒马。尤其是后两种,因其高大健壮、长颈高扬、步辐伸展流畅,对缰绳反映灵敏,是唐军正规骑兵使用最多的马种。

6、按唐朝奖励制度:以少击多为"上阵";兵数(包括战士人数和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

按战争的结果分: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四十,为"上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二十,为"中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十,为"下获"。

按照战前的条件和战争的结果,综合起来,拟定"转"数。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下递减类推。

强将手下无弱兵,汉光武帝扫平天下,幽州突骑功不可没。李世民纵横驰骋,就不能不提到他手下那只玄甲军了。对于这只玄甲军,史书中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史料的只言片语,来拼凑这支精锐骑兵的形象。

历史记录

《资治通鉴》对于玄甲军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和作用可见一斑。李世民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领着骑兵如同黑云一般压向敌阵,声势迫人,加上玄甲军本身的精锐,几乎是无坚不摧的。

古代作战,常选精锐的战士作为先锋突击,称为选锋。玄甲军也可以认为是选锋的一种。玄甲军是从李世民所统帅骑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应该非常复杂,而且玄甲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很重,每战必当先锋,伤亡也不在少数,估计应该是不断选拔补充,保持一定的兵员定额。对于玄甲军的组成、训练和装备情况,基本可以通过对唐初骑兵分析得出。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变数,即隋朝和北边的突厥进行了大规模的骑兵交战。突厥的骑兵是以机动性著称的轻骑兵(其实是具装重骑与骑射手的搭配,当时许多国家都是这样,包括唐朝与拜占庭的骑兵),隋朝的骑兵与突厥屡次交锋,出于适应敌人特点的需要,隋朝的骑兵受到了对方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又向轻骑兵的方向转变(其实这跟游戏不同,史实中的具装甲骑不可能随时着重甲马甲,根据需要也可临时不披马甲作战,或者变成骑射手射箭雨。另外,马甲都是可拆卸的,作战时才戴上,东西方都是这样。这样可以避免对马匹力量的无谓消耗。因此,唐初有一支跟南北朝差不多的具装甲骑是很正常的。)。李渊作为并州的军政长官,正担负着防御突厥的责任。他在与突厥的交战过程中,首先仿效突厥建立了一支精锐的轻骑兵。《资治通鉴》中如此记载:"渊选善骑射者二千人,使之饮食舍止一如突厥,或与突厥遇,则伺便击之,前后屡捷,突厥颇惮之。"这支骑兵能够在机动性上与突厥匹敌,应当是轻骑兵无疑。这部分骑兵,可以看做玄甲军最初的基础。李渊太原起兵之后,从突厥购买了良马2000匹。在霍邑之战中,李世民所率领的精锐骑兵,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唐朝夺取了关中,又陆续平定了陇西凉州等地的割据势力,陇西的骑兵也非常精锐,他们的加入,无疑又壮大了唐军的骑兵队伍。山东的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也是骁勇的骑将,同样投到了李世民的麾下。在李世民麾下,有着这样一支纠合了四方精锐的骑兵部队,在此基础之上选拔出来的玄甲军,必然是极其骁悍的。

唐初的轻骑兵已经和汉代的轻骑兵(汉代也并非是全部轻骑兵,随着马具的发展,汉朝末期已经出现了南北朝具装重甲的前身形态了)不同了,虽然去掉了南北朝时代流行(组建具装重甲骑兵在东西方都是很花钱的,不可能说流行,只能说当时强国都有装备)的具装铠,减轻了战马的负担。但是骑士本身的防护远较汉魏时代严密。唐代的铠甲有十三种,骑兵主要使用铁质的明光甲。明光甲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有的兜鍪还缀有垂至肩背用以护颈的顿项;胸甲一般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这种铠甲的结构非常完备。

唐朝骑兵的武器如下:弓箭,唐军一般人带胡禄一个,可以装30只箭矢。可能还有马弩装备,能射200步。骑兵的长柄格斗武器是漆枪(也就是槊),握柄很长,这是南北朝以来就流行的长柄格斗兵器。短柄格斗武器主要用短柄长刀,唐军士兵每人一把。除了汉代以来就流行的环首刀外,还有一种柄部有护格、柄首没有圆环的新型长刀。这种刀后来流传到日本,被称为"唐样大刀"。骑兵还使用一部分啄、锤、斧、鞭等砸击类兵器。骑兵使用形体较小的圆形盾牌。

李家军一开始就是两种打法,对付突厥轻骑兵就不带具装,变轻骑兵。对付农民军和隋军就穿上具装,变重骑兵,追击时,脱掉具装又变轻骑兵。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太原作为对抗突厥的后勤基地,存有40万副铠甲,负责人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李渊敢起兵也是全靠这些铠甲。里面必然有马的具装。隋唐铠甲是不能私有的,铠甲主要集中在边军和北京太原西安洛阳、龙舟这几个地方。起兵前,因为与突厥的作战,李家军损失了1000骑兵,剩下的估计不足1000,李世民靠白天进城,夜晚出城,把1000弄成了3000,吓退了突厥人。然后通过向突厥称臣,交易铠甲和武器,换回了1000匹战马,补充了损失。李家军出兵3万去西安,估计骑兵总数不超过3000人,但是应该全为具装骑兵。日后突厥又贸易给了2000马和500援兵,那是后话。西安的屈突通的降兵1000余骑兵,加上各路加入的,骑兵总数为7000。那个年代,具装是很流行的打法,李家从李渊到李世民到更年轻一辈,冲进农民军里被射成刺猬还没事人一样冲杀已经是一种传承。具装骑兵对身材有要求,基本都是小头头们的亲兵和家人当任,所以同时也有人质的作用。唐军各路大军云集洛阳,绝大部分是新加入的。唐军骑兵此时在洛阳应该不到万人,但是李世民采用了一种新的骑兵用法,一人两马,一匹马只驼装备。李世民把部分不可靠的降兵骑兵变步兵,带走部分不可靠的贵族骑兵,留下可靠的老资格骑兵,牵制各路加盟步兵。奔袭虎牢关应该是玄甲军加上部分老太原兵和人质,3500人,7000匹马,实现了具装重骑兵的长途奔袭。骑兵战术因此变的更加灵活多变。

中国军魂

玄甲军的来源

李渊在太原一带负责防守突厥,组建了一些规模不算太大的精锐轻骑兵部队。李世民从小参军,加上是李渊公子,因此就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小集团。李渊起兵之初,李世民身边已经形成一支由丘行恭、段志玄等人领导的精锐骑兵部队。到了击败薛举,吞并陇右骑兵以后,唐的骑兵部队大大加强,而玄甲军也大大加强加上秦琼、尉迟敬德等名将的加入,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无敌的玄甲军劲旅诞生了。

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军"。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6000余人。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看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也被灭,认为无须反抗,率领文武百官投降。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李世民登基后,拆分玄甲军。一部分成为皇宫近卫部队"百骑",长期驻扎在皇宫附近只在内部实行轮换而不离开京城。玄甲军的主要部分,交给了李靖,在唐对突厥的灭国性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武则天时代,玄甲军开始了扩充,战斗力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到唐玄宗时代,又进行大规模改组,战斗力则继续下降,最后沦落为装饰品。

其他

每个时代都有苦心经营的王牌,在战场上得胜者,就是公认的王牌军.中国军史上只有两支从成军到解散都没有败迹的部队,那就是岳飞的岳家军和明朝的戚家军。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