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1],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當時,出土的王子午鼎共有七件,它們造型與紋飾完全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這樣的排列形式被稱為「列鼎」。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隻王子午鼎是七件列鼎中最大的。此鼎高67厘米,口徑66厘米,腹徑68厘米。
王子午鼎寬體、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邊,腹部滿浮雕的攀龍和竊曲、弦紋。器身周圍攀附着六條浮雕夔龍,獸口咬着鼎的口沿,獸足抓着鼎的腰箍,渾身動感十足,仿佛即將騰空而飛。鼎蓋作平頂微弧,有圜形鈕。蓋、頸、腹內壁均鑄銘文。王子午鼎是分鑄後焊接而成的,採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工藝,技藝之高超,堪稱一流。
目錄
王子午
據《周禮》記載,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按此推斷,墓葬的主人以七鼎陪葬,他的身份應當是諸侯。
考古學家在王子午鼎的銘文中找到了答案。銘文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以祭先祖文王,進行盟祀。我施德政於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此為準則。
銘文中提到了一個人的名字——王子午[2]。王子午又叫子庚,當時任楚國的令尹。令尹相當於宰相。王子午正是敢於「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
王子午擔任楚國令尹的6年裡,屢次北伐東征,戰功顯赫。鼎腹的84字銘文記述了作器的用途,歌頌了王子午的功德,王子午鼎成了研究楚國的珍貴史料。
形體特徵
在中國古代,鼎居青銅禮器之首。在傳統的形制中,有兩種鼎:一種是方鼎,為平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大禾方鼎、獸面乳釘紋銅方鼎等;另一種是圓鼎,圓鼎的器身一般採用與缶、罐、盂等器相類似的圓底,如大克鼎、大盂鼎、子龍鼎、毛公鼎等。
有趣的是,王子午鼎雖為圓形鼎,但它的底部卻是平的。更奇特的是,一般我們所見的圓鼎,腰部渾圓外凸,王子午鼎卻是束腰收腹,腰部好像被一條腰帶緊緊地紮起來似的[3]。
文化背景
據《史記》記載,楚靈王非常喜歡腰身纖細的人,而對肚大腰圓的人極為反感。楚國的官員為了迎合楚靈王奇怪的癖好,都普遍節食減肥。從此也就有了「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4],人們也把女子纖細的腰,稱為「楚腰」。
王子午鼎平底、束腰的這一變化,與楚人獨特的審美觀念有着密切的關係。楚人把對細腰的偏愛應用到青銅禮器的鑄造上,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束腰平底的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把優美柔和的圓弧線作為主結構,腹底由圓而變平,與外撇耳、蹄形足和內收的鼎腹等部位形成對比,剛柔相濟,王子午鼎的造型具有與眾不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藝術價值
除造型別具一格之外,王子午鼎中的銘文字體也向後人展示出中國書法特有的藝術魅力。
王子午鼎銘文的書寫方法非常不規則,並且夾雜着一些奇形怪狀的裝飾,那麼這些怪異的裝飾代表着什麼呢?
原來,這種銘文字體被稱作「鳥蟲書」,也稱「蟲書」或「鳥蟲篆」[5]。它屬於金文里的一種特殊字體,這種字體以鳥形或蟲形作為字體的裝飾,是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代盛行於吳、越、楚等南方諸國的字體。鳥書是文字上附帶有鳥形紋飾的造型,使文字與鳥形融為一體,如這個「民」字,除了以文字表明字義之外,在它的上面又加上了兩隻鳥形。蟲書則筆勢盤曲似蟲,故作蜿蜒盤曲之狀,猶如蟲類的彎曲身體。鳥、蟲形只作為裝飾,並沒有改變字義。
王子午鼎的銘文就是以鳥書和蟲書兩種字體相互穿插、融合書寫的,鳥書和蟲書兩者都是以篆書為基礎演變而成的,也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美術字」,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鳥蟲書這種字體在以往出土的同類青銅器中並不多見,這種字體經常出現在兵器上。王子午鼎上篆刻的鳥蟲書,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字體之一,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古代篆書獨特的藝術魅力。
優美的造型、精細的紋飾、奇詭的銘文,王子午鼎形象地表現了楚國文化藝術的突出特徵,是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習俗、文化、書法的珍貴史料
視頻
王子午鼎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鼎中翹楚——王子午鼎 | 國博·講述,搜狐網,2018-4-8
- ↑ 丹江水·楚墓群·王子午 ,搜狐網,2018-9-7
- ↑ 文物與廉政㉟:王子午鼎與「楚王好細腰」,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2019-04-17
- ↑ 歷史上「楚王好細腰 宮中多餓人」的真相,凱風網,2015-9-28
- ↑ 鳥蟲篆與春秋戰國青銅兵器銘文,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