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故居
王统照故居 |
中文名称;王统照故居 主人;新文学运动著名作家王统照 地址;青岛观海二路19号 构造;三组房屋共有十四间 地势;房屋建在陡峭山腰,路面低于楼底 |
观海二路49号,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著名作家王统照的旧居,先生从1926年定居青岛后一直住在这里。诗歌 《这时代》 、短篇小说 《声》 、 《银龙集》 、散文集 《片云集》 、《青纱帐》、著名长篇小说 《山雨》 即在这里问世。1929年王统照在青岛还与同仁编辑出榜拉了青岛的第一份文学期刊 《青潮》 ,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吴伯萧等著名学者也曾在这里欢聚,切磋文学,出版了文艺副刊 《避暑录话》 等。[1]
目录
简介
1923年起,王统照就不断地往来于相州、青岛之间。1927年起,大兴土木,翻修建造,观海二路19号就成为他在青岛的故居,后来才改为49号。观海二路是一条环绕观海山腰开辟的环形马路,每一号门牌里都有数量可观的房舍,隔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有一门。但由于房屋建在较为陡峭的山腰,路面低于楼底,来客行人便须仰视才能看见掩映于院墙树丛之后的居室客房。
49号门口,竖立着两堵用粗糙的白石砌成的墙柱,朴素稚拙,凝重沉静。进得门来,是一道又高又陡的石头阶梯,两边有红漆木制扶手。沿石阶走上去,右边是三间敞亮的客房。从石阶梯再往上走,便是纵横的三组房屋,共有十四间。如鱼脊般横贯小院的,是一系列居室,包括王统照夫妇的卧室,孩子们的卧室,仆人的卧室,最西边是有水管的厨房、仓库、厕所等。从居中的王统照夫妇的卧室又纵向伸出一列,形成曲尺形的格局,颇似鲁迅在八道湾时自己营造的“老虎尾巴”,但却比“老虎尾巴”阔绰宽大多了,便是王统照专用的书房。
室内陈列特色
书房里悬挂着书画,有绘有深山古寺和衲衣老僧的日本古画,有邓石如写的行书条幅,潇洒飘逸,颇具品位。几个高大的书橱里,堆满了各种洋装的、线装的书籍。矮一点的橱子里,则是他的日记、手稿、图画、拓片等文人的“细软”。一张朴素的写字桌,后是一张硕大的楸木的长桌,上面铺有栽绒的桌毯,仍是相州故家的风格。写文章、译书稿,自然在书桌前,给人家写什么条幅、中堂,题写什么匾额、对联,自然在大长桌子上更便于挥洒。书桌上摆着大大的砚台和笔筒,从欧洲回来后,这里又增添了荷兰的以风车装潢的镜框,罗马的铜雕武士,瑞士的精致的小钟……。另外的房间里,便多是从相州故居带来的线装古籍,与历年收集的《聊斋》、《易经》等的各种版本。与这纵横穿插的主体房间相游离的,便是散建于岩旁墙下的较小的房屋,因为多不向阳,较少有人 居住,大多派做堆放旧物的仓库。房舍石径之间,栽种了多种多样的花木,其中一区是专门栽种各色菊花的。金风送爽时节,黄白相间,显出一派静雅的情趣。他有时就在花丛之前约请友好,把菊饮酒,品尝独具风味的菊花火锅。王立诚曾这样描述他们故居的庭院,既是写实,又充溢着亲情和诗情:“我的父亲很喜欢花木,虽然并不着意搜求,但是信手培植,也十分繁荣。院中有松、柏、海棠、桃、李、杏、梨、石榴、无花果等树。每逢春季,梨花像团白雪,因为位置高耸,街上行人都可以看见。
记得有一年,朋友送他一株小小的樱花树,就随便栽在院子里 了,殊不知生长得很快,霞蔚云蒸,压倒群芳,衬上火红的石榴,淡淡的月季,为小院增色不少。我的母亲还亲手栽了几丛晚香玉,每逢夏日的夜晚,院子里便飘着一股幽幽的甜香。1936年我母亲还栽种了两棵榆树,婷婷立在院落中心。石阶上一架虬根盘错的紫藤萝,倒垂着淡紫色的花串,拂着来客的肩膀。”(《“橘柚怀贞历岁时”》)1953年,山东省原副省长李澄之到这里造访,以这所故居为背景,给老友王统照摄影留念。王统照特地加印一幅,放大题诗,寄给远在北京的儿子立诚。诗曰:
卅载定居地,秋晖共依栏。
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
风雨昔年梦,童孙今日欢。
夕阳绚金彩,天宇动奇观。
几句旧诗,正可作诗人对旧居一往情深的佐证。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曾化名为王恂如,笔名息庐、容庐。作家。
山东诸城人。
人物经历
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创作家王统照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1934年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和艺术。1935年回国,曾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中国作协第一届理事,中国文联第一、二届委员,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王统照创办青岛史上第一个文学期刊:青潮月刊。
著作
参考来源
- ↑ 青岛名人故居现状 王统照故居最破败(图),搜狐 , 20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