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瑜伽行唯識學派

無著(右)、世親(左)木造雕像
原圖鏈接

瑜伽行唯識學派,又被稱為唯識瑜伽行派、唯識派、唯識宗等,與中觀學派並列為大乘佛教兩大派別。

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創立和發展經過了瑜伽行派和唯識學派兩個階段,瑜伽是印度教中修行的方法之一。瑜伽行派創始於彌勒,是唯識學派的前身。相傳無著世親求教於彌勒,聆聽其講經論法之後,加入了阿賴耶識、三性、三無性等唯識理論,正式建立唯識學派。

此派重要的論師有陳那法稱護法等,重要的經典作品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那爛陀寺是此學派的根據地。漢傳佛教中地論宗攝論宗玄奘法師回國後創立的法相宗都屬於這個派別。[1][2]

目录

起源

印度佛教在西元第四、五世紀間,有無著世親兩大論師出世。當時印度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觀學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惡取空;一方面是外道或小乘的有:我法實有或我空法有。二論師先後著書破斥。這一系學說稱為瑜伽學派(大乘有宗)。瑜伽學派主要提倡「萬法唯識」的道理,說明一切存在皆由心識變現。

無著論師出生於北印度犍陀羅國布路沙城,屬於婆羅門階級。依小乘出家。無著依照當時的慣例,先於小乘「化地部」修學。後來在禪定中昇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又蒙菩薩示現人間,於中印度阿踰陀國的瑜遮那講堂,為無著說《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分別瑜伽論》等五部大論。這五部論著是法相有宗立論的基礎。於中尤以《瑜伽師地論》為此宗的主要依據,這也是後來稱為瑜伽宗的由來。

世親,出生於西元第五世紀初,約晚於無著二十年,初在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聰穎過人,遍通經論,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隱蔽大乘。無著憫之,託辭疾病,誘其來見,為他具說大乘要義。世親聞兄教誨,於是捨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晚年著述《唯識三十頌》,因而大成唯識學說。

無著、世親的學說,風靡了當時印度的佛教界,成為佛學思想的主流。此後二百年間,唯識學者輩出,如護法德慧安慧親勝難陀淨月火辯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人,為知名的「十大論師」。他們相繼製論以注釋世親的《唯識三十頌》,闡揚此派學說。後來又分為兩派:一派稱為前期瑜伽行派(無相唯識派),以德慧、安慧及後來在中土譯經的真諦為代表;另一派稱為後期瑜伽行派(有相唯識派),以陳那、護法及護法的弟子戒賢為代表。其中大成無著、世親唯識哲學的是護法論師。

印度的瑜伽行派,自世親示寂後,在諸大論師之間也產生了種種的異說。如「種子」的起因,護月等主張「本有」,難陀等主張「新熏」。護法統合兩說,認為種子有本有與新熏兩類。再如諸識對境的認識作用,安慧立自證一分說,親勝、難陀、德慧、淨月等立相、見二分說,火辯、陳那等立相、見、自證三分說。護法把諸說統合,立相、見、自證、證自證四分說。

護法的弟子戒賢論師,於西元第七世紀,在那爛陀寺宣揚護法的法統,又立教判,和中觀學派的論師論戰。中國唐代的玄奘大師,於西行求法期間曾在那爛陀寺從戒賢論師受學五年,傳承《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的奧義,返國後,開創了中土的法相宗[3]

與中觀派融合

八世紀初,寂護及弟子蓮華戒融合中觀自立派(梵語: Mādhyamika-svātantrika)與瑜伽派之思想,成立瑜伽中觀自立派(梵語:Yogācāra-mādhyamika-svātantrika)。此派思想,有關勝義諦者乃採用中觀自立派之論點,有關世俗諦者則依據瑜伽唯識之立場。八世紀後,印度佛教傳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觀、廣大行,意圖綜合般若中觀與瑜伽唯識兩派。八、九世紀以後,瑜伽派為中觀派綜合攝取,獨立學派不復存在。[4]

參考資料

  1. 瑜伽唯識類. 玄奘取經 (中文). 
  2. 瑜伽行唯識學派. 百科知識 (中文). 
  3. 唯識宗的傳承與發展. 佛光教科書 (中文). 
  4. 慈怡法師主編. 瑜伽派. 佛光大辭典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