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甲狀腺,(英語: thyroid )(拉丁語:Glandula thyr(e)oidea)是脊椎動物非常重要的腺體,屬於內分泌器官。它位於哺乳'動物類的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人類的甲狀腺形似蝴蝶,猶如盾甲,故以此命名。甲狀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製造荷爾蒙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狀腺激素(T4)和降鈣素。依靠這三者,甲狀腺便控制使用能量的速度、製造蛋白質、調節身體對其他荷爾蒙的敏感性、調節體內鈣的平衡。

人的甲狀腺重20~30g,是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腺。它位於氣管上端兩側,甲狀軟骨的下方,分為左右兩葉,中間由較窄的峽部相聯,呈「H」形。甲狀腺由許多濾泡組成。顯微鏡下所見:濾泡由單純的立方腺上皮細胞環繞而成,中心為濾泡腔。腺上皮細胞是甲狀腺激素合成和釋放的部位,濾泡腔內充滿均勻的膠性物質,是甲狀腺激素複合物,也是甲狀腺激素的貯存庫。濾泡形態學的改變可反映腺體功能狀態:腺體活動減弱時,腺上皮細胞呈扁平狀,濾泡腔內貯存物增加;如果活動亢進,腺泡上皮呈柱狀,濾泡腔內貯存物減少,平常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甲狀腺位於何處,但「粗脖子病」大多數人並不陌生,其實「粗脖子病」就是甲狀腺腫大,這就告訴我們甲狀腺位於頸部。再具體些,我們平常所說的「喉結」,我們自己都能觸到,甲狀腺就位於「喉結」的下方約2~3厘米處,在吞咽東西時可隨其上下移動。

甲狀腺形如「H」,棕紅色,分左右兩個側葉,中間以峽部相連。兩側葉貼附在喉下部和氣管上部的外側面,上達甲狀軟骨中部,下抵第六氣管軟骨處,峽部多位於第二至第四氣管軟骨的前方,有的人不發達。有時自峽部向上伸出一個錐狀葉,長短不一,長者可達舌骨,為胚胎髮育的遺蹟,常隨年齡而逐漸退化,故兒童較成年人為多,甲狀腺外覆有纖維囊,稱甲狀腺被囊,此囊伸入腺組織將腺體分成大小不等的小葉,囊外包有頸深筋膜(氣管前層),在甲狀腺側葉與環狀軟骨之間常有韌帶樣的結締組織相連接,故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

目錄

解剖結構編輯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棕紅色,分左右兩葉,中間相連(稱峽部),呈「H」形,約20~30克。甲狀腺位於喉下部氣管上部的前側,吞咽時可隨喉部上下移動。甲狀腺的基本構成單位是腺泡,對碘有很強的聚集作用,雖然通常腺體中的碘含量比血液中的含量高25~50倍,但每日飲食攝入的碘仍有1/3進入甲狀腺,全身含碘量的90%都集中在甲狀腺。甲狀腺激素是甲狀腺分泌的激素。

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功能主要為:

(1)促進新陳代謝,使絕大多數組織耗氧量加大,並增加產熱。

(2)促進生長發育,對長骨、腦和生殖器官的發育生長至關重要,尤其是嬰兒期。此時缺乏甲狀腺激素則會患呆小症。

(3)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此外,還有加強和調控其它激素的作用及加快心率、加強心縮力和加大心輸出量等作用。

甲狀腺是內分泌系統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和人體其它系統(如呼吸系統等)有着明顯的區別,但和神經系統緊密聯繫,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被稱為兩大生物信息系統,沒有它們的密切配合,機體的內環境就不能維持相對穩定。內分泌系統包括許多內分泌腺,這些內分泌腺受到適宜的神經刺激,可以使這些內分泌腺的某些細胞釋放出高效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經血液循環被送到遠距離的相應器官,發揮其調節作用,這種高效的化學物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激素。甲狀腺是人體內分泌系統中最大的內分泌腺,它受到神經刺激後分泌甲狀腺激素,作用於人體相應器官而發揮生理效應。

在青春期甲狀腺發育成熟,甲狀腺的重量為15~30克。兩個側葉各自的寬度為2厘米左右,高度為4~5厘米,峽部寬度為2厘米,高度為2厘米。女性的甲狀腺比男性的稍大一些。在正常情況下,由於甲狀腺很小很薄,因此在頸部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如果在頸部能摸到甲狀腺,即使看不到,也被認為甲狀腺發生了腫大。這種程度的腫大往往是生理性的,尤其是在女性青春發育期,一般不是疾病的結果,但有時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甲狀腺的被膜和毗鄰,甲狀腺有兩層被膜:氣管前筋膜包繞甲狀腺形成甲狀腺鞘,稱為甲狀腺假被膜;甲狀腺自身的外膜伸入腺實質內,將腺體分為若干小葉,即纖維囊,又稱甲狀腺真被膜。腺鞘與纖維囊之間的間隙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血管,神經和甲狀旁腺等.手術分離甲狀腺時,應在此間隙內進行,並避免損傷不該損傷的結構。在甲狀腺左右葉的上端,假被膜增厚並連於甲狀軟骨,稱為甲狀腺懸韌帶;左右葉內側和甲狀腺峽後面的假被膜與環狀軟骨和氣管軟骨環的軟骨膜愈着,形成甲狀腺外側韌帶.上述韌帶將甲狀腺固定於喉及氣管壁上,因此,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喉上,下移動,為判斷甲狀腺是否腫大的依據。喉返神經常在甲狀腺外側韌帶和懸韌帶後面經過,甲狀腺手術處理上述韌帶時注意避免損傷喉返神經。

主要功能編輯

甲狀腺是人體重要器官部位,每年患上甲狀腺腫瘤的患者數不勝數,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呈薄薄的一層,位於甲狀軟骨下緊貼在氣管第三,四軟骨環前面,由兩側葉和峽部組成,平均重量成大約20-25g,女性略大略重。甲狀腺後面有甲狀旁腺4枚及喉返神經。血液供應主要有四條動脈,即甲狀腺上下動脈,所以甲狀腺血供較豐富,腺體受頸交感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支配。

甲狀腺

甲狀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狀腺激素,調節機體代謝,一般人每日食物中約有100-200μg 無機碘化合物,經胃腸道吸收入血循環,迅速為甲狀腺攝取濃縮,腺體中貯碘約為全身的1/5。碘化物進入細胞後,經過氧化酶的作用,產生活性碘迅速與膠質腔中的甲狀腺球蛋白分子上的酪氨酸基結合,形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碘化酪氨酸通過氧化酶的作用,使MIT和DIT偶聯結合成甲狀腺素(T4),MID和DIT偶聯結合成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貯存於膠質腔內,合成的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分泌至血液循環後,主要與血漿中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結合,以利轉運和調節血中甲狀腺素的濃度。甲狀腺素(T4)在外周組織經脫碘分別形成生物活性較強的T3和無生物活性的rT3。脫下的碘可被重新利用。所以,在甲狀腺功能亢進時,血 T4、T3及rT3均增高,而在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則三者均低於正常值。甲狀腺素分泌量由垂體細胞分泌的TSH通過腺苷酸環化酶-cAMP系統調節。而TSH則由下丘腦分泌的TRH控制,從而形成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調節甲狀腺功能。當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時,甲狀腺激素又會反過來刺激下丘腦與垂體,抑制下丘腦分泌的TRH與垂體分泌的TSH,從而達到減少甲狀腺激素分泌的效果,這種調節又叫反饋調節。

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分泌的有生物活性的激素有甲狀腺素(又名四碘甲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兩種。它們是一組含碘的酪氨酸,它是以碘和酪氨酸為原料在甲狀腺腺細胞內合成。甲狀腺腺細胞有很強的攝取碘的能力。人體每天從飲食攝取100~200μg碘,其中約有1/3碘進入甲狀腺。甲狀腺含碘總量約8000μg,占全身含碘量的90%,說明甲狀腺具有很強的泵碘能力。甲狀腺功能亢進,泵碘能力超過正常,攝入碘量增加;低下時則低於正常,攝入碘量減少。故臨床把甲狀腺攝取放射性碘(131I)的能力作為常規檢查甲狀腺功能的方法之一。碘離子被攝入甲狀腺腺泡上皮細胞後,在過氧化酶的作用下,迅速氧化為活化碘,然後經碘化酶的作用使甲狀球蛋白中的酪氨酸殘基碘化,生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再在縮合酶的作用下,將它們縮合成T4或T3。這樣,含有四種酪氨酸殘基的甲狀球蛋白貯存在濾泡腔內(請參閱生物化學有關章節)。

甲狀腺受到TSH的作用,釋放甲狀腺激素時,腺上皮細胞先通過吞飲作用把濾泡腔內的甲狀球蛋白吞入腺細胞,在溶酶體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使甲狀球蛋白分解,解脫下來的T4和T3因能抗拒脫碘酶的作用,分子又小,可以透過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甲狀球蛋白分子上的T4數量遠遠超過T3,所以分泌的激素中T4約占總量的90%,T3分泌量較少,但其活性大,是T4的5倍。T4每日分泌總量約96μg,T3約30μg。T4釋放入血後,一部分與血漿蛋白結合,另一部分則呈游離狀態在血中運輸,兩者之間可以互相轉變,維持T4、T3在血液中的動態平衡,因為只有游離型,才能進入細胞發揮作用。T3釋放入血後,因為與血漿蛋白的親和力小,主要以游離型存在。每天約有50%的T4脫碘轉變為T3,故T3的作用不容忽視。

自身調節

甲狀腺功能的自身調節,這是指在完全缺少TSH或TSH濃度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甲狀腺自身對碘供應的多少而調節甲狀腺素的分泌。當食物中碘供應過多時,首先使甲狀腺激素合成過程中碘的轉運發生抑制,同時使合成過程也受到抑制,使甲狀腺激素合成明顯下降。如果碘量再增加時,它的抗甲狀腺合成激素的效應消失,使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增加。此外,過量的碘還有抑制甲狀腺激素釋放的作用。相反,外源碘供應不足時,碘轉運機制將加強,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釋放也增加,使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致過低。碘的這種作用原理尚不清楚。

交感神經作用,甲狀腺濾泡受交感神經支配,電刺激交感神經可使甲狀腺激素合成增加。

甲狀腺病編輯

甲狀腺當你發現頸部增粗或有腫塊時,如果腫大是對稱的一般是甲狀腺瀰漫性病變引起的,如果頸部突起或者腫大不對稱,則一般是甲狀腺結節。當有脖子發覺有變粗即使沒有什麼不適的症狀,也應想到是否發生了甲狀腺腫大或其他甲狀腺疾病。此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一般醫生通過甲狀腺觸診就可以告訴你甲狀腺是否腫大、是否有腫物。甲狀腺疾病多種多樣,有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腫物者,才能確定甲狀腺疾病的性質,一般需要進一步做些檢查,如抽血化驗檢查甲狀腺功能,必要時還需做甲狀腺的放射性核素和超聲波檢查,甚至做甲狀腺穿刺細胞學檢查。當你出現怕熱、多汗、心悸、性情急躁、食慾亢進、消瘦等症狀時,應該想到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可能。當你發現有怕冷、浮腫、體重增加、皮膚乾燥、食慾減退等症狀時,應該注意有無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當你感覺頸部疼痛並有發熱,尤其可在甲狀腺部位摸到腫塊並有壓痛時,應想到有無急性或亞急性甲狀腺炎的可能。遇到以上這些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內分泌科就診,以便做進一步檢查,這樣可以得到及時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

疾病分類

1.單純性甲狀腺腫

2.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併發症)

3.甲狀腺功能減退

4.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瘤

5.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

6.亞急性甲狀腺炎

7.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橋本甲狀腺炎)

8.慢性纖維性甲狀腺炎,甲狀腺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甲狀腺功能增強、減弱,合成和分泌甲狀腺激素過多、過少,所導致的一種常見內分泌疾病,主要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俗稱甲亢)、甲狀腺功能減退。

功能亢進

指甲狀腺處於高功能狀態即甲亢,其特徵有甲狀腺腫大、突眼症、基礎代謝增加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失常。本病多見於女性,男女之間比例為1:4~6,以20-40歲最多見,起病緩慢。臨床上最常見的甲亢是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1.高代謝症群:患者可表現為怕熱多汗,皮膚、手掌、面、頸、腋下皮膚紅潤多汗。常有低熱,嚴重時可出現高熱。患者常有心動過速、心悸、胃納明顯亢進,但體重下降,疲乏無力。

2.甲狀腺腫大

3.眼征:眼突出,甲亢突眼的原因主要是甲狀腺激素的過量作用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而使得眼外肌和提上瞼肌張力增高。

4.神經系統:神經過敏、易於激動、煩躁多慮、失眠緊張、多言多動、有時思想不集中、有時神情淡漠、寡言抑鬱者。

5.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氣促,活動後加重,可出現各種早搏及房顫等。

6.消化系統:食慾亢進,體重明顯減輕。

7.生殖系統:女性患者常有月經減少,周期延長,甚至閉經,但少數患者仍能妊娠、生育;影響乳房發育。男性患者多陽痿。

功能減退

甲狀腺機能低減症,系甲狀腺激素合成與分泌不足或甲狀腺激素生理效應不好,生理效應不足而致的全身性疾病。

主要分為:呆小病、幼年甲低、成人甲低三種,多見於中年女性。成人的甲狀腺機能減退,不少由於手術切除、長期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或使用放射性131碘治療甲亢導致。

遺傳因素

約5~10%甲狀腺髓樣癌有明顯的家族史,而且往往合併有嗜鉻細胞瘤等閏,推測這類癌的發生可能與染色體遺傳因素有關,據央視報道,網傳不少關於碘鹽的說法,比如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是吃加碘鹽造成的;沿海地區居民常吃富含碘的海產品,再吃碘鹽碘過量會甲亢。甲亢患者必須要注意飲食方面的要素。碘的攝入一定要科學,合理。

衛生部有關負責人和醫學專家日前表示,其實吃碘鹽和甲狀腺癌無關,即使是沿海一些富碘地區也要吃碘鹽,如果不吃碘鹽,那麼碘缺乏的風險仍然很高。

通過食鹽加碘來補充人體碘含量在歐洲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從未發生過造成人群碘中毒、碘過量或是其他損害健康的情況。我國相關專家也曾作過研究,發現碘鹽和甲狀腺癌發病率沒有關係。相反採取補碘干預可使甲狀腺癌向低惡性轉化的結論,已被國際上廣泛認同。[1]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1.一般表現:怕冷、皮膚乾燥少汗、粗糙、泛黃、發涼、毛髮稀疏、乾枯、指甲脆、有裂紋、疲勞、瞌睡、記憶力差、智力減退、反應遲鈍、輕度貧血、體重增加。

2.特殊表現:顏面蒼白而蠟黃、面部浮腫、目光呆滯、眼瞼浮腫、表情淡漠、少言寡語、言則聲嘶、吐詞含混。

3.心血管系統:心率緩慢、心音低弱、心臟呈普遍性擴大、常伴有心包積液、也有疾病後心肌纖維腫脹、粘液性糖蛋白(PAS染色陽性)沉積以及間質纖維化稱甲減性心肌病變。

4.生殖系統:男性可出現性功能低下,性成熟推遲、副性徵落後,性慾減退、陽痿和睾丸[萎縮]]。女性可有月經不調、經血過多或閉經,一般不孕。無論對男女病人的生育都會產生影響。

5.肌肉與關節系統:肌肉收縮與鬆弛均緩慢延遲、常感肌肉疼痛、僵硬、骨質代謝緩慢、骨形成與吸收均減少、關節不靈、有強直感、受冷後加重、有如[[慢性關節炎]、偶見關節腔積液。

6.消化系統:患者食慾減退、便秘、腹脹、甚至出現麻痹性腸梗阻、半數左右的患者有完全性胃酸缺乏。

7.內分泌系統:男性陽痿、女性月經過多、久病不治者亦或閉經、腎上腺皮質功能偏低、血和尿皮質醇降低。

8.精神神經系統:記憶力減退、智力低下、反應遲鈍、多瞌睡、精神抑鬱、有時多慮有精神質表現、嚴重者發展為猜疑性精神分裂症、後期多痴呆、環幻覺木僵或昏睡。

9、眼部表現上視不皺額,下視瞼遲落;突眼、少瞬目,裂寬內聚難。良性突眼無感覺,惡性突眼症多。惡性突眼又稱浸潤性突眼,內分泌突眼等,突眼度在18毫米以上,可有眼外肌麻痹,眶周水腫等,病人常訴畏光、流淚、眼痛刺痛。

甲狀腺炎

甲狀腺炎是以炎症為主要表現的甲狀腺病,按發病多少依次分為:橋本氏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無痛性甲狀腺炎感染性甲狀腺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最常見的是慢性淋巴細胞性及亞急性甲狀腺炎。

1.橋本氏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於1912年由日本人橋本策首先報告並描述,因而得名,又稱橋本氏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為甲狀腺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全部甲狀腺病的7.3%-20.5%。橋本氏病多見於30-50歲的婦女,也是兒童散發性甲狀腺腫的常見原因,男女比例約為1:6-10。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起病緩慢,發病時多有甲狀腺腫大,質地硬韌,邊界清楚,部分患者可有壓迫症狀。初期時常無特殊感覺,甲狀腺機能可正常,少數病人早期可伴有短暫的甲亢表現,多數病例發現時以出現甲狀腺功能底下。病患常表現怕冷、浮腫、乏力、皮膚乾燥、腹脹、便秘、月經不調、性慾減退等。

2.亞急性甲狀腺炎,多在30~50歲發病,女性比男性發病率多3-6倍。大多數病人甲狀腺功能渝後可恢復正常,一些病人病情緩解後數月之內還可再次或多次復發。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減的發病率不及10%,極少數病例可發展為橋本氏病或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典型的表現為甲狀腺劇痛,通常疼痛開始於一側甲狀腺的一邊,很快向腺體其他部位和耳根及頜部放散,常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肌肉疼痛,也可有發熱,病後3-4天內達到高峰,1周內消退,也有不少病人起病緩慢,超過1-2周,病情起伏波動持續3-6周,好轉後,在數月內可有多次復發,甲狀腺可較正常時體積增大2-3倍或者更大,接觸時壓痛明顯病後1周內,約一半病人;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表現:包括興奮、怕熱、心慌、顫抖及多汗等;這些症狀是由於急性炎症時從甲狀腺釋放出過量的甲狀腺引起的,在疾病消退過程中,少數病人可以出現腫脹、便秘、怕冷、瞌睡等甲狀腺功能減低表現,但這些表現持續時間不長最終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

甲狀腺結節

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病,甲狀腺上的結節可能是甲狀腺癌,也可能是甲狀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等其他病因,在未明確其性質以前統稱為甲狀腺結節。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臨床表現為甲狀腺腫大,並可見到觸及大小不等的多個結節,結節的質地多為中等硬度。臨床症狀不多,僅為頸前區不適。甲狀腺功能多數正常。但部分患者會出現繼發性功能亢進或癌變,甲狀腺結節分多發性和單發性,一般來說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多數是良性,單發的甲狀腺結節惡變的可能相對來說會大些。其中只有甲狀腺癌是惡性疾病。但兒童期出現的結節50%為惡性,發病於青年男性的當個結節,也應警惕惡性的可能,如果新生結節或原有的結節在短期內迅速增大,應懷疑惡性病變。高速懷疑惡性疾病者宜儘早治療。

甲狀腺瘤

1.甲狀腺腺瘤:臨床常見的良性甲狀腺腫瘤,指發生於頸部正中或附近的半球腫塊,表現光滑,邊緣清楚,能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質地堅實,按之不痛,生長緩慢。

2.甲狀腺囊腫:若甲狀腺腺瘤血液循環不足,在結節內發生退行性病變,引起囊腫形成時稱甲狀腺囊腺瘤,或稱甲狀腺腺瘤。

3.功能亢進性腺瘤:合併有功能亢進症狀者,稱功能亢進性腺瘤,亦稱毒性腺瘤,此種腺瘤發生惡變的可能性較小。

4.乳狀腺瘤:腺瘤內出現乳頭狀改變者,稱乳狀腺瘤,其惡變可能性較大。

疾病名稱

甲狀腺癌,所屬部位:頸部,甲狀腺癌(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由數種不同生物學行為以及不同病理類型的癌腫組成,是來源於甲狀腺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絕大部分甲狀腺癌起源於濾泡上皮細胞,可分為乳頭狀癌(60%)、濾泡狀腺癌(20%),未分化癌、髓樣癌。

1.甲狀腺癌是由數種不同生物學行為以及不同病理類型的癌腫組成,主要包括乳頭狀腺癌、濾泡狀癌、未分化癌、髓樣癌四種類型。它們的發病年齡、生長速度、轉移途徑、預後都明顯不同,如乳頭狀腺癌術後10年生存率將近90%,而未分化癌變程很短,一般僅生存幾月。

2.甲狀腺癌初期無任何明顯症狀,患者不易早期發現,即便出現腫塊,也常常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如果頸部摸到腫塊,需特別留意腫塊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是否光滑等,以儘早發現病患,儘早治療。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幾招甲狀腺癌的自測方法:

腫塊形狀:外形如果似蝴蝶,多見於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炎及部分甲狀腺機能亢進;如果甲狀腺某個部位出現圓形腫塊,多見於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癌。

腫塊大小:腫塊是瀰漫性腫大或多發性結節腫大,多為地方性甲狀腺腫。但是囊腫的直徑如超過2厘米,應疑似為甲狀腺癌。

腫塊光滑度和軟硬度:用拇指和食指仔細觸摸腫塊表面,如果表面光滑多為地方性甲狀腺腫;表面不光滑,則有甲狀腺炎的可能。如果是單個結節腫大並且表面不光滑、呈實體感者,應懷疑癌腫。

腫塊生長速度:地方性甲狀腺腫增長緩慢,病程長達數年之久;良性腫瘤及囊腫的病程可能是數月至數年;而甲狀腺癌的腫塊增長較快,十幾天內腫脹明顯。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腫瘤可以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臨床上甲狀腺腫瘤往往僅表現為甲狀腺結節,因此常把甲狀腺腫瘤與甲狀腺結節相互混用。實際上結節僅是形態的描述,它包括腫瘤、囊腫、正常組織構成的團塊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甲狀腺腫塊。臨床上難以確定甲狀腺結節的性質,即使病理活檢,有時甲狀腺腺瘤與結節性增生,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也不易明確辨認。因此。甲狀腺腫瘤的發病率不易精確統計。

甲狀腺腫瘤是常見病,在不同地區其發病率有較大差別。一般甲狀腺腫流行地區的甲狀腺腫瘤發病率較非流行區高。甲狀腺腫瘤中,最多見的是甲狀腺良性腫瘤。甲狀腺癌並不常見,但有逐年增高的趨勢。手術證明單個結節者80%為良性腫瘤,20%為惡性腫瘤。單個結節的腫瘤發生率為15.6%-28.7%,而多髮結節癌腫的發生率,一般不到10%.說明單個結節癌腫的可能性數倍於多髮結節。就性別而言,甲狀腺腫瘤多見於女性,其發病率女性較男性高4倍,但就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結節的比例看,男性高於女性,在每個年齡組中,甲狀腺良性腫塊和惡性腫塊的發病率相似,但是兒童時期的甲狀腺結節中,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高,約占50%-71%,因此,對兒童期的甲狀腺結節,應特別警惕癌的可能.

併發症狀

腫瘤迅速變大,壓迫氣管,浸潤食管及喉返神經而出現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吞咽食物時有阻塞感等併發症;嚴重者還可發生肺轉移及骨轉移,發病原因,具體確切的病因尚難肯定,但從流行病學調查、腫瘤實驗性研究和臨床觀察,甲狀腺癌的發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放射性損傷

用X線照射實驗鼠的甲狀腺,能促使動物發生甲狀腺癌。實驗證明131Ⅰ能使甲狀腺細胞的代謝發生變化,細胞核變形,甲狀腺素的合成大為減少。可見放射線一方面引起甲狀腺細胞的異常分裂,導致癌變;另一方面使甲狀腺破壞而不能產生內分泌素,由此引起的促甲狀腺激素(TSH)大量分泌也能促發甲狀腺細胞癌變。 2.碘和TSH

攝碘過量或缺碘均可使甲狀腺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如瑞士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的甲狀腺癌發病率為2‰較柏林等非流行高出20倍。相反,高碘飲食也易誘發甲狀腺癌,冰島和日本是攝碘量最高的國家,其甲狀腺癌的發現率較其他國家高。實驗證明,長期的TSH刺激能促使甲狀腺增生,形成結節和癌變。

3.其他甲狀腺病變

臨床上有甲狀腺腺癌、慢性甲狀腺炎、結節性甲狀腺腫或某些毒性甲狀腺腫發生癌變的報道,但這些甲狀腺病變與甲狀腺癌的關係尚難肯定。以甲狀腺腺瘤為例,甲狀腺腺瘤絕大多數為濾泡型,僅2~5%為乳頭狀瘤;如甲狀腺癌由腺瘤轉變而成,則絕大多數應為濾泡型,而實際上甲狀腺癌半數以上為服頭狀癌,推測甲狀腺腺瘤癌變的發生率也是很小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