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本草綱目
來自網絡的圖片


痙風出自本草綱目 第三卷百病主治[1]本草綱目[2]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著。五十二卷。 本草綱目是由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 、方劑配伍等,並載附方 10000 余。 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目錄

痙風

【釋名】

即痙病,屬太陽、督脈二經。其證發熱口噤如癇,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搐搦。傷風有汗者,為柔痙。傷寒濕無汗者,為剛痙。金瘡折傷,癰疽產後,俱有破傷風濕發痙之證。

【風寒風濕】

麻黃、桂枝、術:並主風寒風濕痙。羌活:風寒風濕,傷金瘡癇痙。產後中風,口噤不知人,酒水煎服。葛根:金瘡中風寒,發痙欲死,煮汁服,干者為末。防風:主金瘡中風濕內痙。細辛:督脈為病,脊強而厥。芍藥、芎藭:一切風氣。當歸:客血內寒,中風痙,汗不出。大蒜:產後中風,角弓反張不語,煎酒服,取汗。或煎水服。黑大豆:破傷風濕,炒半熟,研蒸,以酒淋汁服,取汗,仍敷瘡上。亦同硃砂末酒服。雄黃:破傷中風,同白芷煎酒服,取汗。白花蛇:破傷中風,項強身直,同烏蛇、蜈蚣末服。蜈蚣:破傷中風,同蠍梢、附子、烏頭末,熱酒服一字,仍貼瘡上,取汗。研末摻牙,立蘇。雞屎白:破傷中風,產後中風,小兒臍風,口噤反張,強直瘈瘲,以黑豆同炒黃,用酒沃之,少頃溫服,取汗。或入竹瀝。

【風熱濕熱】

黃連:破傷風,煎酒入黃蠟化服。地黃:產後風痙,取汁同薑汁交浸焙研,酒服。杏仁:金瘡及破傷中風,角弓反張,杵蒸絞汁服,並塗瘡上,仍以燭火炙之取效。蟬蛻:破傷風病發熱,炒研,酒服一錢,仍以蔥涎調塗,去惡汗。

【外敷】

貝母、茅花:並主金瘡傷風。胡粉:主瘡入水濕腫痛,同炭灰敷。薤白、韭葉:並主諸瘡中風寒及水濕腫痛,搗烘用之,冷即易,或加灸至水出。人耳塞:破傷中風或水,痛不可忍,封之一夕,水盡即安。

【洗浸】

雞腸草:手足瘡傷水。桑灰汁:瘡傷風水,入腹殺人。

【熨灸】

商陸:瘡傷水濕,搗炙,熨之,冷即易。蜀椒:諸瘡中風腫痛,和面煨熨。桑枝:刺傷瘡,犯露水腫痛多殺人,炮熱烙之,冷即易。

第三卷 百病主治

書籍簡介

本草綱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3]早二百年。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後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其有關資料曾被達爾文所引。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面影響最大。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虫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4]


作者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生於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 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裡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着各種野生藥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讚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會裡,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並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定「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準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後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立碑紀念。解放後,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李時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鄧小平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藥物說明,廣羅博採,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