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霜杯伞

白霜杯伞
图片来自flickr

白霜杯伞学名Clitocybe dealbata),俗称象牙漏斗ivory funnel)和出汗蘑菇sweating mushroom),又名象牙白陡头,属于口蘑科杯伞属,是一种于欧洲北美洲广泛地生长在草坪和[[草地]盎]的真菌

白霜杯伞体形细小,颜色为白色,外形呈漏斗状。

白霜杯伞俗称“出汗蘑菇”是因为吃下白霜杯伞后中毒的人会有出汗的症状。因白霜杯伞含有毒性的毒蕈碱,因此白霜杯伞不可食用。

目录

生态习性

白霜杯伞通常会在夏季秋季中的多草地带生长。常群居,且能构成仙女圈。另外,白霜杯伞经常出现在草地上,使儿童易于发现,因而提高了儿童错吃白霜杯伞而中毒的机会。

分类和命名

白霜杯伞最早是由英国博物学家詹姆斯·索尔比于1799年描述。当时,索尔比把白霜杯伞描述为“Agaricus dealbatus”。其中的“dealbatus”在拉丁文意为“粉饰”。于1874年,白霜杯伞才被法国博物学家克劳德·卡西米尔·吉莱赋予现在的学名。可是,白霜杯伞经常被误认与环带杯伞同义。

形态特征

白霜杯伞颜色为白色或沾有浅黄色的白色。菌盖多呈扁平状,初期半球形,后中部稍下凹,有时呈漏斗状,边缘内卷或呈波浪状,直径2至4厘米。

菌柄高约2至3.5厘米,阔度为0.5至1厘米,颜色为米色至浅褐色。[

[菌肉]]白色具强烈的淀粉味。菌褶延生,稍密,白色或稍带黄色,长短不一。

菌柄圆柱形,基部稍膨大,长2-3.5cm,粗0.2-0.6cm,纤维质,内部松软。

白霜杯伞的孢子印为白色,孢子近椭圆形,光滑而无色,没有独特的味道或气味。

白霜杯伞是具毒性的真菌,与环带杯伞毒性相近。白霜杯伞与可供食用的硬柄小皮伞斜盖菇外貌相似,因此容易被人混淆。

毒性

白霜杯伞主要的有毒成分为毒蕈碱,而毒蕈碱中毒约15至30分钟后,大量流涎出汗流泪等症状便会出现。

严重的话,中毒者会痛、剧烈恶心腹泻、视力模糊和呼吸困难。中毒症状一般在两小时内消退。

尽管毒蕈碱中毒导致的死亡案例很罕见,但曾有导致呼吸衰竭心衰竭的案例。毒蕈碱的解毒剂阿托品

参考文献

The Young Specialist Looks at Fungi By Haas, Hans – Loe Books 1969

Mushrooms of Great Britain and Europe. By Phillips R. – Pan Books 1985

Mushrooms, Poisons and Panaceas: A Handbook for Naturalists, Mycologists, and Physicians. by Denis R. Benjamin (1995). – W H Freeman & Co.

Simpson, D.P. Cassell's Latin Dictionary 5. By Simpson, D.P. – London: Cassell Ltd. 1979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