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頭蝰亞科

白頭蝰亞科
圖片來自enacademic

白頭蝰亞科學名Azemiopinae)是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蝰蛇科下的一個單型亞科,科下只有一種有毒蝰蛇白頭蝰A. fea),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1]

首位發現白頭蝰的是一名歐洲探險家李奧拿度•費亞,直至1888年生物學者喬治•亞伯特•布蘭潔(George Albert Boulenger)正式將白頭蝰屬命名為「Azemiops」。白頭蝰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蛇種,牠們主要出沒於東南亞的一些山脈之中。

另外,在中國境內的西藏東南部以及越南均能發現白頭蝰。

目录

特徵

白頭蝰並不屬於巨型蛇種,長度一般不會超越一。根據學者Liem等人(1971年)的記載,體型最長的白頭蝰長度只達77公分;而在1997年奧羅夫(Orlov)則指出最長的雄性與雌性白頭蝰,分別長72公分及78公分。

學界之所以會認為白頭蝰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蛇種,有數個主要的原因。白頭蝰有著強健的體魄與及一條短尾巴,同時有著較順滑的背鱗及龍骨,這一點跟一般蝰蛇是一致的。牠們的頭部稍呈扁平狀及橢圓形,最特殊的是頭部上並沒有緊密覆蓋著細碎鱗片,反而像游蛇科眼鏡蛇科的蛇般有著同樣規模的大鱗,這一點與一般的蝰蛇便有所不同。同樣地,白頭蝰的頭骨構造相比起其它蝰蛇而言,亦是較為特殊的。

另外,白頭蝰的牙齒是空心牙,同樣可以注射毒素,不過白頭蝰的毒牙卻顯得短小。牠們的毒牙尖端部位是呈脊狀的,就像一柄短刀一樣,而這種牙齒結構僅見於穴蝰科與及一些擁有後溝牙結構的蛇類而已,而白頭蝰分泌毒素的毒囊體型相對地細小。最後,白頭蝰跟一般蝰蛇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白頭蝰是卵生蛇種,而且會進行冬眠

白頭蝰的顏色令人印象深刻。牠們的身體主要由暗泛光亮的深藍色灰色黑色加上幼細的白色橙色條紋所組成。但牠們的頭部顏色卻與身體有著鮮明的對比,普遍呈淡黃色,並滲雜灰色的橫紋。牠們的眼睛是同樣是淡黃色的,瞳孔則呈直線形。

地理分布

白頭蝰主要分布於越南華南(包括福建廣西江西貴州四川雲南浙江等)一帶。並散見於東南亞地區,包括緬甸西藏東南部。白頭蝰的標本產地為緬甸的枯門嶺

棲息地

白頭蝰多棲息於山區(約至海拔1000米),喜歡較清涼的氣候(約攝氏20至25度 。有時在路旁、叢林、灌木林、農地裡亦會發現牠們的蹤影,牠們甚至會接近民居。在越南,白頭蝰比較偏好棲息於竹林間,並活躍於有廣泛植被分布與及山澗充足的地區。白頭蝰是夜行性的,最喜歡於潮濕的晚上,溫度約在攝氏18至25度間時出沒。

習性

白頭蝰在遇到外來威脅時,會作出特殊的反應。當牠們受到騷擾時,牠們會壓平自己的身體讓自己顯得寬闊,然後牠們的兩顎會向外擴開,令牠們本呈橢圓形的頭部看起來像變成三角形

有時候,牠們又會搖動自己的尾巴以威嚇對手。情況危急時,牠們亦會作出咬擊,不過牠們不一定會運用其毒牙來展開攻勢。另外,學者趙爾宓於1981年提出白頭蝰主要活躍於黃昏時段,而並非如奧羅夫所說般屬於夜行性的蛇類,尤其多出沒於三月十一月的時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