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麻
祖师麻 |
祖师麻,中药名。为瑞香科植物黄瑞香Daphne giraldii Nitsche、陕甘瑞香Daphne tangutica Maxim.及凹叶瑞香Daphne retusa Hemsl.的茎皮和根皮。黄瑞香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陕甘瑞香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凹叶瑞香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通络,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1]
中文学名 | 祖师麻 | 科 | 瑞香科 |
别称 | 祖司麻、走司马、走丝麻、大救驾、黄杨皮、爬岩香、金腰带等 | 属 | 瑞香属 |
界 | 植物界 | 种 | 黄瑞香、陕甘瑞香、凹叶瑞香 |
门 | 被子植物门 | 采收时间 | 秋季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毒性 | 小毒 |
目 | 桃金娘目 | 贮藏 | 置通风干燥处 |
目录
性味
味辛、苦,性温,小毒。
归经
功效
祛风通络,散瘀止痛。[2]
主治
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3]
植物种属
瑞香科植物黄瑞香、陕甘瑞香及凹叶瑞香。
形态特征
- 黄瑞香:落叶直立灌木,高45-70厘米;枝圆柱形,无毛,幼时橙黄色,有时上段紫褐色,老时灰褐色,叶迹明显,近圆形,稍隆起。叶互生,常密生于小枝上部,膜质,倒披针形,长3-6厘米,稀更长,宽0.7-1.2厘米,先端钝形或微突尖,基部狭楔形,边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带白霜,干燥后灰绿色,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微凹下,下面隆起,侧脉8-10对,在下面较上面显著;叶柄极短或无。花黄色,微芳香,常3-8朵组成顶生的头状花序;花序梗极短或无,花梗短,长不到1毫米;无苞片;花萼筒圆筒状,长6-8毫米,直径2毫米,无毛,裂片4,卵状三角形,覆瓦状排列,相对的2片较大或另一对较小,长3-4毫米,顶端开展,急尖或渐尖,无毛;雄蕊8,2轮,均着生于花萼筒中部以上,花丝长约0.5毫米,花药长圆形,黄色,长约1.2毫米;花盘不发达,浅盘状,边缘全缘;子房椭圆形,无毛,无花柱,柱头头状。果实卵形或近圆形,成熟时红色,长5-6毫米,直径3-4毫米。花期6月,果期7-8月。
- 陕甘瑞香:又名甘肃瑞香。本种与黄瑞香的区别为:花玫瑰红色;叶条状披针形,长3-8cm,宽0.5-1.8cm,叶片皱缩,边缘反卷。
- 凹叶瑞香:本种与前2种的区别为:幼枝密被灰黄或灰褐色刚伏毛,老枝无毛。叶片革质,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3-4.8cm,宽0.5-1cm,先端钝,通常有凹缺,基部楔形,边缘反卷。头状花序顶生,具总苞。总花梗和花梗极短,被黄色刚伏毛;花被外面淡红紫色,内面白色,芳香,裂片白色或微红色,无毛。核果,熟时鲜红色,无果柄。
药理作用
相关论述
- 《陕西中药志》:“止痛,散血,补血,有麻醉性。用于跌打损伤,周身疼痛,头痛,心胃痛,腰腿痛。又治四肢麻木。”
- 《陕西中草药》:“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治感冒,风湿疼痛,中风麻木,半身不遂,皮肤痒疹。”
- 《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通络,祛瘀止痛。主治牙痛,胃痛,肝区病。”
- 《湖北中草药志》:“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用于胃痛,风湿疼痛,腰痛,跌打损伤,骨折。”
注释
- ↑ “自由基{”: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热等外界条件下,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的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共价键不均匀裂解时,两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完全转移到其中的一个原子上,其结果是形成了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离子,这种断裂方式称之为键的异裂。)在书写时,一般在原子符号或者原子团符号旁边加上一个“·”表示没有成对的电子。如氢自由基(H·,即氢原子)、氯自由基(Cl·,即氯原子)、甲基自由基(CH3·)。自由基反应在燃烧、气体化学、聚合反应、等离子体化学、生物化学和其他各种化学学科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和证实的自由基是由摩西·冈伯格在1900年于密歇根大学发现的三苯甲基自由基。中国有机化学家刘有成院士在自由基化学领域也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