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福开森加拿大安大略省人,1886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0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86年来华,先在镇江习华语,次年来南京。1888年南京干河沿创办汇文书院(1910年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福开森任首任院长。1896年出任南洋公学(即上海、西安交通大学前身)监院。他先后在上海办《新闻报》、《英文时报》、《亚洲文荟》。福开森离校后,一直与金陵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并担任校董会的董事。1934年,福开森将全部个人收藏(多为名贵文物)捐赠给金陵大学,现保存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福开森
教育家、文物专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出生 1866年
国籍 美国
别名 约翰-福开森
职业 教育家、文物专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知名作品 汇文书院首任院长
个人收藏全部捐献给金陵大学
南洋公学监院
金陵大学校董会董事

目录

工作经历

1866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城,父为教会牧师。[1]自幼随家移居美国

1886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旋婚。福开森夫妇信奉“社会福音”(The Social Gospel),在自由主义神学的感召下到中国。先在江苏镇江学习汉语。

1887年,到南京,在估衣廊居所办校开课。1888年,美国美以美会创办汇文书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受傅罗(Flower)之邀出任院长(president)。汇文书院教职主要来自美国,书院设博物院、医学馆、圣道馆,并设附属中学;后于1910年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

1896年,李鸿章幕下重臣盛宣怀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受聘出任监院之职,参与创建工作;翌年辞汇文书院校长之职,出任南洋公学监院(president,校长),直至1902年。初致力校舍建设、设备选定、课程设置、教师聘用,并亲手设计该校最早的两幢建筑物,中院和上院;南洋公学后改为南洋大学、交通大学。与汇文书院不同,南洋公学为中国人自办的学校,故聘用了许多著名的中国学者任职任教,如吴稚晖钮永建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借此扩展了与中国学人及士绅的交往。

1898年,受聘为两江总刘坤一幕僚。

1899年,办《新闻报》。

1900年,兼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参与策划东南互保

1902年,参与修订中国对日对美条约。

1908年,到北京任邮传部顾问。曾出任华洋义赈会会长。

1910年,中原大旱,募得赈灾金约100万美元,被清廷封赐为二品顶戴。

1921年,奉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与顾问参加以遏制日本在华扩张为重要议题的华盛顿会议

1938年10月,福开森夫人在北平居所病故。

1943年,福开森被日本遣送回美国。

1945年,在波士顿去世。

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福开森在华57年,对中国社会颇具影响,对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贡献。

福开森对中国文化兴趣浓烈,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后居北京,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且著书立说,专论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物。一生收藏许多中国文物珍品。部分收藏品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1934年,捐赠家中数十年全部收藏品给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并,陈列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福开森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即文化基金会资助,聘请多位中国文物专家共同编纂了《校注项式历代名词瓷图谱》(1931年)、《历代著录画目》(1933年)、《西清续鉴乙编》、《历代著录吉金日》(1938年)、《艺术综览》、《紫瓷出土记》、《得周尺记》等专著。这些专著既为研究中国文物提供方便,也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物提供导向。福开森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收藏古物

文物收藏与研究

福开森来华后先在南京居住多年,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且对中国文化兴趣浓烈。后因出任邮传部顾问而移居北京(平),自此更专心研究中国文化,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且著书立说,专论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物。

福开森对中国文物研究之深,使他成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惟一一位洋委员。

福开森也是北京(平)琉璃厂古玩店的常客。遇有所好,往往不惜重金收购。所获金石书画瓷器等古玩甚丰。在其东城喜鹊胡同3号大宅,历代中国文物琳琅满目。

1934年,福开森无偿地将自己个人家中数十年的收藏全部捐赠给了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金陵大学(汇文书院的后身),总数计有上千件之多,其中多为名贵文物,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书画等。[2]这批文物曾一度保存在故宫博物院,50年代初交回南京大学

2002年,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成立,福开森的赠品正式展出。展品中70%以上均为福开森所赠。一幅南唐画家王齐翰(晋卿)的“挑耳图”,价值连城,成为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主要收藏品

福氏最重要的收藏古物是:

1、殷墟甲骨 即从刘鹗的《铁云藏龟》,约有几十片。商承祚教授研究后写成《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书。

2、王齐翰挑耳图》 又名《勘书图》,画面钤有南唐李后主的“建业文房之印”,有宋徽宗赵佶的亲笔题字,还有苏东坡及苏子由兄弟及王晋卿四人的题跋。此画清末属于端方,辛亥革命后,转入福氏手中。

3、王右军大观帖》?摇 此帖为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将淳化阁帖中王羲之的书法,重刻于石上所拓,此石已毁于宋金战争,拓本又少。清代翁方纲进行了考证,张謇写有题跋。故马衡先生曾有“王右军的大观帖,故宫虽有,但确实不如福氏所藏”的赞语。

4、小克鼎 为西周青铜器,原为一套,计有大鼎一件,小鼎7件,是西周孝王时的礼器。大克鼎及一小克鼎存于上海博物馆,南大现存一小克鼎,上刻铭文70余字。

5、周尺 为1933年在洛阳周墓中发现的铜尺,福氏进行考证。 1949年10月,原已寄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福开森赠金大的上千件文物,于此时由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小缘一行四人到北京正式接受古物运回南京清点收藏,且作了公开展览。

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这批福开森捐赠的古物已安然的保存与陈列在南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总之,福氏是喜欢中华文化的收藏家,是创建金陵大学的校长,且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不朽的贡献。至于1924年,端方后人所收藏的二十器(及一件觯),经当时政府许可,由福氏买了,归于美国纽约中央博物馆,这当然是古物外流的一个遗憾。但瑕不掩瑜,福氏于三十年代慷慨捐赠了上千件的文物与金陵大学(南大前身),这显然是空前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慷慨壮举,值得称赞与缅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