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涼,籽不黃(司佳麗)
作品欣賞
秋不涼,籽不黃
不像立春,說到她總讓人心花怒放。說到立秋,讓人傷感蒼涼。殊不知,大吉大利的收穫多數在秋完成。儘管秋風蕭瑟,秋水蒼茫,但沒有秋,炎熱寒冷無法轉換:汗水無法滴落,枯葉無法凋零,虔誠的夢會遺落在酷暑,耕耘無法得到回報,譬如炎熱就會爛在夏里,莊稼就會爛在田裡……
立秋的秋是一緊張就出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天氣逐漸涼爽,但還有「秋老虎」的餘威,稍一動作,還會汗你一身。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落一葉而知秋」與其說讓傷感油然而生,毋寧說堅強能夠獲得更大價值。因為,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環境裡,也長不成大樹。果真如此,不如歷經風雨,把自己培養成名貴花卉。生命猶如一片綠葉,隨着時間的流逝,雖然她的葉脈還是那麼清晰可見,但畢竟慢慢變得枯黃。人生的秋總會在不經意處與你邂逅。遭遇的枯黃總會警醒你,經營自己的長處,能使你人生增值;經營你的短處,能使你人生貶值。
立秋的秋是一高興就唱歌。呈現在曠野胸膛的,當然是莊稼。成熟,是莊稼種愛大地的深情表露。從字面上說,「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以後,秋忙開始,我國北方地區「秋收互助」,你幫我我幫你,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豐收在望,喜上眉梢,怎能不放聲歌唱?宋代楊萬里在他的《暮熱游荷池上五首》說過:「也不多時便立秋,寄聲殘暑速拘收。瘦蟬有得許多氣,吟落斜陽未肯休。」春天灑下多少汗水,就會在立秋後收穫多少財富。誠然,播種是一種觀念,致富是一種義務,收穫才是一種權利。
立秋的秋是一留意就膜拜。「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畢竟,立秋日後無多熱。這是出自唐代王建《秋日後》的詩句:「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曝舊芳茵。立秋日後無多熱,漸覺生衣不着身。」相對於盛夏酷暑而言,這是給了我們膜拜清涼的理由。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拿一手好牌,因為那是運氣;而在於打好一手壞牌,因為那是拼搏。只要拼搏過一次,就是無悔的人生。在我國農村很多地方,迄今還有「摸秋」「秋忙會」「貼秋膘」「啃秋」「秋社」膜拜習俗。不管形式如何,都是勤勞的樸素表達,對豐厚收穫的美好期盼。「立秋」仿佛就是收穫的標誌,正謂「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人幸運的前提,其實是在膜拜的基礎上拼搏,只要拼搏,就有能力改變自己。
勇敢地迎接立秋,一如既往盛開熱情,只要勇往直前,總有成熟朝你芬芳。即使不幸也會擁有希望,因為「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靈魂。」(歌德語)
作者簡介
司佳麗,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