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秋(杜運燮詩歌)

作品原文

  作者:杜運燮

  連鴿哨都發出成熟的音調,

  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

  不再想那嚴峻的悶熱的考驗,

  危險游泳中的細節回憶。


  經歷過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芽成長中的扭曲和受傷,

  這些枝條在烈日下也狂熱過,

  差點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現在,平易的天空沒有浮雲,

  山川明淨,視野格外寬遠;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節啊,

  河水也像是來自更深處的源泉。


  紊亂的氣流經過發酵,

  在山谷里釀成透明的好酒;

  吹來的是第幾陣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葉深深染透。


  街樹也用紅顏色暗示點什麼,

  自行車的車輪閃射着朝氣;

  塔吊的長臂在高空指向遠方,

  秋陽在上面掃描豐收的信息。


  1979年秋

作者簡介

杜運燮(1918年-2002年),筆名吳進、吳達翰,福建古田人,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詩人、愛國歸僑,「九葉派」詩人之一。[1]

大學期間曾應召入飛虎隊和中國駐印軍任翻譯三年多。1951年起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杜運燮的詩作《秋》 因為「朦朧」曾被詩評質疑,之後「朦朧」一詞逐漸演變成詩歌史上的專用名詞。杜運燮的一首詩《秋》發表之後,因有評論家說該詩朦朧得讓人氣悶,從此 「朦朧」成為詩壇的專用名詞,後演變成一個重要詩歌流派。[2]

2002年7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3]

九葉詩人

1948年的詩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這個名字。由於曹辛之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詩作風格相近的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繫,形成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中國新詩派」。

經歷了「文革」的禁錮,1979年之後,整個國內空氣緩和,大家都很活躍,鄭敏也重新開始寫詩,第一首詩名為《有你在我身邊———詩呵,我又找到了你》。有一天她接到唐祈的來信,約她和杜運燮、袁可嘉、上海的王辛笛、唐祈、陳敬容,到曹辛之家見面。袁可嘉是鄭敏的同學,但沒什麼來往。而其他人,其實鄭敏也是第一次見到他們,大都以前只知道名字而已。

當時大家都感覺,二戰以後那些前沿的思想都是通過詩歌反映出來的,而20世紀的詩歌雖然有很多創新,但也忘記了以前創作時的一些好的經驗。曹辛之於是倡導,應該把四十年代中國的詩歌結成集給年輕人看看,給他們一些參考。曹辛之、鄭敏這些詩人都是在四十年代的時候在《大公報》發表詩歌的,還被說成是南北才子圍繞沈從文這個大糞坑轉。曹辛之認為是不是起個名字?資格最老的王辛笛就認為應該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不是鮮花,就做一點綠葉吧,九個人就九葉吧。

於是他們每個人都挑選出幾首自己40年代創作的詩,出版了《九葉集》,之後他們也就被大家稱為「九葉派」詩人了。其實他們這個所謂的「九葉派」組織非常鬆散,《九葉集》之後大家還是各自忙碌。而今九葉已經凋零了八葉,只剩下鄭敏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