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運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運燮
出生 1918年3月17日
逝世 2002年7月19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詩人

杜運燮(1918年-2002年),筆名吳進吳達翰福建古田人,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詩人、愛國歸僑,「九葉派」詩人之一。

大學期間曾應召入飛虎隊和中國駐印軍任翻譯三年多。1951年起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杜運燮的詩作《秋》 因為「朦朧」曾被詩評質疑,之後「朦朧」一詞逐漸演變成詩歌史上的專用名詞。杜運燮的一首詩《秋》發表之後,因有評論家說該詩朦朧得讓人氣悶,從此 「朦朧」成為詩壇的專用名詞,後演變成一個重要詩歌流派。 [1] 2002年7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2]

人物生平

1918年3月17日,出生於馬來西亞。他在當地的一所新民小學讀書,畢業後在甘文閣國民學校念初中。當時實兆遠國民學校的初中課程是由鄰近幾間小學輪流承辦開課,他只讀了半年,便轉到實兆遠市的中正學校繼續完成初中學業。

1934年,他

杜運燮

回到中國,在福州三一中學讀高中。

1938年,他考入浙江大學農學系,決心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但因浙大遠遷貴州,便轉入廈門大學生物系就讀。其時,他進修了中文系林庚先生的"新詩習作"課。經林庚先生的鼓勵。

1939年秋他便轉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英文專業學習,從此便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

1943至1945年,杜運燮先生曾遠赴印度緬甸參加抗日中國遠征軍,為美國訓練中心當過通譯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同年10月,杜運燮先生經沈從文先生推薦,進重慶《大公報》當編輯。

1946年10月回馬來西亞探親,在馬亞西亞只小住兩三個月,就到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和華僑中學任教員,也當過《中興日報》翻譯。

新中國成立後,他便離新回中國。在途經香港時,曾應香港《大公報》之邀請,任文藝副刊編輯兼《新晚報》電訊翻譯。

1951年杜運燮來到北京,便一直在新華社國際部當編輯。

"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到山西"五·七"幹校勞動,後來當過農民。

1979年3月重返新華社國際部繼續從事編輯工作,任《環球》雜誌副主編,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研究生導師。

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杜運燮成名於四十年代初期,寫於抗戰時期的《滇緬公路》等詩作,得到了聞一多的賞識。杜運燮與穆旦袁可嘉鄭敏等9位在四十年代從事寫作的詩人因合出《九葉集》而被評論界稱為"九葉詩派",在中國詩歌界具有較大的影響。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杜運燮的作品《秋》因"連鴿哨也發出成熟的音調"等詩句,而被指責為"朦朧詩",由此他再次引起詩歌界的關注。他後來出版了《杜運燮六十年詩選》等作品集。

1986年10月被評為譯審,享受早期回國定居專家待遇。

2002年7月16日,杜運燮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主要著作

詩集

《詩四十首》(1946)、

杜運燮

《晚稻集》(1988)、

《南音集》、

《你是我愛的第一個》(1993)、

《杜運燮詩精選一百首》、

《海城路上的求索--杜運燮譯文選》、

《九葉集》 、《八葉集》(合集);

散文集

《熱帶風光》等;

《香港回歸頌--一個七九老人慶九七》獲香港《大公報》與北京《光明日報》聯合主辦的迎接香港回歸祖國詩詞大賽一等獎。

所獲榮譽

2016年11月,獲得"1917--2016影響中國百年詩人百強"。[3]

九葉詩人

1948年的

杜運燮

詩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這個名字。由於曹辛之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詩作風格相近的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繫,形成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中國新詩派"。

經歷了"文革"的禁錮,1979年之後,整個國內空氣緩和,大家都很活躍,鄭敏也重新開始寫詩,第一首詩名為《有你在我身邊---詩呵,我又找到了你》。有一天她接到唐祈的來信,約她和杜運燮、袁可嘉、上海的王辛笛唐祈陳敬容,到曹辛之家見面。袁可嘉鄭敏的同學,但沒什麼來往。而其他人,其實鄭敏也是第一次見到他們,大都以前只知道名字而已。

當時大家都感覺,二戰以後那些前沿的思想都是通過詩歌反映出來的,而20世紀的詩歌雖然有很多創新,但也忘記了以前創作時的一些好的經驗。曹辛之於是倡導,應該把四十年代中國的詩歌結成集給年輕人看看,給他們一些參考。曹辛之、鄭敏這些詩人都是在四十年代的時候在《大公報》發表詩歌的,還被說成是南北才子圍繞沈從文這個大糞坑轉。曹辛之認為是不是起個名字?資格最老的王辛笛就認為應該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不是鮮花,就做一點綠葉吧,九個人就九葉吧。

於是他們每個人都挑選出幾首自己40年代創作的詩,出版了《九葉集》,之後他們也就被大家稱為"九葉派"詩人了。其實他們這個所謂的"九葉派"組織非常鬆散,《九葉集》之後大家還是各自忙碌。而今九葉已經凋零了八葉,只剩下鄭敏了。

社會影響

杜運燮的詩集題材較廣,體裁只限於傳統的幾種。"五四"以來,中國新詩從外國引進了幾乎所有的形式,從自由體到格律詩,從小詩到漢俳,從圖象詩到一字詩。

有的留下模仿作品,有的雖有人極力推銷也缺乏生命力,以至銷亡,借鑑、消化成績最好,影響最大的,是自由體和格律詩。

杜運燮寫的只有自由體、格律詩和半格律詩。杜運燮的作品多半是諷剌詩與輕詩的混合,只求多少能達到諷刺的效果即可。有一些則只有一點善意的微諷、幽默,並無嚴肅的"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