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涅夫
伊凡·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1897年12月28日—1973年5月21日),蘇聯元帥(1944),軍事統帥、軍事家,二戰中和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並稱的蘇聯陸軍的野戰三駕馬車之一。他在軍事上所具有的敏銳而正確的直覺是罕見的。他擅長步炮協同作戰,能把強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進攻完美無缺地結合起來。他在1943年後打出了一系列經典的攻擊戰。而且作為政治委員出身的他,在激勵士氣、思想工作等方面有着朱可夫不可比擬的優勢。[1]
科涅夫 | |
---|---|
目錄
政委出身統帥
伊凡·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1897年12月28日(俄歷12月15日)出生於基輔區洛傑伊諾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2歲從地方學校畢業後,因生活所迫成了一位小木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1916年春應徵入伍,在俄軍西南戰線的一個炮兵師里當士官。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國軍隊被解散,科涅夫復員回鄉,在家鄉參加地方蘇維埃,並在1918年初加入蘇聯共產黨,擔任當地工農「戰鬥支隊」的政委。時值蘇聯內戰烽火連天,他向軍區政委伏龍芝主動請纓,率領他的工農支隊開赴東線作戰,被任命為第102裝甲列車的政委,率領裝甲列車執行在敵後騷擾作戰的任務。後來又先後擔任旅政委和師政委。1922年,他擔任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政委,在一代名將烏博列維奇指揮下對盤踞遠東的日軍作戰,將其最後趕出蘇聯領土。[2]
內戰結束後,科涅夫先在東部擔任一個海岸步兵軍的政委,後因紅軍大規模縮編,他調任莫斯科軍區一個步兵師的政委。這期間,他與莫斯科軍區司令員伏羅希洛夫有過多次工作接觸。伏羅希洛夫對這位年輕師政委的精明幹練留下深刻印象。1925年10月,伏羅希洛夫接替逝世的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伏龍芝,擔任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不久後的一次軍事工作人員會議上,科涅夫就加強部隊紀律和秩序,以及提高戰備發表了大膽而有原則性的講話,使與會者深受觸動。伏羅希洛夫稱讚他說:「您是一位有戰鬥能力的軍事委員!」並建議他改任軍事指揮員。在這位陸海軍人民委員的關心下,科涅夫在1926年進了紅軍軍事學院的高級指揮人員進修班,開始了從一位政工幹部向紅軍指揮員的轉變。1927年學習期滿後,他回到原來所在師,當時圖哈切夫斯基對他這種政工改行當軍官的看不上眼,把他降級當了步兵團團長,呆了5年後才升任師長。科涅夫並不滿足於在進修班所學到的知識,他向上級申請進紅軍最高軍事學府——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這次,他又得到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的幫助,後者下令讓他離職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伏羅希洛夫在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期間雖犯有種種錯誤,思想保守僵化,特別是對紅軍內的「大清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關心年輕的指揮員,對朱可夫和科涅夫這些新一代傑出將領的成長和提拔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科涅夫在伏龍芝軍事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學院對他的評語是能勝任軍級指揮。從學院畢業後,還是擔任師長、直到圖哈切夫斯基被槍斃掉,他才當上軍長、集團軍司令等一系列職務。在科涅夫成長為一位傑出統帥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人起了非常重要作用,這就是蘇軍的傑出將領伊耶羅尼姆·彼得羅維奇·烏博列維奇(1896—1937)。國內戰爭中,科涅夫曾經在他的麾下戰鬥過。內戰後,科涅夫在莫斯科軍區和白俄羅斯軍區任職期間,烏博列維奇是軍區的司令員。這位天才的蘇維埃統帥在內戰中戰功顯赫,和平年代也治軍有方。他對部隊嚴格要求,特別重視對指揮幹部的培養。在他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紅軍指揮員們,許多人日後在偉大衛國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聞名於世的軍事統帥,朱可夫和科涅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科涅夫後來多次以崇敬的語氣談到烏博列維奇,稱他是戰前歲月中蘇聯的一位最傑出軍事家,說在他領導下工作的這段時期,對自己受益匪淺。
1939年,科涅夫在聯共(布)十八大上成為候補中央委員。1940年,他晉升為中將,被任命為外貝加爾軍區司令員,成為紅軍的高級將領。1941年1月,他又被任命為外高加索軍區司令員。
艱難戰爭初期
在撤退中晉升偉大衛國戰爭爆發後,科涅夫作為19集團軍司令率軍在西部方向作戰。戰爭初期,西部方向是德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德軍中最為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來勢兇猛,在明斯克圍殲了蘇軍西部軍區的主力,直撲莫斯科的最後屏障斯摩棱斯克。科涅夫在這驚濤駭浪、亂雲飛渡的危急之秋,從容鎮定,首次顯示出他出眾的指揮才能。他一面指揮部隊頑強固守,阻住了當面德軍的進攻;一面向敵軍發起反攻,有力地鉗制住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突擊尖刀——第3坦克集群。科涅夫在戰爭初期蘇軍節節潰敗之際建立的功勳——由於他在1941年初德國猛烈進攻中頑強反擊、寸土必爭,丟失地盤較少,而被稱做「永不後退的將軍」,很快引起了蘇軍最高統帥部的重視。當西部軍區司令員巴甫洛夫和幾位集團軍司令員因為部隊的慘敗而被送上法庭審判和槍斃之時,科涅夫卻得到晉升,摩棱斯克戰役末期蘇軍的反攻中表現突出。在9月11日擢升為上將,次日接替去西南方向救火的鐵木辛哥元帥為西方方面軍司令員,接過了防守莫斯科方向的重任。
西方面軍失敗,科涅夫的西方方面軍共有6個集團軍、480輛坦克(其中先進的T一34和KV型坦克只有45輛),實力在當時僅次於蘇軍西南方面軍。9月份,由於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主力之一——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群被調往南方包抄蘇軍西南方面軍,中央戰場出現短暫平靜,但隨着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戰役中被圍殲,德軍大量兵力開始向中央戰場集中,準備發動對莫斯科的攻勢。德軍投入中央方向的共有三個坦克集群(第2、第3和第4)和三個野戰集團軍(第2、第4和第9),占當時蘇德戰場德軍總兵力的1/2和裝甲兵力的3/4,共有180餘萬人、1700輛坦克、1390架飛機、1.4萬門火炮和迫擊炮。他們當面的蘇軍西方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共有125萬人、995輛坦克、677架飛機、6808門火炮和迫擊炮。蘇軍非但在兵力兵器上居劣勢,更重要的是在戰役態勢上 部署不當。蘇軍在戰前強調進攻戰略,對防禦研究不夠,尤其對如何抗擊敵坦克集群的強大突擊缺少對策。包括科涅夫在內的幾位方面軍司令員,都沒有將主力部署在縱深,而是呈前沿一線部署,這就使蘇軍的防禦縱深過淺,容易被德軍的裝甲利刃所穿透。同時,他們錯誤地估計了德軍可能發動進攻的方向,將重兵部署在西面。結果,9月底震驚世界的莫斯科會戰開始後,德軍的坦克重兵集團出乎科涅夫等人的預料,不是從西面,而是從南北方向實施主要突擊,迅速突破了當面薄弱的蘇軍防線。德軍強大的坦克兵團已經向西方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的維亞茲馬城進逼,很快就要推進到西方方面軍後方,科涅夫用高頻電話向斯大林報告了這一情況,說明西方方面軍主力被包圍的危險已經出現,但斯大林當天沒有作任何指示,而科涅夫也缺乏甘冒風險下令部隊後撤的臨機決斷勇氣。德軍第3、第4坦克集群在維亞茲馬會師,將西方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主力團團圍住。南面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主力也被德軍包圍。這場史稱的維亞茲馬——布良斯克包圍戰,是衛國戰爭中蘇軍最大悲劇之一,蘇軍3個方面軍共有8個集團軍被德軍合圍。德軍宣稱在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兩大包圍圈內共俘獲蘇軍67萬3千人。按蘇聯戰後統計至少也有30萬。此時莫斯科岌岌可危,蘇聯被迫將大部分政府機構和各國外交使團撤退到古比雪夫。這是科涅夫生平中最大一次敗走麥城。[3]
朱可夫施恩
當時,中央委員會派遣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元帥的調查團前去西方方面軍司令部。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儼然以最高統帥的語氣訓斥科涅夫,科涅夫據理力爭,就因為蘇軍防禦的戰爭形態問題,伏羅希洛夫和科涅夫大吵了一架,正巧,因為科涅夫派給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部隊沒能及時來到維亞基瑪地區,蘇軍沒有向德軍側翼進行反突擊,致使該地區淪陷。(參見羅科索夫斯基回憶錄,此役中羅科索夫斯基作為沒有部隊的光杆司令,差點被德軍俘虜)。伏羅希洛夫元帥一氣之下,要將科涅夫送上軍事法庭,這時,朱可夫來到西方方面軍司令部,親自打電話向斯大林說,採取這種極端手段無助於挽救局勢,他在白俄羅斯軍區工作時了解科涅夫,此人聰明能幹,是塊當方面軍司令員的料。他建議留下科涅夫給自己當副手,斯大林考慮之後對此表示同意。
按照羅科索夫斯基的回憶,當羅科索夫斯基率第16集團軍司令部衝出維亞基瑪後,來到西方方面軍司令部匯報沒有部隊的情報,當時,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元帥也在方面軍司令部,羅科索夫斯基親眼目睹了伏羅希洛夫對西方方面軍領導人的訓斥,這也激起了科涅夫、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方面軍政委)和格爾曼·卡皮托諾維奇·馬蘭金〔方面軍參謀長)等人的一致反擊,就在雙方群罵之際,伏羅希洛夫找來了朱可夫,宣布朱可夫為新任西方方面軍司令,然後朱可夫就對羅科索夫斯基下達了新的作戰命令。
加里寧反攻戰
科涅夫任朱可夫的副職只有一兩天,就被派到加里寧去指揮方面軍的右翼部隊。科涅夫指揮這支遠離主力的部隊,頑強抗擊德軍的進攻,再次顯示出他幹練的指揮才能,重新贏得了最高統帥部的信任。蘇軍最高統帥部鑑於西方方面軍防守的正面過寬,不利於指揮,於是將科涅夫指揮的三個集團軍組成加里寧方面軍,任命他為司令員。在蘇聯首都危急的日子裡,科涅夫確實表現不俗,他指揮加里寧方面軍對德軍節節抵抗,牽制住了當面的德軍,這就有效地減輕了朱可夫的西方方面軍所受的正面壓力。1941年12月初,蘇軍對莫斯科城下德軍的反攻開始後,科涅夫指揮加里寧方面軍首先出擊,第一天就突破了德軍陣地前沿,隨後朱可夫的西方方面軍也轉入進攻,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德軍,將其遠遠地向西趕去,這是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的首次大敗。
蘇軍莫斯科反攻的目標是殲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但此時蘇軍還沒有強大的坦克和機械化兵團,無法斷敵退路;炮兵力量也不足,在突破敵軍防禦時困難重重。因此朱可夫和科涅夫兩軍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雖將德軍擊退150公里,但未能消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也未能把戰線重新推回到斯摩棱斯克,但他們所部不間斷的頑強進攻,仍然收到了效果:德軍的中央戰線搖搖欲墜,希特勒統帥部懾於蘇軍在中央戰場顯示的強大作戰威力,不敢將德軍1942年的主要攻勢指向這一方向,而是企圖在南線取得決定性戰果。
抗命又坐冷板凳
1942年夏季,德軍在南方重新發起進攻,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斯大林格勒城下。斯大林緊急將朱可夫召回莫斯科,任命他為最高副統帥,讓他去應付南線的危急形勢。朱可夫推薦科涅夫接替他的西方方面軍司令員一職。科涅夫在重掌西方方面軍後,按照斯大林和朱可夫的部署,指揮部隊在陰雨連綿中繼續對中央戰場的德軍猛攻,使之陷入無盡苦戰之中,無法抽調大軍去增援斯大林格勒。但是,蘇軍在連續強攻德軍的堅固防線中,也遭到了很大傷亡,這給方面軍司令部招來了批評。1943年3月,科涅夫被調任西北方面軍司令,由於他接受了前一時間的教訓,不願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反攻,斯大林大怒,再次撤了他的職,將他後方任二線的草原軍區司令。
南方戰場轉折
從替補到主力從蘇軍最重要的西方方面軍司令,降到次要地位的草原方面軍司令,這是科涅夫戎馬生涯中的又一次挫折,說明他在1942年的戰場表現仍未得到斯大林的賞識。此時,蘇軍在二戰中的其他幾位新星已經大放異彩: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都已晉升為元帥,成為最高統帥部主要成員;羅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都因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卓越戰功,雙雙躍升為大將,在前線指揮着主要的方面軍。而科涅夫此時還掛着上將肩章,在後方指揮作為戰略預備隊的草原方面軍。但對科涅夫來說,他卻是因禍得福,因為這以前,他統率的部隊主要是步兵,而這一次,他手中首次握有了強大的裝甲機械化部隊。草原方面軍除4個步兵集團軍外,還有羅特米斯特羅夫將軍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這是一支令德軍聞風喪膽的鋼鐵雄師,在斯大林格勒之戰中建立了殊勛。而且這一調動使他從中央戰場轉到了南方戰場。莫斯科戰役之後,蘇德戰局重心已經移到南線,雙方在此集結重兵展開主力決戰,這就使科涅夫有了建立功勳的機會。
1943年7月,德軍向庫爾斯克凸出部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庫爾斯克會戰。蘇德兩軍都投入了最精銳的部隊和最精良的武器,以期一決勝負。德軍的意圖是從南北實施強大的對進突擊,合圍據守該凸出部的蘇聯最精銳的兩個方面軍——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和瓦杜丁的沃羅涅日方面軍,為此集中了90萬兵力,27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在北線進攻的是德軍後起悍將莫德爾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部隊,共有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在南線進攻的是德軍老牌名將曼施泰因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部隊,擁有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羅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兩個方面軍擁有133萬人,36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100架飛機。它們背後還有作為蘇軍戰略總預備隊的草原方面軍,它擁有58萬人、164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5日,德軍開始了這場代號「堡壘」的強大攻勢。北面的莫德爾在第一天就以900輛坦克向蘇軍瘋狂突擊,但他當面的蘇軍中央方面軍兵力雄厚,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和坐鎮在此的副最高統帥朱可夫在蘇軍將領中最能征善戰,因此蘇軍的防線固若金湯,巋然不動;但擁有更強大裝甲力量的曼施泰因在南面出動了3個坦克軍的1200輛坦克,以兇悍的黨衛軍坦克師做先鋒,展開了更猛烈的攻勢,他當面的瓦圖京部隊實力不如羅科索夫斯基部隊,而且瓦杜丁錯誤地讓第1坦克集團軍放棄機動性,分散迎戰德軍,當德軍轉移戰役主攻目標時,瓦圖京已經無法集中坦克可以阻擋德軍的進攻了,在這最危急時刻。最高統帥斯大林親自下令科涅夫率領草原方面軍的兩支主力——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和近衛第5集團軍立即馳援瓦杜丁。科涅夫早已預見及此,命令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提前作好了準備。蘇軍最高統帥部一聲令下,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立即日夜兼程,火速趕往前線,在7月12日到達普羅霍羅夫卡,與德軍最精銳的裝甲部隊——黨衛軍「帝國」坦克師、「骷髏」坦克師、「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師的200輛坦克遭遇。羅特米斯特羅夫是位智勇雙全的戰將,他知道蘇軍T—34坦克在遠距離對射中不敵德軍的「虎」式坦克,於是下令全軍勇猛衝擊,與敵展開近戰。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的7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開足馬力全速前沖,楔入德軍坦克的戰鬥隊形,與之展開近距離混戰。雖然蘇聯損失的坦克是德國的倍數,但德國坦克兵由於數量不足卻被迫先撤出了戰場。這場翻天覆地的坦克大戰,後來被科涅夫稱之為「德國坦克兵這隻天鵝臨終前的美妙歌聲。」[4]
科涅夫在戰場上的真正聲威是從庫爾斯克會戰開始建立的。他的部隊不僅在關鍵時刻使德軍打贏這場會戰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且在戰役反攻的過程中解放了號稱烏克蘭第二首府的哈爾科夫。這是個相當了不起的戰功,因為當時他的坦克等技術兵器因為主要拿去支援了瓦圖京,剩下的數量是不多的。當他在半夜用電報機叫醒斯大林,略顯激動的告訴斯大林這一消息時,斯大林命令在蘇聯首都莫斯科以224門禮炮齊放20響,慶祝紅軍的這一重大勝利,這是蘇聯在衛國戰爭中首次鳴放較高等級的禮炮(此前的禮炮是以124門火炮鳴放12響)。庫爾斯克會戰成了科涅夫命運的轉折,戰役結束5天後,他獲得大將軍銜。朱可夫後來回憶道:「戰爭初期,斯大林對科涅夫的態度是不好的,多次撤去他的方面軍司令職務。可是後來由於科涅夫指揮草原方面軍有方,接二連三地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和成功時,斯大林發現科涅夫很會打仗,於是就改變了對他的態度。」
突破東方壁壘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真正轉折點,作為德軍主要突擊力量的裝甲坦克部隊,經此一役後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對蘇軍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軍從此轉入戰略反攻,開始了直搗易北河的偉大進軍。科涅夫真正顯示出他是一位傑出統帥,是在蘇軍的戰略反攻期間開始的。斯大林曾將那位指揮了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和高加索英勇保衛戰的名將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稱作防守將軍,說他只能防守不會進攻,因此在戰爭後期撤了他的方面軍司令員一職。而科涅夫正好與彼得羅夫相反,在斯大林眼中是位進攻將軍。他在蘇軍的反攻階段,出色指揮了一系列大規模進攻戰役。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氣勢和魄力,令後人叫絕。
庫爾斯克戰役後,蘇軍開始了第聶伯河會戰,以中部和南部兩大戰場的7個方面軍在1000至1200公里的寬大正面上實施進攻,目標是擊潰當面德軍,強渡第聶伯河,粉碎德軍退守這一天險抵抗蘇軍的企圖。科涅夫的草原方面軍前進迅速,勝利解放了200年前彼得大帝與瑞典軍隊決戰的名城波爾塔瓦,並在9月24日夜間渡過了第聶伯河,然後繼續向前發展進攻,進展神速,以致最高統帥斯大林對在第聶伯河橋頭堡受阻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進行了嚴厲批評,指責他行動不堅決,並拿科涅夫給他作榜樣。為了讓他們獲取占領基輔的榮譽,總參謀部甚至不讓態勢更有利的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向南進攻基輔。瓦杜丁在總參謀部的關照下迅速更變部署,終於突破了德軍防線,收復了蘇聯第三大城市——烏克蘭首府基輔。[5]
冰原血屠奪帥
隨後,瓦杜丁和科涅夫兩個方面軍(1943年10月起改名為烏克蘭第1、第2方面軍)繼續向西進攻。1944年1月下旬,他們兩軍以勇猛突擊將德軍約10個師合圍在科爾松——舍甫琴科斯基突出部(切爾卡瑟鋼鐵合圍戰)。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泰因眼見德軍重兵陷入合圍,趕緊集結了6個坦克師前去解救。漢斯·瓦倫丁·胡貝上將親自向被圍德軍發電報說:「可以像依靠石頭牆一樣依靠我。你們將從合圍中被解救出來。」德軍強大的坦克集團發起了兇猛的進攻。突破瓦杜丁部隊的防線,科涅夫立即命令自己的部隊衝過兩個方面軍的分界線,封閉了德軍殺開的缺口。此舉大受最高統帥斯大林的讚賞。斯大林決定,由科涅夫指揮所有對內正面的部隊,負責殲滅被圍德軍;在對外正面的部隊則由瓦杜丁集中指揮,負責阻擊敵人的援軍。實際上,斯大林是把消滅德軍重兵集團的榮譽給了科涅夫,因為按當時的慣例,只有殲滅敵人的部隊才能得到首都莫斯科的禮炮致敬。科涅夫沒有辜負最高統帥的期望,在他的勸降書沒有得到德國人的響應後,他下達攻擊令,小伙子們,我們給了他們機會,他們自己放棄了,隨後就展開了一場大屠殺,在他的猛攻下,許多失魂落魄舉手投降的德國士兵的雙手都被他的騎兵連手一起砍斷。這是蘇軍繼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又一次圍殲德軍的重兵集團。2月18日,蘇聯首都莫斯科隆重鳴放禮炮,向科涅夫和烏克蘭第2方面軍部隊致敬。最高統帥斯大林親自在電話中向科涅夫表示祝賀。這場大捷使科涅夫得以超越斯大林格勒的英雄羅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繼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斯大林之後第4位榮獲蘇聯元帥軍銜。
無人可擋攻勢
把曼斯坦因送回老家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之後,由於春季解凍的雪水融化,使蘇聯南方成為泥濘的海洋,德軍以為在這種天氣里,蘇軍的坦克機械化部隊無法行動,而且經過冬季的苦戰後,紅軍也必須休整,難以開展新的攻勢。他們希望能獲得喘息的機會,以重整旗鼓,但德軍不曾想到的是,蘇聯T—34坦克的履帶比德國坦克寬,能在泥濘中行駛自如,同時美國援助蘇聯的大量卡車具有比德國軍用車輛更出色的越野性能,更重要的是蘇軍在經過整個冬季的激戰之後,仍然具有飽滿的精神和高昂的士氣。結果,蘇軍出乎德軍的意料,在南方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春季攻勢,3個烏克蘭方面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南部戰場。科涅夫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攻勢凌厲,發起了烏曼—博托沙尼戰役,儘管無邊的泥濘使蘇軍的T—34這樣出色的坦克也時常陷入泥中,汽車和大炮更難以前進,只能用人力推動,但科涅夫的大軍還是在短短一月內挺進了200—600公里。在蘇軍的神勇進攻面前,德軍丟下陷在泥中的坦克、大炮和車輛,依靠騎牛或步行,幾乎是「赤條條地」從烏克蘭逃走。科涅夫部隊在進攻中斃俘敵8萬餘人,沖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文尼察的總部和補給中心。擊毀和繳獲600輛坦克和220輛裝甲車。3月底,前鋒部隊進入羅馬尼亞境內。這是蘇軍在偉大衛國戰爭中首次前出到國境線。消息傳出,蘇聯舉國振奮,首都莫斯科以最高等級的禮炮——324門火炮齊鳴24響,慶祝這一重大事件。德軍的南方戰線在3個烏克蘭方面軍排山倒海的進攻之下迅速崩潰,曾是德軍顯赫戰將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曼施泰因和「A」集團軍總司令克萊斯特為此雙雙被希特勒免職。
消滅北烏克蘭集團軍群
烏克蘭戰役結束時,由於瓦圖京大將於1944年4月15日被烏克蘭游擊隊打死,暫時接管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朱可夫判斷失誤,在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讓德國坦克第一集團軍完整的從包圍圈跑掉而被斯大林免職,而戰功顯赫的科涅夫元帥奉命把兩個方面軍合併為一個新的部隊。這時的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是蘇軍最強大的方面軍,兵力達120萬人,擁有20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250架飛機。科涅夫的下一個目標是粉碎德軍最強大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該集團軍群有90萬人,900輛坦克,700架飛機。在蘇德戰爭中,這還是紅軍首次單獨以一個方面軍對德軍一個集團軍群,這表明紅軍的威力在戰爭過程中得到極大提高。7月14日,科涅夫發動了史稱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的攻勢。科涅夫在這次戰役中再次顯示了他的能攻善戰和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卓越才幹。他大膽地將方面軍編成內9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集中在主要突擊方向,對敵形成強大優勢。進攻開始後,蘇軍步兵在強大炮火支援下,經英勇奮戰在德軍堅固防禦體系上打開了一條長18公里、寬4—6公里的突破走廊。這樣狹窄的走廊本來並不適合坦克部隊進入,應等待步兵將其向兩翼擴展後,才能投入坦克兵團發展攻勢,但拖延下去德軍就有調來援軍反擊的可能。
科涅夫當機立斷,下令近衛第3和第4兩個坦克集團軍立即投入進攻。蘇軍強大的坦克兵團雷霆萬鈞地進入突破口後,德軍的防線迅速崩潰。科涅夫的大軍橫掃當面德軍,僅在7月份的作戰中,就斃、傷、俘敵20餘萬,徹底打垮了「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並且跨過維斯瓦河在對岸建立了橋頭堡。儘管蘇軍的進攻勢如破竹,但老練的科涅夫仍然在進攻中有意地保存了預備隊近衛第5集團軍的實力,沒有讓它過多地捲入交戰,直到抵達維斯瓦河後,才將這支最精銳的部隊投入戰場,結果德軍儘管出動了強大兵力,甚至首次動用了最新型的「虎王」式坦克,對蘇軍的橋頭堡反覆發動進攻,卻始終未能消除蘇軍的登陸場。
雙雄競標克柏林
1945年1月,科涅夫率領烏克蘭第1方面軍,同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從各自在維斯瓦河的登陸場向希特勒德國發起了最後的強大攻勢,直指第三帝國的巢穴柏林,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壯觀的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這兩個方面軍共有220萬人,70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架飛機,33500門火炮和迫擊炮,其中烏克蘭第1方面軍擁有110萬人,324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582架飛機,1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這兩路大軍原定在1月20日發動攻勢,但由於德軍在阿登展開了強大進攻,使英美軍隊的戰線陷入危急之中,西方盟國緊急向蘇聯呼救,因此蘇軍最高統帥部下令攻勢提前在1月12日進行。這意味着蘇軍將在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里無法得到航空兵的支援,只能依靠炮兵和坦克進行突破。但是戰役開始後,蘇軍的進攻威力絲毫未曾降低,原因是科涅夫素來重視炮兵突擊,早在戰役的準備階段,他就親率各集團軍司令員、軍長、師長們察看了整個戰場前沿,在突破方向集中了強大的炮兵集團,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達到250—280門,有的地段甚至達到300門。進攻開始後,蘇軍炮火的猛烈程度有如山崩地裂,雖然炮火準備只持續了1小時47分鐘,德軍卻感覺似乎不下5小時。蘇軍空前的炮火威力,使素以頑強著稱的德軍竟然失去控制,紛紛擅自脫離陣地向後潰逃。蘇軍在第一天就突破了德軍的主要防禦地帶,科涅夫不給德軍任何喘息和反擊的機會,在當天中午就下令兩個坦克集團軍進入突破口發展進攻,迅速擊潰了德軍。德國將軍蒂佩爾斯基希在其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描繪這場進攻說:「突破是如此猛烈,它不僅打退了第一梯隊的師,而且打退了很強的快速預備隊……深深楔入德軍戰線的兵力如此之多,以致要消滅他們,哪怕是限制一下他們都已不可能……俄國軍隊很快將其坦克兵團投入了打開的缺口,其主力開始向尼達河推進……」另一位德國將軍梅林津(坦克戰的作者)也評論說:「俄國人的進攻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發展着。很清楚,他們的最高統帥部已經完全掌握了組織大量機械化集團軍進攻的方法。」
科涅夫的方面軍向前長驅直入,與朱可夫的方面軍一起,在23天中向前神速挺進了600公里,擴大突破近1000公里,渡過奧得河並在對岸占領了戰役登陸場。在23天的作戰中,僅烏克蘭第1方面軍就俘敵官兵43000人,殲敵15萬餘人,繳獲300多輛坦克和200多架飛機。科涅夫在神速的進攻中,還以巧妙的機動完整地奪取了西里西亞工業區,這是歐洲居魯爾區之後的第二大工業區。他的大軍越過奧得河後並未停息,而是一鼓作氣地又打到尼斯河,與朱可夫大軍一起對德國首都柏林形成威逼態勢。
斯大林原來的意圖是讓紅軍統帥中最有聲望的朱可夫指揮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占領柏林,但由於德軍向首都集結百萬重兵,擺出了全力固守的架式,因此有必要讓科涅夫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也加入柏林方向作戰。由誰的部隊攻占柏林,成為擺在斯大林面前的難題,因為這兩人都是戰功赫赫。他躊躇再三,最後決定讓這兩位統帥進行競爭,誰的部隊最先打到柏林,就讓其攻占柏林。為了爭奪攻占希特勒巢穴和德國首都的榮譽,朱可夫和科涅夫這兩位紅軍的最傑出統帥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此事被蘇軍戲稱為"展開社會主義勞動競賽")。4月16日,進攻柏林的戰役開始後,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第一天中就發射了123萬發炮彈,這是迄今為止東線的最猛烈炮火,令德軍的倖存者們日後無不談虎色變,而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稍後開始的炮火準備,比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更為猛烈,以致當毀滅性的炮火準備停止後,許多德軍士兵甚至小分隊都不顧指揮部的死守命令,紛紛溜之大吉。憑藉壓倒一切的炮火威力和強擊機撒布的煙幕掩護,科涅夫的大軍順利地渡過了尼斯河,突破了德軍防線,並打退了德軍以大量坦克進行的反衝擊。科涅夫命令他的兩個坦克集團軍司令員:脫離方面軍的主力部隊,更大膽地向戰役縱深挺進,不要顧及後方,因為他本人作為方面軍司令員,將在他們身後親自保障其後方的安全。隨後他接到斯大林的電話,最高統帥告訴他,朱可夫的部隊遇到德軍的頑強抵抗,進攻受阻,詢問是否可以將朱可夫的兩個坦克集團軍調過來,通過他的方面軍打開的缺口向柏林方向突擊。科涅夫認為這將造成很大混亂,現在他這裡戰事發展順利,沒有遇到德軍十分強大的阻擊,他完全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兩個坦克集團軍向柏林進攻。斯大林表示同意,讓他把坦克集團軍轉向柏林。接完電話後,科涅夫立即向兩個坦克集團軍司令下達命令,讓他們向柏林方向迅猛發展進攻。兩個坦克集團軍接令後,立即風馳電掣地殺向柏林,於4月22日進抵柏林城郊。4月25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波茨坦勝利會師,將柏林完全包圍,並在當天進抵易北河畔,同美軍實現了歷史性的「易北河會師」。
消滅中央集團軍群
柏林之戰震撼了敵軍,各路德軍在首都陷落後大都停止抵抗,只在捷克境內還有一個德軍強大集團拒不投降,這就是費迪南德·舍爾納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它擁有近50個精銳師,總數近90萬人。蘇軍最高統帥部命令科涅夫強大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主力迅速向捷克境內出動,與烏克蘭第2、4方面軍一起會殲該敵。科涅夫以最快速度將他的部隊從柏林的廢墟中撤出,重新進行部署,隨着他一聲令下,烏克蘭第1方面軍以10個坦克軍、1600輛坦克向南方勇猛進擊。科涅夫的坦克兵前進得如此迅猛,以致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在毫無提防的情況下被蘇軍的先頭坦克部隊所殲滅,90萬德軍失去指揮,陷入混亂。科涅夫的坦克部隊進抵布拉格,與城中的起義者和隨後到達烏克蘭第2、第4方面軍的部隊會師,收攏了對舍爾納主力集團的合圍圈。90多萬德軍走投無路,被迫放下武器。為慶祝布拉格的解放,蘇聯首都以324門火炮的24次齊射,鳴放了蘇德戰爭中最後一次慶祝戰功的禮炮。幾個小時後,莫斯科以1000門大炮齊鳴30響,慶祝衛國戰爭的勝利。
勝利的榮耀
戰爭結束後,蘇聯政府在克里姆林宮舉行了為紅軍指揮員們慶功的盛大招待會。在衛國戰爭中立下戰功的紅軍將領們薈萃一堂,大廳中將星耀眼,勳章閃爍。莫洛托夫代表黨和政府發表講話,他向全場提議為紅軍光榮的統帥們乾杯。他最先提到朱可夫元帥,稱讚他的名字是與莫斯科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解放華沙和攻克柏林永遠聯繫在一起的。在全場報以熟烈掌聲後,莫洛托夫第二個提到的就是科涅夫元帥,他提議向烏克蘭戰役的英雄、布拉格的解放者祝賀,「科涅夫的軍隊與朱可夫元帥的軍隊一起沖入柏林!」與會者也報以熱烈的掌聲。戰爭期間蘇軍最高統帥部發布的命令中,朱可夫與科涅夫兩人的名字是最經常並列的。
二戰勝利後,在克里姆林宮的軍事會議上討論勝利閱兵時,斯大林提出由科涅夫元帥主持閱兵式。但科涅夫拒絕當閱兵總指揮,說自己不是騎兵,寧願在本方面軍的排頭步行走過紅場。斯大林在遭到拒絕後極為不快,生氣地說道:「你翹尾巴了,科涅夫同志!得了,我們把這個交給羅科索夫斯基同志。」
戰後,科涅夫元帥先後任克里姆林宮衛戍司令部特種部隊獨立團團長、 1946年他改派為「蘇聯陸軍總司令」與蘇聯「第一代理國防部長」,接替原部長朱可夫任職至1950年;之後他接掌蘇聯「喀爾巴阡山脈戰區」司令官,這項異動被人們視為斯大林在降調職位貶抑科涅夫,但是這是斯大林一系列針對戰時廣受蘇聯人民稱讚的將軍予以貶降,不是只單貶降科涅夫,所以科涅夫並無激烈不滿反應。
斯大林逝世以後,科涅夫再次活躍起來,他擔任華沙公約三軍統帥到1960年卸任,並立即從第一線活躍舞台退休,在1961年至1962年他又回來擔任蘇聯駐軍東德司令,接着在盛大歡迎典禮里,接受擔任考核將軍們的「蘇聯國防部」新職務。
科涅夫續維持他在蘇聯紅軍里最受人欽佩的眾多軍事偶像之一,直到1973年他仙逝止;身為蘇聯元帥,兩次榮獲蘇聯英雄勳章,伊萬·科涅夫最後葬在有着眾多蘇聯最偉大的英雄人物們長眠歸宿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至今仍可探視的到。
科涅夫與朱可夫
科涅夫可以說是在生命中最危險的時刻,被朱可夫解救和提拔上來的,但科涅夫和朱可夫的矛盾也是公開的,這裡面有他們兩位對建設現代化軍隊的不同見解,但更多的是兩個個性很強的軍人的碰撞的結果。朱可夫元帥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軍事統帥,但他性格中的一個重大缺點是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從而有時沒有注意尊重別人的感覺,他很難容忍部下的不同見解。由於朱可夫的傑出歷史功績,他的這些缺點往往被大多數人所忽略,但這不包括個性同樣很強的科涅夫,即使在朱可夫元帥的威望處於最頂峰的時期,科涅夫也從不諱言對朱可夫的某些行為的不滿。
這兩位名將關係產生裂痕的原因當然是在著名的柏林戰役中,由於斯大林偏袒有蘇軍「勝利的象徵」稱號的朱可夫元帥,這使得科涅夫當時對朱可夫的看法帶有了成見。不過這反過來使得科涅夫有機會表達他的性格中十分光彩的一面,如果不提到這點,對他是十分不公平的。那是在1946年,斯大林打算清除在軍隊中具有太高威望的朱可夫元帥,當時在全體軍隊高級將領出席的會議上,斯大林向大家出示了有關朱可夫在軍隊中密謀組織反黨組織,陰謀奪取國家權力的「證據」,經歷了30年代的大肅反的人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在眾人都還沉默猶豫的情況下,完全出人意料的是科涅夫元帥第一個站起來為朱可夫辯護,表示他決不相信朱可夫元帥會參預這樣的密謀,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由於科涅夫的帶頭,其他的將領也紛紛為朱可夫辯護,這使得朱可夫僅僅被貶為奧德薩軍區司令。有意思的是,在那以後,科涅夫並沒有向朱可夫表示和解,而是繼續對朱可夫一些缺點進行指責,到了1950年,他也被降級,調到了喀爾巴阡軍區當司令員。在斯大林逝世後,朱可夫和科涅夫得到都了升遷的機會,他們共同參與了逮捕貝利亞及其同夥的行動。即使在朱可夫東山再起,再次掌握大權以後,科涅夫仍沒有停止對他表示指責,這至少說明科涅夫不是一個背後捅刀子的小人。他和朱可夫在建軍道路上的理念有着不同之處,但他們都是為蘇聯衛國戰爭做出巨大貢獻的軍事統帥。
1957年,掌權後的赫魯曉夫開始對朱可夫下手。不久,《真理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為《蘇軍聽從黨指揮,與人民心連心》,文章的署名為科涅夫。文章指責朱可夫是波拿巴主義分子,有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的野心,同時還羅列了他犯下的條條「罪狀」。這篇文章其實並非出自科涅夫之手,而是由菲利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元帥所參與的蘇軍總政治部炮製的。在此前的某天晚上,有人把這篇文章送到了科涅夫家,讓他在上面署名,並說這是中央委員會的決定。科涅夫覺得事情重大,幾乎一夜未眠,他儘可能軟化了批評的口氣。做完這些後,他給赫魯曉夫打電話,希望不要發表這篇文章。但他心裡清楚這樣做不會有結果,因為他知道赫魯曉夫為什麼要對朱可夫進行政治攻擊。
赫魯曉夫在電話那頭強硬地說:「你想干也罷,不想干也罷!反正文章都得用你的名義發表!」 朱可夫看到這篇文章時簡直被氣暈過去了。一次在街上巧遇科涅夫時,朱可夫冷冷地對他說:「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請為我寫一篇闢謠文章!」科涅夫回答道:「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這是黨的決定,在我們國家這就是法律。」
將軍們在戰場上叱咤風雲,但在政治鬥爭領域卻一籌莫展,最後徹底淪為政治陰謀的犧牲品。據著名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諾夫的描述,斯大林在戰爭期間懂得一將難求的道理,決不讓各方面軍司令受屈,而是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威信,並將他們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使他們免遭黨內官僚的侵擾。但與斯大林不同的是,赫魯曉夫並不善於傾聽將軍們的意見。
科涅夫在職時堅決反對大幅裁減軍隊,反對只顧發展戰略火箭軍而犧牲其他軍種。赫魯曉夫曾在會上沖科涅夫高聲尖叫:「你為什麼不在文件上簽字?部長都已經簽了!」科涅夫回答說:「我不會簽字,我有自己的看法。」在他們的一次談話中,赫魯曉夫氣急敗壞地說:「我會讓你低頭服輸!」對於一位戰功顯赫的元帥來說,科涅夫一生從未聽人對他說過這種狠話。
1961年,民主德國在動盪局勢下開始修建柏林牆,赫魯曉夫當時就放言說:「應該立即採取武裝行動。」從而導致蘇聯和美國的關係急劇緊張,雙方坦克在弗里德里希大街面對面對峙了一晝夜。戰爭一觸即發的危急關頭,赫魯曉夫才想到了科涅夫。時任美國駐歐洲陸軍總司令,正是當年和科涅夫打過交道的布萊德利將軍。當科涅夫飛抵柏林後,雙方的坦克很快都撤了下來,一場大戰危機煙消雲散了。
1962年,赫魯曉夫授意剝奪了科涅夫元帥的權力。這並不是科涅夫見識政治無情的極致。當年在軍事法庭受審期間,在對告密證據進行審查時,科涅夫目睹了從前對他的大量告密文件,而這些告密者竟是被他視為最親密的夥伴和戰友的人,這恐怕是令科涅夫元帥終生遺憾和失望的事情,最後,還是為人正直的朱可夫元帥將他從軍事法庭的審判台上救了下來。
離任後,科涅夫元帥繼續勤奮地學習、研究歷史、撰寫回憶錄。科涅夫是一個講故事的好手,只可惜聽眾太少。當科涅夫身患重病時,政府要員中只有柯西金來醫院探望過,他在元帥床邊坐了很長時間,與科涅夫討論現行政策,並共同追憶往事。
1967年12月28日,在科涅夫70大壽的慶祝儀式上,朱可夫與科涅夫見了最後一面,這成為兩位元帥和解的標誌。康斯坦丁·米哈依洛維奇·西蒙諾夫在書中描寫了此次相會:「命運是如此地安排,戲劇性地把他倆彼此長久分隔。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到更遙遠的過去,戰火硝煙卻戲劇性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在人民緬懷戰爭歲月的時候,他們倆的名字比其他人更頻繁地並列在一起!」這是元帥們的黃昏,幾年之後,兩人都相繼離開了人世。
科涅夫獲得的榮譽
科涅夫曾獲列寧勳章7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2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2枚,紅星勳章1枚,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勝利」最高軍功勳章1枚,榮譽武器1件。著有:《1945年》,莫斯科1970年第2版;《方面軍司令員筆記》,莫斯科1972年版。 1973年5月21日在莫斯科逝世,葬於克里姆林宮牆下[6]。
參考文獻
- ↑ 蘇聯紅軍中那些結局悲慘的元帥,朱可夫算是善終。. [2019-09-20].
- ↑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2019-09-20].
- ↑ 專擅大兵團作戰 科涅夫. [2019-09-20].
- ↑ 第23計 法外有情——法度之下也要關照人情. [2019-09-20].
- ↑ 庫爾斯克會戰 決定會戰勝利的往往是最後一個營. [2019-09-20].
- ↑ 1897年12月28日,前蘇聯軍事家伊萬•科涅夫出生. [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