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午嘉
程午嘉,(1902年2月10日 - 1985年11月15日)生於上海奉賢,一個小商之家。 父親程大義能吹簫、笛,拉二胡,彈琵琶、三弦,程午嘉自幼受到影響,從父親學會了多種民族樂器。琵琶演奏家。[1]
1985年11月15日,程午嘉病逝於南京,享年八十四歲。[2]
目錄
拜師學琴
出任萬國美術所國樂教師
1928年,程午嘉畢業於復旦大學,授文學士,隨後在北京大學教授趙元任、金叔初指導下,出任北京萬國美術所國樂教師。這年9月9日,北京的《The Peking Leader》刊文詳細介紹了他的琴與琵琶成就。在萬國美術所任教期間,他向河南魏子猷學古箏,向雲南趙子珩和北京孫介卿學「十番鑼鼓」,向湖南張蔚瑜學湖南音樂,也參與了楊時百主持的古琴活動。
1931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勵志社在上海青年會招考幹事,程午嘉赴南京報考並被錄取為國樂教師及演奏員。其間,他與好友王巽之交往較多。
1933年,王巽之將他推薦到國民黨中央銀行國庫部工作。兩年後,他們又合作創辦了華光樂會。華光樂會提倡國樂,但演出卻並非只有傳統曲目,也嘗試著將西洋和聲引入民樂合奏曲。他們擔任接待外國大使的演出活動,為軍政大員孔祥熙的家宴演奏,一時頗有聲勢。
獲得國立音樂院教授資格
1945年,經顧毓秀、吳伯超、楊蔭瀏等推薦,程午嘉參加國立音樂院,並在次年以《泰山觀日出》、《巴山夜雨》的創作與演奏考取了教授資格。
此外,他還在國立政治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兼課。1947年,他與楊蔭瀏合作,將王燕卿所傳琴譜編訂為中英文對照譜,並由楊蔭瀏刻寫油印。他們參照吉他的記譜法對琴譜加以改造,記錄了《古琴吟》、《關山月》、《鳳求凰》、《秋風詞》、《極樂吟》、《秋夜長》、《玉樓春曉》、《風雷引》、《長門怨》九首琴曲,其中《古琴吟》一曲不見於《梅庵琴譜》。
1949年5月,程午嘉任教於華東軍政大學文藝系。
1951年,起先後任教於山東大學藝術系和華東藝術專科學校。
1958年,華東藝專遷往南京,不久改組為南京藝術專科學校,他擔任音樂系民樂組副組長。次年6月,南京藝專更名為南京藝術學院,他就在這裡長期任教,直到退休。
創作琵琶獨奏曲
《浦口碼頭》、《勇敢的戰士》、《美麗的青春》、《孔雀開屏》、《晚會》、《黃浦燈》、《鋼花》、《秋波》,琵琶二胡重奏曲《自由萬歲》、《勝利渡東海》、《陸地行舟》,鑼鼓曲《中國鑼鼓》等,合奏曲《雨花台》等。
出版作品
《中國鑼鼓曲(十番鑼鼓)》(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出版)
《琵琶曲集》(音樂出版社1958年出版)
《月琴、秦琴、三弦》(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出版)等著作和教材。
他還寫有《關於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見》、《琵琶演奏中的手型問題》等論文。
琵琶古韻 貢獻卓著
程午嘉致力於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先後在儉德國樂團、萬國美術所、上海國立音專任職。解放後主要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後一直在南京藝術學院執教。他不僅畢生從事音樂教育,還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創作了琵琶獨奏曲,琵琶二胡重奏曲,合奏曲《雨花台》等,並先後出版《中國鑼鼓曲(十番鑼鼓)》(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出版)、《琵琶曲集》(音樂出版社1958年出版)、《月琴、秦琴、三弦》(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出版)等著作和教材。他還寫有《關於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見》、《琵琶演奏中的手型問題》等論文。
程午嘉演奏琵琶傳統樂曲,力戒潤飾改動,較好地保留了樂曲的原貌,如《霸王卸甲》、《漢宮秋月》、《陽春白雪》、《飛花點翠》等,都具有古樸之風,並將琵琶由原四根十二品改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為民族樂器的改革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視頻
現代琵琶之父程午嘉先生 琵琶獨奏 《漢宮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