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菌
竹筍菌 |
中文學名:竹筍菌 別稱:竹笙、竹菌、竹松、竹萼 門:真菌門 綱:腹菌綱 科:鬼筆科 屬:竹蓀屬 |
竹筍菌,又名「竹笙」、「竹菌」、「竹蓀」、「竹松」、「竹萼」、「竹筍菌「等,是中國名貴山珍,形態怡麗,清香襲人,在中國貴州、雲南、四川,重慶,湖北,福建、江蘇、浙江、台灣、湖南、河南、河北都有分布,以中國西南各省出產的最為名貴。除中國以外,在日本、印度、菲律賓等十多個國家也有發現。[1]
目錄
營養價值
竹蓀堪與雞肉媲美。因此,竹蓀在我國古代享有「竹雞」,以及在國外享有「植物雞」之稱譽。它與象鼻、駝峰、猴頭、燕窩、鹿墊、熊掌、猩唇並列為我國「八大山珍」。
藥用價值
竹蓀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有類似人參的功效,故名「竹參」,自古入藥,最早見於唐初盂詵的《食療本萆》。其後的歷代醫書、藥典、本草等古籍中,多有記述。《中國藥典》記載,竹蓀具有補腎壯陽、益胃清腸、抗老防衰、消炎止痛、減肥等多種功能。竹蓀屬生理鹼性食品,能調節人體血酸及脂肪酸,對血管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等中老年人常見病有顯著療效。竹蓀富含膠質纖維,能刮油,而減少腹壁脂肪的積累,起到減肥作用。同時,有通腸防便秘之功,對細菌性腸道炎、老年人結腸病有特殊功效。並含有竹蓀多糖,有防癌治癌之效。
功效作用
1. 增強機體免疫力
竹蓀中氨基酸,維生素,無機鹽等有效成分可以補充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蛋白質的含量明顯高於雞蛋,經常食用具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強免疫力,滋補強壯,益氣補腦的功效;腦力工作者,失眠,免疫力低下者可易常食。
2. 降低膽固醇
竹蓀可以保護肝臟,能減少腹壁脂肪積儲,俗稱「刮油」,從而降低機體血液中膽固醇,達到降壓降脂以及減肥的功效,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患者可以常食。
3. 抗癌防癌
竹蓀中含有多種酶和高分子多糖,這些多糖多為異多糖,可以增強機體對腫瘤細胞的抵抗力,因此,竹蓀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腫瘤患者可以常食。
4. 清熱利濕
竹蓀性寒,味甘,無毒,具有補氣養陰,潤肺止咳,清熱利濕的功效;可以治療肺虛熱咳、咽喉炎,痢疾、白帶等症。竹蓀性涼,脾胃虛寒之人不應食用過多。
5. 保護皮膚。
竹蓀對於改善皮膚的衰老狀態有良效。因為竹蓀含有多種氨基酸,對皮膚有很好的營養、滋潤作用。不僅可顯著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而且可使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更多的氧,以供給組織細胞。
6. 保護肝臟。
竹蓀有俗稱「刮油」的作用,能減少腹壁脂肪的積存,有利於肝臟健康,也可以用於輔助減肥。
記載
中國很早以前就已認識並食用竹蓀了。最早記載竹蓀的是唐初孟詵的《食療本草》,其記載說:「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著地,生蓐似鹿角,白色,可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稱為「芝」。南宋陳仁玉《菌譜》稱:「竹菌,生竹根,味極甘」。王安石有「濕濕嶺雲生竹菌」的詩句。《群芳譜》載:「以色瑩為蕈,節疏者為笛,節須者為仗。」蘇軾稱此為竹蕈,大熱天「淨掃清香閣」,說竹蓀特香。此外,在《荊溪疏》中叫「竹茹」,《宋史·五行志》中曰「芝草」,《本草綱目》中謂「竹菰」。以上種種,無論竹蓐、竹芝、竹菌、竹菇、竹菰,均指的是竹蓀。明確稱竹蓀的,見於清《素食說略》。清代時,竹蓀已列為貢品,用作宮廷御膳。我國人民食用竹蓀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由於過去一直靠採集加工天然野生竹蓀,因而產量甚少,遠遠滿足不了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為了結束竹蓀資源靠大自然恩賜的歷史,我國利,學工作者,曾歷盡千辛萬苦,在適宜竹蓀生長的地方,進行研究試驗,終於把竹蓀從山林中「請」了出來,在實驗室里分離出純種,並對其進行馴化培植。如今,竹蓀在自然生態條件下栽培已經獲得成功,正大力推廣。在野生竹蓀資源豐富、自然生態條件優越的竹林,採用竹蓀菌絲接種林間栽培方法,簡便易行,成本低;也可以利用竹片、竹屑、竹蔸、木片、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玉米杆、蘆葦等材料栽培竹蓀,並已為工廠化生產開闢了途徑。這可是一項「播金種銀」的事業。 竹蓀名貴稀有,價格昂貴,出口量大,國、際市場竹蓀價格比天麻高4倍,比香菇高20倍,每公斤干竹蓀售價60多美元,香港市場每公斤售價2000港元以上,可換1兩黃金。大力發展竹蓀生產前景十分廣闊,是山區發展經濟的重要項目。
生長習性
竹筍菌生長在竹林中,但一年只有一季的生長期,那就是在夏季。農曆六到九月份,竹筍菌幼時,在竹林土中可看到很多如白色絲狀的條紋,然後就形成卵狀球體,白色。等再過一些日子就形成稍大的球體,這時就可以看見其表面裹這一層淡紅紫色的皮,等其長的稍大一些的時候可以將起挖出,注意最好要保留上面的根須,將其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如農村水缸旁,等過一夜時間左右,竹筍菌就開了。高12——20cm,菌托白色或淡紫,直徑約3-3.5cm。菌蓋鐘形,高、寬各3-5cm, 有顯著網格,具微臭而暗綠色的孢子液,頂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10cm以上,網眼多角形,寬5——10mm。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cm,向上漸細,壁海綿狀,孢子橢園形。其味道有如剛做好的糯米糕點一樣,有種微酸的味道。另外竹筍菌在竹林里破土出來後也是這樣的,等長到最大後就可採摘,將其頂部微臭而暗綠色的孢子液清除掉,洗淨即可食用,如需要製作乾貨,可以將其用竹籤穿好,放在通風的地方風乾,包裝就可以了。
相關食譜
竹蓀乃食、藥兼用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風味之鮮美,冠於諸菌。竹蓀入饌,可以烹飪出各種名菜,宜葷宜素,燒、炒、燜、燴、蒸、扒、涮,乃至做湯,無不咸宜。清代薛寶辰在《素食說略》中載:「竹蓀,滾水焯過,酌加鹽、料酒,以高湯煨之,清脆腴美,得未曾有」。烹製前,鮮竹蓀用冷水洗淨剪根,放開水中焯過速撈出晾涼;干竹蓀因其菌根較潔淨,只用冷水洗淨沙土,溫水浸泡回軟即成。浸泡汁水沉澱後,亦可用來烹菜,滋味佳美。如閩萊的「竹蓀響螺湯」,川菜的「竹蓀燴鴨片」,粵菜的「竹蓀扒鳳燕」,桂菜的「玻璃雞片竹蓀」,皆別有風味。俗話說:「戲子的腔,廚師的湯」,而湯菜中的清湯,是最見功夫的。被譽為「湯中之魁」的川菜清湯「推紗望月」,是一道有名的功夫菜,其做法就是將竹蓀的網狀菌裙取下,改刀成長方形的窗簾形狀,鴿蛋用圓形模具蒸成月亮形狀,待清湯燒好調味後,盛入碗內,就如清泉中倒映着窗前的明月,使竹蓀、鴿蛋顯得雍容典雅。其湯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風味之美,蜚聲中外。 竹蓀自身有一種天然防腐能力。喝不完的竹蓀湯,可以放心地存放幾天,即使盛夏酷暑也不會餿。菜餚中加幾片竹蓀,不但味鮮,而且可以久放不變壞, 竹蓀於屬真菌門、擔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Phallaceae)、竹蓀屬隱花真菌類植物。每年夏秋兩季,竹林中雲霧多,濕度大,為其生長繁殖的最好時期。菌體剛從竹根上破土而出時,狀若雞卵,外表有麻斑。待長成傘狀,即已成熟。此時苞破裂,伸出筆狀菌托。菌蓋呈鐘形,有明顯妒網格,上有綠色,具粘液狀微臭的泡體(俗稱菌帽);菌柄圓柱形或近紡錘形,白色,壁海綿質,中空;菌蓋下部至菌柄上部有球網狀白色菌幕,下垂如裙;菌托鞘狀蛋形,白色至粉紅色,由於菌體美觀,被稱為「真菌之花」。竹蓀生長十分迅速,其速之快,簡直令人吃驚。竹蓀的生長為什麼這樣快呢?竹蓀成熟以前,菌柄就像一盤被壓縮的彈簧,摺疊在菌蓋里,當菌蓋破裂後,菌柄就會迅速地「彈」開。所以山里人說竹蓀是「一夜長成」的。可惜竹蓀壽命很短,大多在早晨8—10點鐘開始伸長開裙,曇花一現就萎縮了。真是「萬紫千紅滿天下,難得林中一枝花」。2~3天內即須採收,否則就會腐爛消失。採回後,須切除蓋頭,除掉微臭,晾曬或烘乾,用竹絲牽連成串,懸室內乾燥處,避免受潮。干品潔白亮淨,有濃厚的香甜味。
海參竹蓀湯:海參富含豐富的蛋白質,且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再加上竹蓀確實是一道不錯的佳肴。
主料:竹蓀30g
其它食材:泡發海參300g、排骨250g、蝦米50g、清水1500ml、海鮮分適量
做法步驟
1.食材:竹蓀、泡發海參和排骨。
2.竹蓀浸泡2小時左右,期間不間斷地更換清水。
3.排骨焯燙一下。
4.將食材全部放入煮鍋中,一次性加入1500ml清水。
5.揭蓋,關火,整鍋倒入電壓鍋中。
6.通電,將裝有食物的內膽放入機器內。
7.旋轉上蓋至合蓋位置,合緊時極其「嘀」提示一聲。此時選擇【煲湯】鍵,口感選擇【濃郁】。
8.時間到,功能指示燈熄滅。
9.浮子閥未落下時切勿強行開蓋或撥動排氣閥放氣,以防燙傷。
10.浮子閥落下。就可以開蓋。
11.放入適量的海鮮粉調味,即可盛出享用。
功效:補腎壯陽、延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