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型糖尿病
第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簡稱T1D或T1DM),是糖尿病其中一種類型,患者大多從青少年或兒童時就發病,故又稱青少年糖尿病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但也有可能成年時才出現症狀。主要原因是自體免疫問題,破壞胰島細胞,導致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與遺傳和基因有關。
目錄
概述
第一型糖尿病也被稱為是「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病因在於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或僅分泌極少量的胰島素。血中沒有足量的胰島素,自然無法降低血糖,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典型症狀包括:多尿、口渴、易餓以及體重下降;其他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疲憊、癒合不良。此類型因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需接受胰島素治療。通常是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施行,但也可以透過胰島素泵輸送胰島素給身體。
病例佔比
此類型佔所有糖尿病病例的5%-10%。全球第1型糖尿病患總人數不明;但據估計,每年大約有8萬名兒童患上第1型糖尿病。美國國內受影響的人數估計在100萬至300萬之間。
新發病例的情況因國家和地區而異:最低年發病率的國家為日本和中國,每10萬人中有1名新病例;最高年發病率為芬蘭,每10萬人中有57名新病例。美國和其他北歐國家每年每10萬人中有介乎8-17名之間的新病例。一般於兒童和青壯年開始發病。
第1型與第2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免疫系統攻擊胰臟細胞而引起,比較有可能會是突然發生的。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則容易經過「糖尿病前期」,比較不會一下子出現症狀。但第一型和第二型的糖尿病症狀基本上是類似的:比平常更容易覺得渴、總是口乾舌燥、尿尿很多,甚至發生於小孩時可能表現尿床、患者會體重快速下降、總是很餓,胃口極好,吃很多、人沒精神,想睡沒力氣。
發病成因
目前第1型糖尿病成因不明,風險因子包括家族病患史。根本機制是負責產生胰島素的胰臟β細胞遭自體免疫反應破壞。糖尿病可通過測試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來診斷。 第一型糖尿病的真正致病原因仍持續研究中,科學家僅能推測環境因素與遺傳會誘使免疫系統產生異常。
環境因素
- 病毒感染:如克沙奇病毒(一種腸病毒,可透過食物或飛沫傳染)、腮腺炎病毒(可導致腮腺炎,由患者飛沫或唾液傳染)、風疹病毒(德國麻疹的致病原,透過飛沫傳染)等。
- 化學物質:如 pyrinuron(一種滅鼠藥成分)、streptozotocin(化療藥物)等。
- 過早接觸牛奶:嬰幼兒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若在出生未滿三個月期間接觸牛奶或奶粉,可能誘發免疫反應,因此婦女產後仍應以母乳哺育幼兒,再與醫生討論何時可接觸牛奶產品。[1]
遺傳因素
若患者為母親,新生兒患病機率為2-3%,若患者為父親,機率為5-6%。除此之外,雙胞胎新生兒若其中一人有第一型糖尿病,另一人未來的患病機率達50%以上;如果是異卵雙胞胎,當一人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另一人也會有5-6%的機率出現第一型糖尿病症狀。
併發症
未經妥善控制的第1型糖尿病可引起多種併發症,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長期併發症包括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糖尿病足潰瘍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此外,併發症可能由施打過多胰島素所導致的低血糖引起。 出現以上症狀,經過醫師檢驗判斷得知是否為
診斷標準
只要符合以下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 糖化血色素(HbA1c)≧6.5%
- 空腹血漿血糖≧126mg/dL
-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mg/dL
-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mg/dL
特別要注意的是,前3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 若用口服藥效果不佳,醫師會進一步診斷鑑別,檢查「 C肽(C-Peptide)」、「GAD自體抗體」,判定是否為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雖然無法治癒,但可以搭配飲食和運動改善,但最主要是利用注射胰島素控制,若控制不佳,容易引發糖尿病酮酸中毒。[2]
治療方式
根據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資料顯示,第一型糖尿病有以下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
- ↑ 第一型糖尿病:與遺傳的關係,T1病友生活錦囊家天使-照護知識庫
- ↑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別?醫師解答成因、治療及診斷標準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