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紫陽民歌

中文名稱;紫陽民歌

批准時間;2006年

非遺級別;國家級

申報地區;陝西省紫陽縣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Ⅱ-18

紫陽民歌是流傳在陝西省紫陽縣境內傳統民間歌曲的總稱,是陝南地區傳統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種。它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是紫陽當地勞動人民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流傳至今的藝術瑰寶。專輯代表:樊光安《巴山漢水情》、合輯《紫陽茶歌》等。紫陽民歌劇:《王二嫁嫂》、《茶山情》等。[1]

2006年,紫陽民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紫陽民歌,藝術上接地氣,導演李利宏說:"每一個『非遺』項目就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地域文化的靈魂和根脈,每一個『非遺』項目都體現了一個民族和一個地域獨特的人文風貌,當地的土壤培育出的劇種或文化表現形式承載着當地人的文化性格。我們是把每個『非遺』項目作為獨立的單元或單獨的元素,是要把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融入戲劇中,融入規定情境中,融入戲劇結構脈絡中,融入演員表演的呈現中。"

目錄

歷史溯源

紫陽位於陝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創始人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謠的流傳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陽在內的漢水上游,紫陽民歌在朝代更迭的過程中,伴隨着人們種種生活習俗的形成發展而逐漸成熟,於明清達到鼎盛。

明清兩代,由於戰亂和災荒,造成陝南(包括今漢中、安康、商州三市)人口大量死亡和遷徙,以至大批田地荒蕪,經濟衰落。大批外地流民或因受災逃生;或因躲避過重的賦稅;或因人多地窄,無地可種;或因被朝廷奪去土地;自發流入擁有大量無主荒地的陝南山區。此外,也有一些外地人因經商先客居後入籍,或為官任滿定居,或從軍退伍落戶,而移民陝南。同時,朝廷採取有組織的移民墾荒屯田的政策,強制人稠地窄地區和南方富庶地區的大批農民遷入陝南墾荒,即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陝西"事件。人口的大遷徙不僅促進了陝南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使陝南的民俗風情、民間文藝、方言土語等方面都打上了客民原籍地方的濃重印記。

陝南各縣客民源流不盡相同,因之所受文化影響也不盡相同。

紫陽在明清兩代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贛、豫、閩、粵人次之。" 考察今天的紫陽民歌,在與四川山水相連,四川移民比較集中的南部高山區,高亢明亮、拖腔悠長、尾音下滑,具有濃郁四川民歌特色的紫陽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隨處可聞;而擅唱小調的民間歌手卻多集中在漢江流域的漢城、煥古灘、城關鎮、洞河鎮一線。這裡交通便利,農業灌溉條件較好,商業繁榮,正是兩湖、江西、安徽、福建、廣東移民的聚居地。特別是在漢江沿岸的各個集鎮,聚居着大批來此經商的兩湖及江南商賈的後裔,這裡所傳唱的小調歌詞,相當一部分都反映了市民生活情調。這裡的小調音樂,具有音調平和、旋律優美、柔麗婉轉的南方音樂特點,與用假嗓演唱的高亢明亮、音域寬廣的山歌號子、山歌調子形成鮮明對比。以紫陽民歌為典型代表的陝南民歌這種"北地南腔"、"南北融匯"特點的形成,應當說與歷史上的移民活動有着直接的關係。

藝術特色

紫陽民歌分為"山歌"、"小調"、"風俗歌曲"、"花鼓八岔"、"號子孝歌"等和"新民歌"十幾個曲種。其音樂風格大多有着較強的抒情性、敘事性和舞蹈性,適於表演動作、表達情節和反映人物複雜感情。勞動號子是紫陽民歌的基礎,而船工號子是勞動號子的內核,在紫陽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風格粗獷豪邁,音調、節奏複雜多變,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山歌指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區特點的民歌,山歌歌詞有很多是在勞動中即興創作的,見景生情,隨編隨唱,大多是表現愛情的;小調和山歌一樣量大面廣,歌詞較為固定,其風格特點是曲調細膩流暢,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平穩細碎,音域較窄,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個人感情色彩;風俗歌曲是流傳較廣的民間口頭文藝形式,是一種即興創作歌曲,見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紫陽人民生活習俗的歌曲,是紫陽民間舉行婚喪嫁娶等各種儀式時所唱的歌曲;新民歌是新時代和新生活的產物,是解放後編創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較濃政治氣息的新創紫陽民歌。

陝南秦巴山區紫陽縣的青年人談情說愛時,要唱纏綿熱情的"情歌"、"盤歌";為老年人辦喪事,要唱淒涼、悲哀的"孝歌"、"送葬歌";在地里幹活時,要唱高亢、激越的"號子"、"鑼鼓草";採茶時,要有悠揚、宛轉的"花山姑娘"、"牧羊戀歌";婚嫁時,要唱"哭嫁歌"、"迎親歌";行路時有"報路歌",上山時有"樵歌"等等。

紫陽人迎親時,一路上,新郎新娘、迎親的、送親的都要唱山歌、吼號子。沿路邊村寨,還有攔新娘對"盤歌"的風俗。若遇上"歌迷",迎親隊伍就停下來,陪新娘對歌。紫陽農民干"幫幫活"時唱的歌,稱之"鑼鼓草"。"鑼鼓草"的演唱方式是由一個人自敲自唱,大夥邊勞動,邊幫腔。如有人在幹活時沒把草根刨到土面上,領頭的便唱:"哎--薅草末薅連根草,一場雨過又活了。烈日下邊流大汗,竹籃提水白費勞!" 如果大夥都幹得快,有人拖在後邊,他就唱歌督促或善意地譏諷幾句: "哎--大雁飛翔不離群,幹活就要多鼓勁,莫學地角的懶蛤蟆,一步三停急煞人喲哎!"

紫陽人大多是明末清初從湘、皖、贛、豫、閩、粵各地來的移民後裔, 因而紫陽民歌具有明顯的南方印記,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直接來源於南方的唱本。如《桑木扁擔》《十繡》、《倒採茶》等等。

紫陽縣民間有"山歌無假戲無真"之說,例如"報路歌"。"報路歌"是有韻無一定調子,自由唱、合的"順口溜"。它是遇啥事說啥話,或為助興,或為鼓勁對答。

紫陽的"對歌會"即"賽歌會"更有意思。有同村"對"的,有鄰村之間"對"的。對歌會有"日間會"和"夜晚會"兩種。對歌者雙方事先只約定時間、地點、參加人數不論,男女老少均可。雙方除有"歌頭"、"參唱"的人而外,還有看熱鬧、幫陣助威的。

"日間會"多在山坡上,雙方各站一個小山包,面對面地"對唱"。或在小河、小溪兩邊隔水對歌。"對歌"多屬"盤歌",有盤問歷史、古人、地理、神話的,也有盤問鳥、獸、花、草的。有盤問當今時事的,也有歌唱幸福生活的。"夜晚歌會"常在冬春時節舉行。在古廟或寬敞的"公房"里。對歌雙方各燃一堆木炭火,男女老少圍火而坐,你唱問,我唱答;你唱個英雄,我唱個好漢;你唱名山,我對大川;你唱《劉海戲金蟾》,我唱《洞賓戲牡丹》。唱對如流,此起彼落,賽歌喉,賽智慧,氣氛熱烈,經常是通宵達旦,歌聲不停。

紫陽民歌藏量極為豐富,所發現曲目總數已達5028首,編印成冊的有828首,體裁包括號子、山歌和小調幾大類,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風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種。 紫陽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 由於積蘊深厚、傳唱廣泛,紫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歌之鄉"。[3]

傳承價值

紫陽民歌流傳久遠,其歌詞借喻巧妙,風趣幽默,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韻味獨具;其旋律優美婉轉,高腔唱法中游移於調式音級間的色彩性顫音唱法具有獨特的價值。紫陽民歌的傳承直接依託於各種民俗活動,反映出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紫陽民歌對於豐富中華民族音樂寶庫、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

基本特徵

1、紫陽民歌是紫陽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勞動中創造的,無論是詞或曲都能體現當地的易風易俗,明白曉暢,通俗易懂。

2、紫陽民歌受南北遺民文化的影響較大,極具兼容性,小調似江南的婉轉細膩,號子有北方的雄渾高亢。

3、紫陽民歌語言簡潔,借喻巧成,風趣幽默,具抒情性、敘事性、舞蹈性於一體。

4、紫陽民歌韻白獨特,旋律流暢,音樂上採用了"宮"、"商"、"羽"、"徽"四種調式,演唱上真、假嗓相結合。

瀕危狀態 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一是紫陽民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由於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指導,地域特色日見消退,亟需搶救和保護。 二是20世紀80年代能夠從事民歌演唱在檔的252民歌手,現僅有12名,且年事已高,民歌藝術人才出現斷代危機。 三是大量原生態民歌散落在民間,民歌文化資源流失嚴重。四是缺乏政策保障和經費支持,保護和開發工作難度很大。

相關視頻

紫陽民歌001

非遺·紫陽民歌:語言簡潔 借喻巧成 風趣幽默 具抒情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