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綏化市博物館

綏化市博物館建於2007年,是綏化市區唯一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綏化市文物保護單位,綏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三級博物館[1]。位於綏化市科技文化館內,共三層,展館總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展品2000餘件。綏化市博物館是綏化市撤地設市以來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和文化觀念日益更新的產兒,更是市黨政班子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執政為民的有力見證。標誌着綏化市文化產業規模檔次品位不斷升級,城鄉各項文化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標誌着全市文化工作告別了昔日那捉襟見肘的困境,迎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目錄

發展歷史

綏化市博物館建於2007年,2009年9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位於科技文化館大樓內西側,展館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展品2000餘件。館內基本陳列由歷史板塊、民俗板塊、發展中的綏化板塊、寒地黑土藝術品板塊、縣市區板塊和城市規劃板塊等組成。分三層,一樓展廳為古代史展館,二樓展廳為近代史展館,三樓展廳為現代史及風俗文化展館。館外環湖甬路旁陳列着遼金石刻。

綏化市博物館是綏化市撤地設市以來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和文化觀念日益更新的產兒,更是市黨政班子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執政為民的有力見證。標誌着綏化市文化產業規模檔次品位不斷升級,城鄉各項文化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標誌着全市文化工作告別了昔日那捉襟見肘的困境,迎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建築布局

一樓展廳

在古生物展區陳列着猛獁象、披毛犀、馬鹿、王氏水牛、普氏野馬等8具遠古生物的全套化石骨架。牛頭牆展區共展出牛頭化石67具。在古生物聲光電展區,用先進的高科技投影儀講述了當時古生物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進化史。在古人類展區,通過投影儀讓觀眾了解古人類發展進化的歷程,並陳列着石鏃、石斧等一萬年前舊石器時期晚期生活在綏化地區的嵗貊人和索離人的生產生活工具,將知識性與觀賞性巧妙的融為一體,使觀眾在觀賞中了解到綏化地區歷史之悠久。陶器展區陳列有兩晉南北朝時期生活在此地的北方少數民族制的陶罐等文物。遼金元展區陳列着金代的鐵鏵等鐵器,並附有清晰明了的圖文,生動的展示了綏化豐富的歷史內涵。瓷器展區共展出明、清、民國各時期的瓷器100餘件以及在綏化境內徵集的各類文物。

二樓展廳

在義和團展區,通過圖片和文字的講述,讓我們了解了清末綏化各地人民反帝反侵略的壯志豪情。在抗戰展區,結合着模型、實體文物及圖片文字的展示,再現了1932~1945年綏化淪陷的屈辱歷史,日軍在綏化地區的罪惡行徑和綏化各地人民同東北抗聯抗擊日本侵略的偉大事跡,展列了百餘位在綏化進行抗日戰爭的英雄烈士的照片。在解放戰爭展區,展列了為早日建成新中國而付出努力和生命的偉大人物。

在民族風情展區,展列着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回族的生活習俗和傳統工藝。在資源展區,展覽綏化的農業資源和農副產品、礦產資源和工業製成品,展示着綏化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新時代的強勢崛起。在教科文衛體展區,通過圖片和文字,集中展示了綏化社會建設的不斷完善,昭示着綏化人民生活會更加平安幸福。

寒地黑土藝術品展覽館

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品類,寒地黑土藝術凝聚了東北民眾的生存經驗和審美理想,業已成為綏化市重要的文化標誌。該館位於綏化市博物館二樓展廳內,於2013年8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布展面積700平方米,日接待參觀人員近千人。

綏化市博物館創新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積極打造知名地域文化品牌,加大建設文化強市的力度,通過對綏化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使人們充分認識文化資源的經濟和產業屬性,形成更加科學、產業化的文化資源發展模式,讓寒地黑土藝術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樓展廳

在風俗展區,傳統溫馨的建築,熱情洋溢的東北二人轉,歷史悠久的北林泥河陶,生動形象的海倫剪紙,獨樹一幟的慶安版畫,鮮艷豐富的蘭西掛錢,惟妙惟肖的望奎皮影,意蘊悠長的肇東國畫等文化遺產盡展綏化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信息化展區,展示了綏化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在縣市區和城市規劃展區,相繼展示了綏化市下轄的北林區、肇東市、安達市、海倫市、慶安縣、綏稜縣、青岡縣、明水縣、望奎縣和蘭西縣10個縣市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狀況,並用圖片展示了綏化的遠景城市規劃。

館外石刻展區

位於博物館大樓外北側,景觀湖岸邊,陳列着遼金時期的石人3座,石柱2根,石碑7座,還有石臼、石猴等石刻。

館藏文物

包括第四紀古生物化石、青銅時代文物、早期鐵器時代文物、宋遼金元明清及民國各時期文物和現代工藝美術品等,展出藏品2000餘件。

猛獁象化石

猛獁象生活在距今10萬至1萬年前,身高約3~4米,渾身長滿了絨毛和半米長的暗褐色粗毛。大約在一萬年前,冰川時期結束,氣候轉暖,猛獁象適應不了這種氣候的變化,逐漸遷移、死亡,最後退出了它們世代生活的家園。

披毛犀化石

披毛犀生活時代大約距今12000~4000年之間,體長約3.5米,平均體重1.8噸,但最大的個體重量可達3噸,體型和印度犀牛差不多,比現存的白犀牛要小。頭部和頸部向下低垂,它的鼻端有兩隻角,前端的角離睛之間的角大約長90厘米。它的毛長、耳細、腳短厚及敦實的身體。它的臼齒齒冠很高;釉質層厚,有許多褶皺;齒凹內充填了緻密的白堊,適合於咀嚼質地乾燥地的草本植物。

石器

大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晚期,綏化大地上就已經有了早期人類,他們在此生活,留下許多石器,後演變為濊貊人和索離人(濊貊的北支)。

在舊石器時代製作石器最原始的辦法,是把一塊石頭加以敲擊或碰擊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帶有薄刃的石器,則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先從石塊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錘敲擊修整的,邊緣不太平齊。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邊緣比較平整了。及至後期,修整技術進一步提高,創造了壓製法。壓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壓製法修整出來的石器已經比較精細。

3D虛擬博物館

綏化市全景式3D虛擬博物館也稱數字博物館,是一種基於虛擬現實(VR技術)的全新多媒體平台。它通過特殊的「魚眼相機」拍攝周圍環境的360度高清照片,之後使用專業3D軟件建立館內的立體數字模型,最後將二者合為一體,並添加如拉近距離、放大、縮小等功能鍵,再配上專業解說製作而成。在動態數據庫和互聯網的支持下,觀眾可通過任意瀏覽器訪問,用鼠標控制視角和參觀路徑,如身臨其境般體驗遊歷博物館的樂趣。

全景式3D虛擬博物館具有真實感強、交互性能好、包容性強、信息量大等諸多優點,不僅能夠最大限度的還原館內真實環境,更將有限的現實空間通過無限的虛擬世界進行拓展。該館立足綏化市民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新常態,集黑土文化推介、文保知識導引、精品文物展示、愛國主義教育[2]等諸多功能於一體。通過網絡技術和多數據通道方式提供多種展示和知識傳播方式,打破實體博物館在時間空間上的局限,克服閉館無法參觀的缺點,實現24小時全天候開放。據不完全統計,自全景式3D虛擬博物館上線運營以來,累計訪問量已達56000多次,日訪問峰值均達到千次以上。極大拓寬了我市群眾獲取文化服務的路徑,滿足社會大眾的多層次多方位需求。

視頻

綏化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國家文物局:2035年中國將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
綏化風光——孫秀英剪紙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