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豐祿,字稷臣,1850年10月21日(清道光三十年九月十七日)生於福建閩縣,為新梅公支系第六世孫。羅豐祿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1877年赴英國留學,之後先後兼任清朝駐英公使館翻譯、駐德國公使館翻譯。1880年2月,學習期滿回國,入幕於北洋大臣李鴻章,兼任李鴻章的英文秘書、外交顧問兼翻譯。1883年5月,羅豐祿調升水師營務處道員,後協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及林泰曾等起草《北洋海軍章程》。1896年清朝廷諭命以二品頂戴記名海關道,賞四品京卿,出任駐英兼意、比三國公使。羅豐祿的侄子羅忠霖在甲午海戰中在定遠艦上服役並英勇犧牲。

羅豐祿
駐外使館翻譯外交顧問、駐外公使
出生 1850年10月21日(庚戌年)
國籍 清朝
職業 駐外使館翻譯外交顧問、駐外公使
知名作品 北洋海軍創建人之一
起草《北洋海軍章程》
代表中國與英國就高升號索賠談判。

目錄

人物生平

羅豐祿,字稷臣,1850年10月21日(清道光三十年九月十七日)生於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家住城內南營20號,兄弟九人,豐祿排行第七,為新梅公支系第六世孫。1867年(清同治六年),豐祿考入福州船政學堂"求是堂藝局",經甄別遴選,羅豐祿入後學堂學英文、駕駛專業。他勤奮聰穎,每考必冠,1874年3月以大考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後學堂第一屆駕駛班,受到船政大臣沈葆楨賞識和提拔,破格升任教習。1877年3月,清廷選派第一屆赴歐留學生,羅豐祿以候選主事、翻譯身份獲選,可見他在當時已是同輩中的佼佼者。羅豐祿於5月11日(三月十八日)抵達英國,入英國倫敦琴士官學(King's College,皇家理論學院),受教於化學家、《化學鑒原續編》與《補編》的原作者C.L.Bloxam,學習氣學、化學、格致,尋求"以格致哲學為體,政治交涉為用"。在學期間兼任華洋「翻譯、文案」襄助華洋監督,兼任英、德使館等翻譯。

1878年(清光緒四年),羅豐祿先後兼任清朝駐英公使館翻譯、駐德國公使館翻譯,邊從事外交翻譯工作邊學習。1880年2月,學習期滿回國,羅豐祿入幕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北洋水師營務處工作,併兼任李鴻章的英文秘書,充當李鴻章的外交顧問兼翻譯,同年4月任天津大沽船塢總辦,在大沽海神廟選購民地建造船塢,並回福州及上海等地招募工匠等200餘人,使大沽船塢"遂成規模",建成北洋海軍基地雛形。1881年2月,經李鴻章奏請由候選主事升同知,賞加四品銜。1883年5月,羅豐祿調升水師營務處道員。翌年春、秋,羅豐祿兩次邀同英、俄兩國水師官兵到天津水師學堂參與天津水師學堂第一屆駕駛班畢業會考。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羅豐祿升任天津水師學堂會辦。1888年5月,羅豐祿奉命協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林泰曾劉步蟾等起草《北洋海軍章程》。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羅豐祿隨李鴻章赴日談判,1895年4月17日清廷被迫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其後,清廷尋求"弱國外交",謀求"以夷制夷"。

相關事件

外交活動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李鴻章奉命作為頭等專使前往祝賀,羅豐祿以翻譯身份隨李鴻章從上海乘法國郵船"愛納司托西蒙"號赴俄參加沙皇的加冕典禮,並參加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的談判。在此之前,俄國會同法、德發起三國還遼成功,清廷上下視俄國為救星,包括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在內的元老重臣均傾向聯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轉向「結強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中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並同意俄國修築西伯利亞鐵路經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在德國,羅豐祿參加李鴻章與俾斯麥的會見;在英國,謁見維多利亞女皇,獲賜"羅稷臣豐祿爵士";在法國、比利時、美國等參與各種外交活動,1896年清朝廷諭命以二品頂戴記名海關道,賞四品京卿,升任太僕寺卿(從三品),出任駐英兼意、比三國欽差大臣,來自閩縣的青年才俊逐漸成長為一代外交重臣。

據理抗爭

1894年11月英國對高升號索賠案作出最後裁定後到次年的2月5日,英國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號的船東印度支那航運公司:賠償責任應改由中國政府承擔。

此時,時任中國駐英國公使龔照瑗因為在倫敦秘密抓捕了流亡倫敦的孫中山,在英國政府強烈要求下,被召回國內。羅豐祿出任駐英、意、比三國欽差大臣(公使)。出身福建船政學堂的羅豐祿,是中國第一批留英學生,文武兼修,他的工作重點就是和大英帝國周旋。深諳洋務的羅豐祿,在高升號事件處理中,一出手就給英國一記猛拳:根據國際海事法律,索賠要求必須在損壞事實發生後的5天內提出,而印度支那航運公司在事件發生後近兩年才主張權利,早已過了主張期限。根據英國的史料記載,當時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沙利斯伯利的高級助手桑德森(Thomas Sanderson)就為此沮喪不已,因為這正是英國的索賠要求在法律要件上的軟肋。

1898年8月22日,羅豐祿向沙利斯伯利提交了一份照會,駁斥了英國學者以及司法部的全部觀點。他指出:高升號上的中國軍隊,是應朝鮮國王的邀請協助平叛,並不是針對日本的。其次,多日在海上航行的高升號,不可能得知在它遭遇日艦之前的數小時,中日軍艦之間發生了衝突,既然高升號從未收到任何交戰方的正式宣戰通知,強加在高升號頭上的所謂中立的義務就不存在。他指出,日本軍艦惟一能做的合法行為,就是讓高升號返回出發港口。實際上,從各方當事人的證詞看,當時高升號船長英國人托馬斯·萊達爾·高惠悌也正是如此與日本軍艦交涉的,但被日軍拒絕。羅豐祿說,日本和英國的說法中,高升號的惟一「罪名」,就是它反抗了日軍的強制行為,但在未得到「任何交戰方通知」的情況下,高升號當然可以反抗,而英國政府卻說日本人因此有權將其擊沉,這是十分荒謬的。[1]

羅豐祿這位中國公使,對日本行為的合法性以及英國向中國索賠的合法性,都予以了堅決的抗爭和否認。

去世

1896年4月,羅豐祿以翻譯身份隨李鴻章從上海乘法國郵船"愛納司托西蒙"號赴俄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並參加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的談判。隨後羅豐祿又隨代表團出訪德、荷、比、法、英、美等國。1896年11月23日,羅豐祿以二品頂戴記名海關道賞四品京卿出任駐英公使兼駐義(意大利)、比(比利時)公使, 1897年授三品京堂銜。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英、法、俄、德、美、日、意、奧等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沙俄在參加八國聯軍進攻京津的同時,侵占中國東北三省,並於11月誘逼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妄圖變中國東北三省為它的殖民地。在全國人民強烈反對聲浪中,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官員亦表示反對,日本、英國為維護其在華利益也向清廷施加壓力。清廷左右為難,既想與沙俄維持共同制日同盟關係,又想利用西方列強力量迫使沙俄從我東北撤軍。1901年8月29日,清廷調「外交幹才」羅豐祿任駐俄公使,授一品頂戴太僕寺卿,去與沙俄交涉歸還東北三省,但羅豐祿由於患鼻癌終未能成行。1903年羅豐祿病故,終年53歲。 [2]

羅豐祿是北洋水師營務處總辦,曾出任李鴻章的英文秘書,他憑這層關係,前後張羅北洋水師的籌辦事宜,也算創建者之一。

羅豐祿的侄子羅忠霖在甲午海戰中在丁汝昌所在的定遠艦上服役並英勇犧牲。另一個侄子羅忠欽在薩鎮冰帶領的康濟艦上服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