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羌帖
圖片來自yac8

羌帖,指在中国流通的俄罗斯帝国和俄国白军势力发行的卢布纸币,源自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俗称。俄国卢布从1860年代开始流入中国,1920年代中期因严重贬值而退出流通。

在中国东北主要流通于哈尔滨中东铁路沿线,在新疆則主要流通于伊犁塔城

流入中国的羌帖种类繁多,主要有俄罗斯帝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罗曼诺夫老帖、俄羅斯臨時政府发行的克伦斯基新帖、临时全俄罗斯政府发行的鄂木斯克债券、中东铁路管理局授意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霍尔瓦特票等。

目录

名称

“羌帖”是中国东北地区民间对俄罗斯帝国及俄国白军发行在中国流通的卢布纸币的俗称,与其相对应的,当时在东北流通的中国官方发行的纸币被称为“官帖”,非官方发行的纸币被称为“私帖”。“羌帖”一名并非官方名称,虽然在中东铁路时期华方的各种资料文献中“羌帖”或“羌洋”等词汇频繁出现,如民国七年(1918年)2月,在一份向东省铁路督办禀报中有“近因羌洋毛荒,百物腾贵”等句,但由俄方管理的中东铁路当局的中文文献中从未出现,相应概念大多被称为“卢布”或“俄洋”[1]

对于卢布纸币被称为“羌帖”的原因,一种说法是源自清代对俄罗斯人的称谓“老羌”。“老羌”或“老枪”是清朝初年对俄罗斯的一种特殊称谓,多流行于民间,官方文献中不多见。清初诗人吴兆骞所铸《秋茄集》中有一首描写巴海将军远征罗刹情形的诗《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自注中称“逻察一名老羌,乌孙种也”;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记略》中记载“时逻车国造反(又名老羌)”;何秋涛在其《朔方备乘》中称“俄罗斯人自称曰老羌”;杨宾《柳边纪略》中有“阿罗斯,一作俄罗斯,既罗刹,边外呼为老枪”;方拱乾《绝域纪略》称“老枪”为“鸟枪”的讹变,源于俄国人善用鸟枪[2]

历史

1858年,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署《瑷珲条约》,俄国侵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1860年代开始,俄国卢布开始越过中俄边境进入中国东北。1868年,中国商人曾向官府报称:“近来该夷商人比前倍觉诡诈,凡买本铺之货,并不付银,俱给羌帖,小民等欲不卖给,尤恐致失两国之谊。

”到1875年,“羌贴”已在黑龙江瑷珲县占据优势地位,《黑龙江志稿》记载“光绪初年,瑷珲商贾行用皆系俄帖,华商购办货物必须以银易帖,始可易货。以至边界数百里,俄帖充溢不下数百万[3]。”

1898年6月,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建立分行,1897年8月,中东铁路开始修筑,大量俄罗斯人涌入哈尔滨,并逐渐操纵了哈尔滨的行政权,黑龙江境内羌帖逐日增多。1903年7月1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至此共投入经费3.15亿卢布,其中多由华俄道胜银行以支付工资、购买建材及消费品等途径投放到中国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地区。中东铁路运费、与俄国人交易,以及铁路地段内的税捐缴纳,均强制使用俄国卢布,其流通量迅速增加。

因此,羌帖占领哈尔滨货币市场,形成以卢布为本位的哈埠币制。羌帖先在铁路沿线使用,其后又逐渐向四周扩散[4]。此时的卢布纸币是由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发行,因此被称为“罗曼诺夫老帖”。因币制不同,外地中国人到哈尔滨必须先将所携货币兑换成卢布后才能通用。不久,东北三省的官银钱号也相继在哈尔滨设立分号,并发行官帖。官帖主要流通于哈尔滨道外,到道里南岗等地仍需使用羌帖,在哈尔滨形成了“割据式”的货币流通模式[5]

俄国从1897年开始实行金本位,规定卢布纸币可随时兑换金币,因此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尔滨宣传“卢布就是黄金”,称1卢布纸币可向该行兑换1个卢布银币,而满5卢布可兑换1个卢布金币,且可以随时兑换。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军在中国东北北部购买物资,造成大量羌帖流入。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俄国政府于7月27日正式宣布卢布纸币不再兑现,羌帖成为不兑现纸币,而且因战费增加,俄国政府大量增发纸币,羌帖大幅贬值,到1916年8月,每100卢布仅能兑换银元12元。一战期间,因战争形式变幻莫测,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卢布币值时涨时落,羌帖投机成为时兴买卖。許多人認为羌帖在俄国胜利后能恢复原价,于是大量购入。作家萧红曾在《一九二九底愚昧》一文中描述她母亲、亲戚和邻居们购买羌帖的情形[6];張永久《袁世凱家族》一书中描述了袁世凯儿子袁克齐购买羌帖并因此损失大量钱财的事情[7]。从1892年至1916年,俄国纸币的净流入量高达4.15亿卢布[8]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政權被推翻,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发行了大量纸币,其中克伦斯基执政期间所发行的新币被称为“克伦斯基新帖”;在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的推广和中国北洋政府的协助之下,克伦斯基票大量流入中国境內。至1917年9月,北满地区卢布流通额已达4亿,其中哈尔滨约有2亿卢布。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发,俄国临时政府被布尔什维克推翻,不過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仍属于白军势力范围。1918年11月,以高尔察克为首的白军政权临时全俄罗斯政府发行有价证券,高尔察克政府因位于鄂木斯克也被称为鄂木斯克政府,其发行的纸币因此被称为“鄂木斯克债券”。1919年11月,中东铁路按高尔察克政府命令不再使用克伦斯基新帖,克伦斯基新帖变为废纸。1918年12月,中东铁路管理局授意华俄道胜银行以市面缺乏小额货币为名发行纸币,被称为“霍尔瓦特票”。

1919年10月,北洋政府发行哈大洋票,市面改以“大洋”为货币本位。据1921年3月23日《滨江时报》报道,羌帖每1000元大帖可兑换大洋八九元,每100元老帖可兑换大洋一元。但不久后的4月13日,羌帖价值就跌落到每千元仅可兑换大洋一元。根据资料统计,1924年,中国百姓持有的羌帖总量约为82亿[9]。1920年代中期,各种羌帖因严重贬值已全部沦为废纸,退出市场流通。

參考文獻

  1. 陈文龙. 华俄道胜银行在华发行的纸币:羌帖名称考略. 学理论. 2016, (7): 149–151. 
  2. 郭文深. 俄罗斯国家名称变迁考——从“罗刹”到“俄罗斯”. 江淮论坛. 2010, 241 (3): 105–111. 
  3. 王学文; 张新知. "羌帖":危害白山黑水五十载. 俄罗斯研究. 2003, (3): 78–83. 
  4. 张振鹍. 清末十年间的币制问题. 近代史研究. 1979, (1): 249–287. 
  5. 哈尔滨早期货币交易的“钱桌子”. 哈尔滨市档案局.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5). 
  6. 萧红. 一九二九底愚昧. 我有着青春的时候(萧红散文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9: 249. ISBN 9787511327697. 
  7. 張永久. 袁世凱家族. 秀威出版. 2010-07-01: 150. 
  8. 王智慧. 俄币羌帖的发行对哈尔滨经济的影响.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 (3): 8–10. 
  9. 王学文; 关心. 羌帖侵入黑龙江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4): 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