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美國首宗二次感染新冠病例

 美國首宗二次感染新冠病例
美國報告首宗二次感染新冠病例
原圖鏈接來自騰訊網
病情更嚴重  

二次確診時間 :2020年6月5日

美國首宗二次感染新冠病例, 當地時間8月27日,由內華達大學裡諾醫學院和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撰寫的相關報告在網上發表了預印本(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報告了美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二次感染病例,患者是一名25歲男子。與此前中國香港比利時荷蘭報告的三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症狀輕微或無症狀不同,美國這一病例在第二次感染新冠後病情較為嚴重,是世界上已知的首例導致嚴重症狀的新冠二次感染病例。[1]

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主任馬克·潘多里(Mark Pandori) 原圖鏈接
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承擔大量的新冠檢測和研究工作 原圖鏈接
荷蘭衛生工作者轉運患者離開伯恩霍芬醫院 原圖鏈接

目錄

病例簡況

該報告介紹,這名25歲男性患者居住在內華達州里諾市。3月25日,他出現咽痛咳嗽噁心腹瀉等症狀。4月18日,首次被確診為新冠肺炎。4月27日,患者被確認康復。5月9日和5月26日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2]

5月28日,患者再次感到不適。5月31日,他就醫稱,有發熱頭痛、咳嗽、噁心、腹瀉等症狀。當日胸部X光片未發現肺部異常,醫生讓其居家休養。

6月5日,患者再度就診,自述呼吸急促、咳嗽、肌痛。醫生檢查發現其血氧飽和度低,安排其入院,並開始實施呼吸機支持治療。對比此前(5月31日)影像學檢查結果,當日胸部X光片顯示多發性斑片影,提示病毒性或非典型肺炎的可能。且當日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6月6日,患者的新冠抗體IgG/IgM都呈陽性。[3]

對該患者4月和6月的病毒樣本進行基因測序,發現兩次感染的毒株有5個不同的核苷酸,研究團隊據此稱其為二次感染。

病例研究

論文作者之一、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主任馬克·潘多里(Mark Pandori)稱,這是美國近600萬確診感染中的首例二次感染報告。「這是單一發現。它提示我們,人們可能重複感染新冠病毒,且嚴重性無法預測。」

這名患者兩次感染間隔48天,研究人員分別應用RT-PCR進行病毒核酸檢測確診。研究比對了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序列,從序列可以看出兩者病毒差異很大,表明確實是二次感染。尚不清楚該患者再次感染的原因。[4]

與香港患者不同的是,這名患者的初發感染或者沒有形成保護力,或者是病毒抗體發生了ADE效應(抗體依賴增強效應 ),因而重複感染更為嚴重,逐漸發展成為了重症新冠肺炎。新冠肺炎作為一種全新疾病,目前對其認知還較少。重複感染雖然不是常見情況,但這樣的病例可能會被不斷報道。因此現在當務之急,是匯集重複感染病例,尋找免疫學病毒學的相關性,以判斷患者重複感染的可能性。

知名病毒學專家、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說:「最擔心的就是發生ADE。這對疫苗研發也是一個警示信號。有一部分人即使接種疫苗,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甚至可能因接種新冠疫苗而發展為重症。到底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又會有多少接種者、以及哪些接種者會發生,並造成怎樣的不良後果?這些問題仍有待疫苗的Ⅲ期臨床試驗揭開謎底。」

1964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Hawkes及其團隊首次在蟲媒病毒感染中,提出ADE假說。它表現為,機體遭遇病原體感染時,原有中和抗體未能防止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反而增強了病毒在體內的複製,引起嚴重病理反應。ADE是出現嚴重的登革出血熱和登革熱休克綜合徵的主要因素。也曾出現於接種登革病毒疫苗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的人中。

一周四例

美國這個二次感染病例是一周內全球報告的第4例。其餘3例分別發生在香港(1例)和歐洲(2例)。

比利時病毒學家馬克·凡·蘭斯特(Marc Van Ranst)告訴路透社,該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是一名50多歲的女性,於3月首次確診,6月再度發現新冠病毒呈陽性,且兩次感染毒株有明顯不同。該女性患者有輕度症狀。馬克·凡·蘭斯特認為,這說明其在第一次感染時產生抗體,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他還指出,新冠病毒在持續變化,但似乎比流感病毒更穩定。

荷蘭病毒學家、世界衛生組織科學顧問組成員瑪麗安·庫帕曼斯(Marion Koopmans)表示,荷蘭的二次感染病例是一名老年患者,免疫系統較弱。該患者兩次感染的毒株存在明顯差異,但病毒載量都非常大。她認為,全球累積確診病例超過2000萬,二次感染仍是少數。

視頻

全球共4例!美國現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症狀比上次更嚴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