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美国首宗二次感染新冠病例

 美国首宗二次感染新冠病例
美国报告首宗二次感染新冠病例
原图链接来自腾讯网
病情更严重  

二次确诊时间 :2020年6月5日

美国首宗二次感染新冠病例, 当地时间8月27日,由内华达大学里诺医学院和内华达州公共卫生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相关报告在网上发表了预印本(尚未经过同行评审),报告了美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二次感染病例,患者是一名25岁男子。与此前中国香港比利时荷兰报告的三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不同,美国这一病例在第二次感染新冠后病情较为严重,是世界上已知的首例导致严重症状的新冠二次感染病例。[1]

内华达州公共卫生实验室主任马克·潘多里(Mark Pandori) 原图链接
内华达州公共卫生实验室承担大量的新冠检测和研究工作 原图链接
荷兰卫生工作者转运患者离开伯恩霍芬医院 原图链接

目录

病例简况

该报告介绍,这名25岁男性患者居住在内华达州里诺市。3月25日,他出现咽痛咳嗽恶心腹泻等症状。4月18日,首次被确诊为新冠肺炎。4月27日,患者被确认康复。5月9日和5月26日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

5月28日,患者再次感到不适。5月31日,他就医称,有发热头痛、咳嗽、恶心、腹泻等症状。当日胸部X光片未发现肺部异常,医生让其居家休养。

6月5日,患者再度就诊,自述呼吸急促、咳嗽、肌痛。医生检查发现其血氧饱和度低,安排其入院,并开始实施呼吸机支持治疗。对比此前(5月31日)影像学检查结果,当日胸部X光片显示多发性斑片影,提示病毒性或非典型肺炎的可能。且当日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6月6日,患者的新冠抗体IgG/IgM都呈阳性。[3]

对该患者4月和6月的病毒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发现两次感染的毒株有5个不同的核苷酸,研究团队据此称其为二次感染。

病例研究

论文作者之一、内华达州公共卫生实验室主任马克·潘多里(Mark Pandori)称,这是美国近600万确诊感染中的首例二次感染报告。“这是单一发现。它提示我们,人们可能重复感染新冠病毒,且严重性无法预测。”

这名患者两次感染间隔48天,研究人员分别应用RT-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研究比对了患者两次感染的病毒序列,从序列可以看出两者病毒差异很大,表明确实是二次感染。尚不清楚该患者再次感染的原因。[4]

与香港患者不同的是,这名患者的初发感染或者没有形成保护力,或者是病毒抗体发生了ADE效应(抗体依赖增强效应 ),因而重复感染更为严重,逐渐发展成为了重症新冠肺炎。新冠肺炎作为一种全新疾病,目前对其认知还较少。重复感染虽然不是常见情况,但这样的病例可能会被不断报道。因此现在当务之急,是汇集重复感染病例,寻找免疫学病毒学的相关性,以判断患者重复感染的可能性。

知名病毒学专家、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说:“最担心的就是发生ADE。这对疫苗研发也是一个警示信号。有一部分人即使接种疫苗,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甚至可能因接种新冠疫苗而发展为重症。到底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又会有多少接种者、以及哪些接种者会发生,并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这些问题仍有待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揭开谜底。”

1964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Hawkes及其团队首次在虫媒病毒感染中,提出ADE假说。它表现为,机体遭遇病原体感染时,原有中和抗体未能防止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反而增强了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引起严重病理反应。ADE是出现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的主要因素。也曾出现于接种登革病毒疫苗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的人中。

一周四例

美国这个二次感染病例是一周内全球报告的第4例。其余3例分别发生在香港(1例)和欧洲(2例)。

比利时病毒学家马克·凡·兰斯特(Marc Van Ranst)告诉路透社,该国新冠二次感染病例是一名50多岁的女性,于3月首次确诊,6月再度发现新冠病毒呈阳性,且两次感染毒株有明显不同。该女性患者有轻度症状。马克·凡·兰斯特认为,这说明其在第一次感染时产生抗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他还指出,新冠病毒在持续变化,但似乎比流感病毒更稳定。

荷兰病毒学家、世界卫生组织科学顾问组成员玛丽安·库帕曼斯(Marion Koopmans)表示,荷兰的二次感染病例是一名老年患者,免疫系统较弱。该患者两次感染的毒株存在明显差异,但病毒载量都非常大。她认为,全球累积确诊病例超过2000万,二次感染仍是少数。

视频

全球共4例!美国现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症状比上次更严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