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能登國(のと)(Noto):屬北陸道。俗稱能州。石高約21萬石(慶長時)。領域大約為石川縣北部的能登半島。原屬古越國之地,後越國一分為三(越前國、越中國、越後國),又屬越前國。養老二年(718),從越前國以羽咋郡、能登郡、鳳至郡、珠洲郡四郡分出獨立為一國。聖武天皇天平十三年(741)再與越中國合併,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元年(757)再次獨立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設為七尾縣,於同五年合併為石川縣之一部。

特點:漁業、海運和貿易都很發達。

分郡:羽咋、鹿島、鳳至、珠洲

主要特產名物:鯖魚、漆、輪島塗、素麵

代表風土:能登金剛、珠洲角、輪島早市、總持寺、妙成寺、七尾灣、高爪山、能登島

主要勢力:田山氏

目錄

地理

占據着能登半島絕大部分的北陸國家。東南與越中通過寶達丘陵接壤,西南邊與加賀國通過狹窄的能登半島基礎部接壤。古來是越前國的一部分,因是東北地方攻略的重要軍事據點而受到重視。718年,羽咋、能登(後更名為鹿島)、鳳至、珠洲四郡獨立組成了能登國,741年與越中國合併,但又於757年再度獨立成一國。

能登是一個三面被日本海包圍的小國,國土的大部分都是低矮的丘陵地帶,只有一些不大的平原地方和海岸部分有一些適於耕作的平原[1]。半島突出部分由東北向西南是最大的平地,半島東側的七尾灣形成了一些天然良港,而西面和北面的外灘一般以斷崖和岩石居多。

以突出於日本海為條件,漁業和製鹽業非常發達,同時作為古代以來與渤海交易的據點,水運和貿易也非常發達,很早就吸收了大陸的文化。乘着對馬過來的洋流能夠很方便的到達越後甚至東北。

歷史

南北朝時代以來田山氏就是該國守護,應仁之亂[2]後戰國大名化,但隨着田山七人眾的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退。以七尾城為主城的守護田山家進入戰國時代後,在田山義總死後,其弟及其子對立爭權,在重臣溫井一族的幫助下,義總次子義續繼承了家督之位,而此後溫井氏逐漸掌握了田山家的實權。但另一重臣游佐氏與溫井氏激烈對抗,最後形成了除了以上兩家的長、三宅、伊丹等七人眾的重臣合議制,至此田山家的守護權力盡失。

但隨着七人眾中的主導權之爭,溫井和游佐兩家的爭鬥再開,最終游佐續光被擊敗,逃往越後。但新守護田山義綱不甘心做重臣傀儡而暗殺了在爭鬥中勝利的溫井紹春,擬重掌本國支配權。但此舉造成了重臣層的極大反感,最終於1566年重臣們流放義續和義綱父子,立義綱之子義慶為主。新政權由長和游佐兩家主導,守護權力再次傀儡化。

1576年,越後的上杉謙信圖謀擁立一直在上杉家的上條政繁為能登守護,以此為藉口悍然出兵能登。上杉軍以勢如破之勢攻陷的能登諸城,直逼田山家主城七尾,而在戰亂中守護田山義慶被重臣毒殺,最終游佐續光為上杉家內應,同時殺光了對頭長氏,七尾城落城。守護田山氏的統治終結,能登併入上杉家版圖。

而在1578年謙信死後,能登形勢發生急劇變化。長氏一族唯一的倖存者長連龍在織田信長的援助下反攻能登,很快能登就變更到信長版圖之下。信長任命菅屋長賴,福富行清,前田利家作為奉行對能登進行統治,而前田利家更是於1581年受封能登一國。本能寺之變後,羽柴秀吉與柴田勝家對立,利家於柴田的統率下參加了賤岳合戰,但在戰中不救援友軍佐久間勝政而撤退,加速導致了柴田軍敗北。戰後利家因功獲得了能登一國和加賀半國的獎賞。

利家死後,次子利政在關原之戰中屬於西軍而遭到改易,而加入東軍的長子利長因功獲得了獎賞,最終領有了加賀、能登、越中百萬石的封地,建立了加賀藩,作為德川政權下實力最強的外樣大名延續於江戶時代

視頻

能登國 相關視頻

能登半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