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自由女神像英語Statue of Liberty)又名自由照耀世界(英語: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法語La 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是一座位於美國紐約紐約港自由島上的巨型古典主義塑像。

目錄

建造歷史

這座塑像由弗里德利·奧古斯特·巴特勒迪設計,由居斯塔夫·埃菲爾建造,於1886年10月28日落成[1],是法國共濟會送給美國分部的禮物,在自由女神的基座上刻有共濟會的標誌。塑像人物是一位身穿長袍的女性,代表羅馬神話中的自主神,她右手高舉火炬,左手的冊子上用羅馬數字寫有美國獨立宣言的簽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腳下還有斷裂的鎖鏈[2]。這座塑像是自由和美國的象徵,對外來移民展現出歡迎信號。

法國法學教授政治家愛德華·勒內·德·拉沃拉葉曾於1865年表示,法國和美國人民應該共同製作美國獨立的紀念品。他的這一想法可能是為了紀念南北戰爭以北軍勝利、奴隸制壽終正寢結束。巴特勒迪正是因為受到拉沃拉葉的啟發而開始設計這座塑像,但由於當時法國在政治形勢上陷入困境,因此塑像的建造工作一直到1870年代初才展開。1875年,拉沃拉葉提出法國為塑像注資,美國則提供場地並製造底座。巴特勒迪在雕塑全部設計好以前就完成了其頭部和高舉火炬的手臂,這些部分還在國際博覽會上展出用於宣傳。

建造過程

1876年,神像舉起火炬的手臂在費城百年博覽會展出,再從1876到1882年在紐約麥迪遜廣場展出。籌款的進展非常緩慢,其中又以美國為甚,到1885年時,底座的建設仍然受到缺乏資金的威脅。《紐約世界報》出版商約瑟夫·普立茲發起捐款,雖然大部分捐獻金額都不到一美元,但吸引了超過12萬人捐助,這一項目才得以完成。塑像在法國建成,再裝船跋涉重洋運抵當時的貝德羅島,裝到已經完成的底座上。塑像完成之際,紐約舉行了歷史上的首次紙帶遊行,美國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主持了落成儀式。

自由女神像起初由美國燈塔委員會負責管理,1901年管理權移交戰爭部,1933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開始負責塑像的維護和管理工作。1938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塑像都因翻新工程暫停向公眾開放。1980年代初,塑像出現嚴重老化,必須加以重大修復,因此塑像於1984年至1986年關閉,將火炬和大部分內部結構替換。2001年的九一一襲擊事件後,塑像出於安全和保安方面原因再度關閉,其底座於2004年重新開放[3],而塑像則要到2009年才開放,還對能夠登上王冠的遊客人數設了限制。包括底座和地基在內的整座塑像之後又關閉了一年,直到2012年10月28日再度開放,目的是安裝輔助樓梯等安全保障,自由島在這期間一直保持開放。不過就在塑像重新開放次日,自由島因颶風桑迪的影響導致關閉,於2013年7月4日再次開放。出於安全方面考量,火炬周圍的陽台自2016年起就不再面向公眾開放。

形象特徵

女神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鎖鏈。她象徵着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並揭幕。雕像鍛鐵的內部結構是由後來建造了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重225噸,是金屬鑄造,置於一座混凝土製的台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的[4],底座是一個美國移民史博物館

價值意義

198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 (Ⅰ)(Ⅵ),自由女神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307)的世界文化遺產,成為美國世界遺產之一。

自由女神像稱不上歷史古蹟,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藝術品。19世紀末,洲際旅行尚無空中航線,越過大洋的運輸工具只有輪船,而紐約港是美國沿海最大的港口。作為進出美國的大多數旅客要經過的一個港口,人們在距曼哈頓島西南角僅3公里遠小島上矗立起了這座自由女神像。

由於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線的附近,進出港口的旅客都可以望見。當海輪駛入上紐約灣內時,由于海面的曲度,此時船上旅客尚不能望見紐約市內高樓,而首先映入眼帘就是這座巨大的雕像。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舉起,目視前方,姿態優美。此時,有的旅客向她招手,有的旅客給她拍照。尤其是夜間,火炬內的燈光通明,加上從小島地面射向巨像的探照燈光,使自由女神雕像更為清晰、壯觀。同樣,當海輪駛離市區碼頭時,也要在她旁邊經過。此時,雖然距雕像較遠,但由於雕像有高大的基座,依然依稀可見。旅客中有的人向它擺手,有的大聲同她「再見」。自由女神像已成為船舶進出紐約港的一大景觀[5]

視頻

自由女神像 相關視頻

自由女神像建造全過程 法國送的超級大禮成美國象徵
旅遊名勝: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