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盆花
藍盆花又名輪鋒菊,松蟲草。川續斷科山蘿蔔(藍盆花)屬。原產南歐地區。多年生草本,高30 ~50厘米,葉片披針形,邊緣齒狀。花序頭狀,花玫紅色。生長於台灣全島高海拔 2,500~3,900 公尺的高山上;以南湖中央尖山、大霸尖山、雪山、玉山、關山、秀姑巒山、馬勃拉斯山、向陽山、合歡山主峰山頂及東峰避風向陽處最為常見。
高山山蘿蔔為多年生草本,屬於陽性植物,莖直立,性喜近鋒頂的岩屑地或岩原上;對土壤需求性不高,但需要長時間的陽光照射,以東南、西南及南向的山坡地最適宜;根甚長,呈棒狀,高 10~20 公分。葉對生,半抱莖,基生葉線狀披針形,羽狀淺裂至撕裂,無托葉,葉長 5~12 公分,寬 0.5~0.6 公分,莖生葉長 0.4~0.5 公分。花小,兩性,密集成頭狀花序,花序具一長 5~6 公分柄;總苞片 3 列,草質;苞片線狀披針形;小總苞 4 角形,4~5 裂;萼剛毛狀,與子房合生;花冠 5 裂;雄蕊 4,生於花冠筒上,與花冠裂片互生;子房下位。瘦果,由具 8 稜及被微毛之小總苞包被。
藍盆花Scabiosa atropurea
別名:輪鋒菊、松蟲草
分類:多年生草本花卉
科屬:植物界
盛花期:春季
目錄
藍盆花的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莖自基部分枝,具白色卷伏毛。基生葉簇生,有疏鈍鋸齒;莖生葉對生,羽狀深裂至全裂。頭狀花序,具長柄,花序直徑2.5-4厘米。邊花二唇形,藍紫色;中央花筒狀,裂片5,近等長。花期7-9月。 瘦果,橢圓形。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葉片披針形,邊緣齒狀。花序頭狀,花玫紅色。花期4~5月。
藍盆花的生態習性
喜生於灌叢或油松林下,喜半陰,耐寒,適宜疏鬆土壤。光線良好、通風的環境。要求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以沙壤土為好。生長期充分澆水,雨季注意排水,忌積水和夏季高溫。分株、播種繁殖,一般於春季進行。
藍盆花的栽培技術
- 移植:萌芽後2至3周,便可將幼苗移植到口徑為13厘米的花盆中。
- 基質:栽培基質需排水良好,基質中粘土含量為15%至30%,可加入20%左右的樹皮、珍珠岩、沙子,每立方米基質中施加1.5至3千克的完全平衡肥料,及2千克的緩效肥。基質中應含有鐵螯合物和微量營養元素,pH值為5.8至6.5。
- 光照:為中日照植物。保持高光照水平,有利於促進開花和增強植株品質。盆栽植株和切花產品在冬季和早春需補光,在植物生長期間保持短日照和強光照的條件有利於植株的緊湊性,之後轉變成長日照和強光照的條件以促進植株開花。
- 溫度:生育適溫為12℃至15℃。在冬季無霜的條件下,室內或室外溫度可保持在3℃至5℃。春季植株開始在15℃至18℃的溫度條件下生長10至12周,在8℃至10℃的冷涼氣溫下會延長栽培時間。如果在低光照條件下栽培,溫度需保持冷涼,這有助於提高莖幹的品質。開花無需經過春化期。
- 肥料:需肥量中等。可施用濃度為130ppm至150ppm的完全平衡氮肥,每周一次。避免高銨和高氮水平。高氮水平會導致植株莖幹徒長且株形鬆散。9月中旬以後不宜施肥。為了防止鎂和鐵缺乏,可分別噴施濃度為0.05%的硫化鎂1至2次,及鐵螯合物1至2次。
- 栽培提示:需乾燥、陽光充足和通風透氣的栽培環境。根系對潮濕的栽培基質敏感。栽培過程中可遵循乾濕循環的原則。在早春進行補光有利於植株品質的提高。
藍盆花的繁殖方式
分株、播種繁殖,一般於春季進行。
播種繁殖,在野生花卉種子成熟期及時採種,採種後可以立即播種,也可以次年早春播種。管理粗放。
階段一:胚根萌發階段:此階段需10至12天,溫度保持在18℃至21℃間。基質中可溶性鹽水平不能過高,pH值在5.8至6.5之間。種子萌芽需光。播種後覆上一層薄薄的蛭石或沙子,以保持土壤輕微的濕潤,但不能太潮濕。播種後避免陽光直射。
階段二:子葉出現及生長階段:溫度為16℃至18℃。此階段需開始降低土壤的濕度,但是避免過分乾燥。避免可溶性鹽水平過高,EC值不能高於0.75。可開始噴施平衡氮肥,濃度為50ppm至75ppm。
階段三、四:真葉生長、發育階段以及煉苗階段:溫度保持在16℃至18℃。肥料濃度可增加到100ppm至150ppm。
藍盆花的分布區域
原產南歐地區。在我國分布於東北、內蒙古地區和河北、山西等省,生長於台灣全島高海拔 2,500~3,900 公尺的高山上;以南湖中央尖山、大霸尖山、雪山、玉山、關山、秀姑巒山、馬勃拉斯山、向陽山、合歡山主峰山頂及東峰避風向陽處最為常見。
藍盆花的園林用途
盆栽觀賞,園林綠化,布置花壇、花鏡,也可做切花。
藍盆花的作用用途
景觀用途
花大而美麗,色彩鮮艷,觀賞效果極好。亦可作花境、林下地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