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
蚂蚁(英语: Ant ),古代又称马蚁或马螘是一种社会性的昆虫,属于膜翅目,膜翅目的其他昆虫有胡蜂、黄蜂等。最早在1.4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就出现了,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化而来。
蚂蚁属完全变态,要经过卵、幼虫、蛹等阶段才发展为成虫,大部分的物种在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要先把食物吃进去,然后再吐出来喂养幼虫,成虫之间也以这种方式交换食物,此行为称作“交哺”(trophallaxis)[1],幼虫的发育需要一定合适的温度,因此工蚁经常将它们搬来搬去,维持合适的生长环境。
蚂蚁一般能扛起比自己重多倍的物件,这本能吸引了机械工程师的研究。蚂蚁的群体有分工、个体之间的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蚂蚁会破坏作物及侵入房屋内,也和人类的生活有些冲突。而其中入侵红火蚁是著名的入侵物种之一。
目录
形态特征
蚂蚁习性
蚂蚁透过费洛蒙沟通,由于它们平时都生活在一个蚁巢中,所以这种沟通方式比其他膜翅目的昆虫来得发达,一个蚂蚁如果发现了食物,它就会在回家的路上留下一路的气味,其他的蚂蚁就会沿着这条气味路线去找食物,并不断地留下气味加强气味。如果这里的食物被采集完了,没有蚂蚁再来,气味就会逐渐消散[2]。如果一只蚂蚁被碾碎,就会散发出强烈的警戒费洛蒙,引起其他蚂蚁进入紧戒状态。有的种类的蚂蚁还会散发一种迷惑敌人的气味。
蚂蚁和其他昆虫一样透过触角辨识气味,触角的末几节膨大,呈膝状弯曲,非常灵活。由于触角是一对,因此既能辨别气味的强度,也能辨识气味来源的方向距离,成虫互相交哺并通过其气味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对方发现的食物等信息。同时也能区别对方属于从事哪个分工的阶级,如负责挖洞筑巢的,或是负责搜集食物的等。蚁后也不断地分泌一种费洛蒙抑制工蚁的卵巢发育,一旦这种气味消失,有些物种就会培养新的蚁后。
蚂蚁用大颚啃咬以攻击或自卫,山蚁亚科的物种能从腹部末端分泌蚁酸(甲酸),刺激被叮咬的伤口红肿疼痛;部分物种腹部末端具有螫针。
蚂蚁亦是全世界力气最大的昆虫之一,它的负重能力相当惊人,能拖动比它体重还重1400倍的物品,也能背负52倍的物品。
蚂蚁的阶级
蚂蚁是一种真社会性动物,其分工方式可粗分为二种,依照形态分化分工及依照年龄分工,形态多形性(morph polyethism)与年龄多形性(age polyethism),其群落成员分成多个形态“阶级”,分别如下:
蚁后
有生殖能力的雌虫,在群体中体型最大,大部分有翅,有翅的个体会在交配完后将翅膀脱去。负责产卵繁殖后代[3]。虽称为“蚁后”,但根据长年研究蚂蚁行为与生态的斯坦福大学教授李家纬(Frank)在TED发布的报告,蚁后并不统治蚁群,蚁群是由每一个蚂蚁个体的自行意志交织而组成的社会。
雄蚁
工蚁
负责搜索食物、照顾蚁卵、幼虫等大部分的工作。体型比兵蚁小。工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虫,少数情况下产出未受精卵,未受精卵有营养卵或是雄蚁卵两种,营养卵是食物,雄蚁卵则会孵化成雄蚁。在某些特殊情况特殊物种下,工蚁是具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其卵巢也会一定程度的发育,甚至可以产下会孵化成雌蚁(蚁后或工蚁)的卵。部分物种的工蚁产卵管特化为螫针,可以用来制服猎物或是防卫蚁窝。
刚羽化的工蚁负责巢中事务,如照顾幼虫和蚁后、清扫环境、打理巢穴等;羽化较久的工蚁则出外觅食。几乎所有的蚂蚁都具有年龄多形性的分工机制。
兵蚁
负责御敌的雌虫。和工蚁一样为无生殖能力的雌虫,头部高度骨化且大,大颚高度骨化且特化,在某些物种中粉碎坚硬食物的功能,在保卫群体或攻击其他种的蚁类时则担任战斗的角色,故得名兵蚁。并非每一种蚂蚁都有兵蚁。
植物与蚂蚁的关系
蚂蚁保护植物:例如樱花、野豌豆等植物会在叶子或茎上分泌蜜露,蚂蚁会搜集这些植物的蜜露与汁液为食,所以蚂蚁也会保护这些植物的叶子免受其他昆虫吃掉的危机[5]。
蚂蚁为植物播种:如山慈菇、紫花地丁及侧金盏花等这些开花植物的种子,会散发出类似蚂蚁幼虫的气味,所以蚂蚁看到后就会急忙搬回巢穴内,等过了一阵子之后,种子的味道又变成跟幼虫死掉的气味相似时,蚂蚁又会将种子搬离巢穴,就在这搬进搬出的过程中,这些植物的种子借由蚂蚁的协助而四处发芽生长,例如黑山蚁就会搬山慈菇的种子。
视频
蚂蚁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研究称蚂蚁交哺行为能信息通讯和“投票”,腾讯网,2016-12-06
- ↑ 蚂蚁真是二维生物? 那么蚂蚁又是如何找到食物的?,新浪网,2018-05-08
- ↑ 神奇:黑色蚂蚁蚁后产卵过程,腾讯视频,2017-2-8
- ↑ 蚂蚁交配也疯狂 雄蚁交配后会死去(图),凤凰科技,2013-6-28
- ↑ 蚂蚁保护植物不受食草昆虫和其他动物的攻击。,搜狐网,2017-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