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慈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慈菇,呈不規則扁球形或圓錐狀,頂端漸突起,基部有鬚根痕。長1.8~3厘米,膨大部直徑1~2厘米。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節,節上有鱗片葉乾枯腐爛後留下的絲狀纖維。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略呈角質。氣微,味淡、帶粘性。[1]

名 稱

山慈菇

拼 音

Shān Cí Gu

英文名

Pseudobulb of Appendiculate Cremastra

類 別

根莖類

功效分類

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別名

金燈花、鹿蹄草、山茨菇、慈姑、山慈姑、毛慈姑、泥冰子、算盤七、人頭七、太白及、水球子、泥賓子、采配蘭

入藥部位

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的假鱗莖。

性味

甘、微辛,涼。

歸經

歸肝、脾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植物形態

1.杜鵑蘭,陸生植物。假鱗莖聚生,近球形,粗1-3cm。頂生1葉,很少具2葉;葉片橢圓形,長達45cm,寬4-8cm,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頂端,直立,粗壯,通常高出葉外,疏生2枚筒狀鞘;總狀花序疏生多數花;花偏向一側,紫紅色;花苞片狹披針形,等長於或短於花梗(連子房);花被片呈筒狀,先端略開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針形,長3.5cm左右,中上部寬約4mm,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與萼片近等長,基部淺囊狀,兩側邊緣略向上反折,前端擴大並為3裂,側裂片狹小,中裂片長圓形,基部具1個緊貼或多少分離的附屬物;合蕊柱纖細,略短於萼片。花期6-8月。
2.獨蒜蒜蘭,陸生植物,高15-25cm。假鱗莖狹卵形或長頸瓶狀,長1-2cm,頂生1枚葉,葉落後1杯狀齒環。葉和花同時出現,橢圓狀披針形,長10-25cm,芝2-5cm,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收狹成柄抱花葶。花葶頂生1朵花。花苞片長圓形,近急尖,等於或長於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紅色;萼片直立,狹披針形,長達4cm,寬5-7mm,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幾乎不凹缺,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內面有3-5條波狀或近直立的褶片。花期4-5月,果期7月。[2]

產地分布

1.杜鵑蘭:生于山坡及林下陰濕處。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2.獨蒜蒜蘭:生于海m的林下或溝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

主治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癰疽惡瘡;瘰癧結核;咽痛喉痹;、蟲咬傷。[3]

禁忌事項

正虛體弱者慎服。

採收炮製

夏秋季採挖,除去莖葉、鬚根、洗淨,蒸後,晾至半干,再曬乾。

除盡鬚根,洗淨,清水浸泡2-4小時,取出潤透,切片,曬乾。搗碎用亦可。

藥物鑑別

本品橫切面;毛慈菇 外層為一層扁平的表皮細胞,其內有2~3列厚壁細胞,淺黃色,再向內為大的類圓形薄壁細胞,含黏液質,並含有澱粉粒。近表皮處的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針晶束,長70~150μm。維管束散在,外韌型。

冰球子 表皮細胞切向延長,澱粉粒存在於較小的薄壁細胞中,維管束鞘纖維半月形,偶有兩半月形。[4]

藥理研究

現代藥理試驗證實山慈菇含有的杜鵑蘭素有降血壓的作用。

化學成分

葡萄甘露聚糖、杜鵑蘭素Ⅰ、杜鵑蘭素Ⅱ、對羥基苯甲醛等成分。

臨床應用

①治皮膚皸裂:鮮杜鵑蘭假鱗莖搗爛敷,或切開成兩半擦患處。(《湖南藥物志》)

②治癭瘤:山慈菇、海石、昆布貝母各等分。為末。每服15克,白滾水調服,旬日可消。(《外科大成》消瘤神應散)

③治食道癌:山慈菇、公丁香各9克,柿蒂5個。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④治熱咳:獨蒜蘭假鱗莖9~12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⑤治肺癆咳嗽:杜鵑蘭鮮假球莖21~24g。切成薄片,水煎加白糖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⑥治瘡癤腫毒,淋巴結結核,毒蛇咬傷:獨蒜蘭假鱗莖9~15g。水煎服。外用以適量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⑦治指頭炎、癤腫:獨蒜蘭假球莖9~15g。水煎,連渣服;另取假球莖適量,加燒酒或醋搗爛,外敷局部。(《浙江藥用植物志》)

⑧治毒蛇咬傷:鮮山慈菇適量搗爛,從傷口周圍結腫的遠端開始塗敷,逐漸近於傷處。(《山西中草藥》)[5]

相關視頻

1.山慈菇,去熱散結,可調理痛風[6]


2.山慈菇的功效與作用[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