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位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解放路107號,為清代乾隆年間陝西籍商人所建的會館,1959年起被闢為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鹽業歷史博物館。1980年7月7日,西秦會館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背景
明清換代之際,中國各地陷入動亂,四川也如宋元戰爭時那樣首當其衝,人口銳減,社會經濟受到巨大破壞。自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起,清廷實行移民入川政策,加之後來的輕賦政策,四川人口開始恢復並逐漸超越明朝。在川鹽重振後,外省商人移民到四川自貢,其中陝西商人於康熙中期進入自貢鹽場,他們先販鹽,後投資自貢鹽場採鹽。至乾隆年間,四川各鹽場井灶已以陝西人為主,自貢超千米深的燊海井也是由陝西商人投資開鑿。政府對鹽業徵收較低稅收,以及鹽業帶來的巨大利潤,促使雍正、乾隆時期陝西商人在自貢形成了一個大型資本集團。
雍正年間,已在自貢地區形成人數眾多的陝西商幫籌組了行幫組織「西秦大會」[1],以維護本籍人士的利益。該時期在自貢,修建會館也蔚然成風,會館是旅居異地的同鄉聯絡感情、結義的場所,在當時的仙市鎮,不到兩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五座會館。
修建經過
雍正十年(1732年)「西秦大會」與當地龍峰(鳳)山龍峰井作坊之主李光華簽訂買地契約,買下龍峰山下、靠近釜溪河這塊地修建同鄉會館。乾隆元年(1736年),西秦會館動工,歷時十六年,耗資五萬兩白銀。道光七年(1827年),因會館年久失修,陝西籍鹽商再次組織大會重修並擴建會館,籌得白銀四萬餘兩,並聘川南著名建築師楊學三負責設計修建,歷時兩年,形成現在的建築風貌。
建築
西秦會館建築平面呈矩形,為中國傳統建築格式[2],占地總面積約36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100平方米。建築軸線分明,坐東南向西北方,四周由山牆、隔軒以及廊屋等次要建築環繞。建築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武聖宮大門、獻技諸樓、大丈夫抱廳、福海樓、抱廳、參天閣、中殿、正殿建築。軸線兩側有外至里則是金鏞和賁鼓閣、左右客廨、內院和神庖與內軒。
建築正門的武聖宮大門與獻技諸樓構成了獨立的複合型建築。武聖宮大門為四柱七樓牌坊式門,面寬約32米。其上為四層重檐歇山層頂,由上至下依次加寬,在最上層正中制一束瓦制寶頂。獻技諸樓四層高,屋頂由兩層歇山式屋頂組成,由二十二根石柱和深枋支撐。獻技諸樓層頂在正脊處加建了六角形狀的盔頂,其中後兩角與歇山式屋頂鑲嵌。與武聖宮大門屋頂有機結合。
視頻
西秦會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陝西還有一條「秦巴古鹽道」,西安新聞網,2011-4-3
- ↑ 中國古代建築瑰寶---西秦會館,新浪博客,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