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桥
简介
观音桥位于栖贤寺旁,最初称为栖贤桥,北宋黄庭坚曾作《栖贤桥铭》。因建于三峡涧上,故又称三峡桥,苏轼曾作《栖贤三峡桥》诗。直至清朝在桥前建慈航寺祀奉观音后,该桥才被称为观音桥。
观音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长24.45米(或20.45米、19.4米),宽4.94米,高10.7米,桥孔跨径10.33米。桥体共使用107块花岗岩,岩石间不用灰浆,而以子母榫凹凸相接构成。在桥拱中心券面上刻有“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 上愿皇帝万岁 法轮常转 风调雨顺 天下民安 谨题”字样,可知此桥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在券石东侧第2券第7石上刻有“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桥”字样,西侧外券第7石上刻有“福州僧智朗勾当造桥”字样,东侧外券第6石上刻有“江州匠陈智福 弟智汪 智洪”字样,由此可知建桥者之名。桥上原无护栏,清道光年间慈航寺住持觉源僧始增建石护栏,1928年李煜堂等筹资重建。1982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维修,采用环氧树脂浇灌拱券之间的缝隙,并以钢筋加箍拱券,桥上铺置油毡,同时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观音桥工艺精湛,在山洪和地震的影响下,历经千年而不倒,是中国桥梁史上的杰作,被誉为“匡庐第一桥”。
观音桥自建成之后,即成为庐山的一处名胜。除了苏轼、黄庭坚曾到此吟咏外,苏辙、杨万里、王十朋、朱熹、文天祥、欧阳玄等历代文人到此或赋诗、或题字,唐寅则作《庐山三峡桥》图。近代的冯玉祥也在桥上游题刻《墨子篇》。郭沫若、茅盾、丰子恺、林语堂、徐志摩都曾到此游览并留下诗文。20世纪80年代初茅以升到此考察后,赞叹不已,并撰文介绍。
在观音桥周围还有很多名胜,桥东端六泉亭内之招隐泉被陆羽评为“天下第六泉”[2],桥西有清末易顺鼎建的“匡山草堂”(1934年蒋介石选此作为其行馆)。
视频
观音桥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篇:庐山观音桥 ,今日十大热点,2018-8-17
- ↑ “天下第六”泉 庐山招隐泉 ,新浪博客 ,201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