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記憶中的農村文化生活(陳有棋)

記憶中的農村文化生活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記憶中的農村文化生活》中國當代作家陳有棋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記憶中的農村文化生活

1

我出生於1960年,現在已62周歲了。小時候沒有現在的手機網絡,沒有現在海量的有趣的電影電視。那時的男孩子們喜歡滾鐵環、摻得羅(玩陀螺)、玩石滾珠、下狗卵子棋或成三棋,女孩子們喜歡跳房子、(用杏籽)背籽、跳繩、嗇猛兒(捉迷藏)等,這些都是低級遊戲,常常因太低級或太不雅受到大人們的訓斥。儘管小時候的文化生活條件極差,但那時的精神生活還是充滿着樂趣。

一、屋場故事會

我生在周家院子,在周家院子長大。那是一個由兩個四井口連在一起的大屋場,是從我老祖宗傳了三四輩人留下來的房產,住着我們一家和大爹二爹三爹們的幾大家。讀過私塾的三伯父一般喜歡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岳全傳》《西遊記》等古典小說。到了夏季,天氣炎熱,那時只有煤油燈照明,沒有電扇更沒空調,我們這個小家族二十幾人近三十人搬着椅子或板凳都坐在外面稻場上集聚在一起乘涼,聽三爹講歷史故事。有時三爹講累了大爹或我幺爹換着講,講故事的人講的津津樂道,大人小孩聽的津津有味,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草船借箭、三打白骨精、大破金兀朮等故事聽了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有時下半夜要去睡覺休息還依依不捨。

二、皮影戲

上世紀70、80年代,雖有了電影,但定點、定時組織放映,鄉村文化出現空檔,皮

影戲應運而生。有時借母豬增了仔、耕牛生了小牛、做了土木新房喬遷新居、老人祝壽等遇有喜事請親友欣賞皮影戲。皮影戲的道具是用硝制的牛皮雕成好幾十種各種身份的人物形象和兵器、文案等,還有一塊大幕布。主唱人邊唱邊舞動皮影,利用光和影的作用,使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表演皮影戲的同時,一班鑼鼓樂隊根據故事情節隨時伴奏。主唱人有時要向東家討要禮品,常唱些恭喜發財的內容東家高興常賞賜很多東西。這種程序稱為「打鬧台」。在深夜為了給觀眾提神,主唱人常常唱些渾段子內容,惹得觀眾笑得前仰後合。我們金竹棠埡一帶唱皮影戲最有名的是插旗的餘光耀,還有他的徒弟徐成樹等。

三、樣板戲與文藝節目

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革命現代京劇和現代舞劇 《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 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白毛女》《杜鵑山》、《龍江頌》和《紅色娘子軍》等用電影的形式在農村普及,聯合村的男女老少特別是年輕人特別喜歡《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渾身是膽雄赳赳》、《只盼着深山出太陽》、《我們是工農子弟兵》、《智斗》等經典唱段,人們不管是在田間幹活還是走在路上,都要大聲唱上幾句。唱京劇成了那個年代年輕人最流行最快樂的業餘活動。我雖五音不全但有時也情不自禁地哼上幾句。

在上世紀60、70年代,原大旺坪大隊和聯合大隊經常分別定期組織幹部群眾開大會。大會結束後就組織群眾文藝表演。一般開會在兩個大隊的學校操場上舉行,會議結束後群眾就圍成一個大圓圈,中間留出一大片空曠場地,文藝表演就開始了。三句半和湖北大鼓是每次必不可少的節目,還有一些歌舞,有時還有人唱一段京劇。每次邀請小學生們參加表演節目就成了壓台戲。表演者不專業但也盡心盡力,觀眾們也喜歡這種熱鬧。

東風渠工程指揮部組建的有文藝宣傳隊。他們每次在周家院子表演節目必定先扎彩門搭建舞台。宣傳隊人員文藝素質相對較高,表演的比較專業。表演以前先化妝,表演的節目有小品,有時還有武術,唱歌跳舞是節目的主要形式。節目的內容以歌頌中國共產黨和歌頌英雄人物為主。每次有文藝匯演時,除全體民工參加外,聯合大隊和大旺坪大隊有不少村民參加觀看。那時不是說觀看文藝節目而是都說成看戲。

四、採蓮船

聯合村村民的祖先都是從江西移民到湖北宜昌的。祖先們來到宜昌分鄉鎮這一帶後十分懷念在江西湖區的水上生活,開始時他們為了寄託對江西的思鄉之情,在農閒時候用竹蔑和紙紮條假船在旱地上擺弄擺弄,後來演變成過年和元宵佳節期間的娛樂活動,聯合村的村民稱這個活動是「玩採蓮船」。用紅綢色為主的彩綢、竹子和竹蔑紮成採蓮船,一位姑娘坐在船中間(實際是挑船人),一位艄公手拿船槳邊唱邊作出划船的各種動作,四位鑼鼓樂師配合艄公唱詞內容伴奏助興,船上的坐船人隨着艄公唱的節拍和動作作出適當蕩船動作。每劃到一家,艄公把東家一家人的姓名編入歌詞,唱出恭喜發財吉祥萬年的唱詞,東家必定給很多禮品放到採蓮船里。狀元籌資修建洛陽橋是每家必唱的唱詞。聯合村遠近聞名的採蓮船艄公早期有黃國財,後有曹汝林和張少運。張少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採蓮船傳承人。

五、露天電影、廣播和電視

上世紀60、70年代,電影進入聯合村人民的生活。那時沒有電,電影放映隊自帶小型發電機,在各大隊巡迴放映。電影膠片需手工倒片,有時發電機出現故障,所以放映過程中經常會暫停很長時間。銀幕(那時俗稱「幕布」)常布置在兩棵樹之間或建築物下。《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南征北戰》、革命現代京劇等都是聯合村人民喜聞樂見的電影節目。大旺寺周家院子駐有東風渠建設民工,為豐富東風渠建設者的文化生活,指揮部也經常組織民工看電影。所以聯合村的村民看電影的機會更多。不管在生產隊勞動或在學校學習有多累,聯合村的年輕人和小孩常跑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去看電影。聯合村的人跑到插旗、棠埡、尚家河、南仗埡、大中壩這些地方去看電影是常事。

為了活躍農村文化,上世紀60年代,聯合村有了有線廣播,簡易廣播進入家庭。從70年代開始,在聯合村好幾處定點安裝廣播大喇叭,每位村民在每個角落都能聽到廣播,金竹公社(後來的金竹總支、金竹辦事處)由陳有華管理廣播,一天播音兩次,內容有時事新聞、上級通知和廣播文藝節目等。

上世紀80年代,聯合村及周邊都通了電。有了電,新的文化生活就出現了,部分家庭里增添了電視機。哪家有電視機,哪家晚上就擠滿了人,人們對電視格外新奇。與聯合村最近的電視轉播塔在連三坡大樹埡,每晚要在室外轉動天線調整方位才能收看電視。收到的最好效果也是屏幕上布滿雪花。儘管那樣,人們還每晚聚在一起看滿是雪花的黑白電視節目,特別是有了春晚後,春晚成了人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後來在90年代開始才出現彩色電視機和數字電視,聯合村的部分村民購買衛星接收天線,那時人們把這種很大很圓的天線形象地稱作為「電視大鍋蓋」。數字電視不僅節目多而且聲音和畫質達到極高質量,很快被聯合村的村民接受。二十一世紀普及了網絡,數字電視更是方便快捷,聯合村的村民們能及時了解國內外形勢中國共產黨及國家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

雖然我小時候生活條件艱苦,但應該說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1]

作者簡介

陳有棋,男,現年62歲,本科學歷,1968年至1974年在大旺寺小學、聯合小學、金竹中學讀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