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賈涉(1178年1223年),字濟川,浙江天台縣藤橋松溪人。南宋名將,淮東處置山東忠義軍的中心人物。

自幼慷慨有大志。父偉,子賈似道,偉系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曾任秘書郎、開江守等職。涉年長後,以父蔭任高郵尉,改大理司直,知盱眙軍。賈涉是處置歸宋的反金武裝,頗有謀略,李全等皆為所用,六七年間金軍不敢窺淮東,山東十餘州相繼降宋。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賈涉                 出生日期         公元1178年
                別 名         濟川                 逝世日期         公元1223年
                國 籍         中國南宋                 職 業          南宋將領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天台縣


基本介紹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三月,金兵進入黃、濠、滁、揚、真、盱眙等州,宋軍屢敗,朝廷震驚。山東人李全、楊友等招兵買馬,號「忠義軍」。賈涉時任淮東提點刑獄兼楚州節制京東路忠義兵馬,對「忠義軍」進行改編,裁減老弱殘兵留下精幹6000多人進行軍紀訓練,然後分兩處屯守。

其時,約10萬金兵進攻邊城甚急。立即派諸路兵馬出擊,自己坐鎮指揮。不數日,諸路兵馬大捷,擒金將仆散萬忠。隨後,又命李全率萬人向被金人侵占的山東出擊,很快攻克登、萊二州,恩、傅、景、德等十幾州亦相繼收復,軍威大振。捷報上呈,朝廷升為太府少卿、制置副使。不久,升淮東制置使兼節制京東、河北兵馬。

嘉定十六年,因身患重病上疏請辭。時值金兵又大舉進犯,再次帶病率兵出戰,大敗金兵,將繳獲京河版籍及金銀銅印等送交朝廷,受到嘉獎。因勞累過度,病逝於回師途中。詔贈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墓在今天台縣山河鄉溪邊村附近。

人物經歷

  • 早年事跡

賈涉是西漢賈誼之後。

賈涉生於淳熙五年(1178年)三月二十八日。早年事跡不詳,只知他幼年好讀古書,慷慨有大志。二十歲時,父親賈偉]被冤鬱郁以終。涉獲蔭補的時間不明,但為了洗刷父親冤情,釐清事實,前後費了十年的時間,不辭辛勞,奔走申訴,甚至到宮廷,伏闕上書,終使其父獲得平反。時間約在開禧三年(1207年)。賈偉得以平反,大概與賈涉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才幹出眾有關,但也和宋廷敉平吳曦之變吳璘吳玠家族在四川的勢力解體,以及郭杲等人不在高位有關係,這時賈涉已三十歲。

賈涉初任高郵縣尉,改萬安縣丞。嘉定八年(1215年),鄰近金境的寶應縣有縣令遺缺,中書省命涉知縣事;涉到任後,感於宋金情勢緊張,恐戰事再啟,為早綢繆,請求築城以固邊。不久,母喪,以憂去。嘉定十年(1217年),宋金爆發戰爭,金興兵南犯,攻光州,淮邊告急,宋廷起復賈涉為寶應縣令,這是賈涉實際參與邊防實務,嶄露頭角的開始。賈涉再任寶應縣令,顯然和先前築城有關。自蒙古攻金以來,中原紛亂,宋臣便不斷向朝廷建議罷遣使,團結民兵,築城御邊。久任主管淮東安撫公事的崔與之更積極在淮東沿邊推動築城.。因此,賈涉的復任當與築城風潮下,崔與之等人的推薦有關。賈涉上任後,除了築城外,又遷縣治還舊基,疏浚望直港,通射陽湖。不久,改任真州通判,大理司直,知盱眙軍等職。

  • 記載事跡

關於賈涉先世的資料不多。從現有的史料看來,賈氏在天台並不是顯赫,賈偉也擔任過低級軍職,見《中國歷史人物論集》(台北:正中書局,1973),頁300。但〈賈涉墓誌〉指其父曾任秘書郎,知漢州,顯然被視為文官而非武將的家族;入仕為文職官員的賈偉,是賈氏起家的人物;賈偉勇於任事,批評時政,雖然獲得孝宗與丞相的賞識,卻因而遭到報復。賈涉的憑藉不多,但為洗刷父冤,奔走陳情,十年不懈,毅力超人,終於恢復其父的名譽。其間,賈涉雖獲任為基層官職,但歷經幾番波折,才得以擔任縣令一職。對一般非由科舉入仕的官員而言,縣令可能已是仕途的高位,然而,由於蒙古南侵,金朝覆亡,山東淮海地區的局勢如波濤洶湧,讓身處邊境,擅於觀察,掌握時勢的賈涉得以一展才華,開創新事業的契機。

主要成就

  • 鞏固淮東防務

嘉定十年(1217年),金宣宗對宋宣戰,宋金戰事再啟。這時,史彌遠以曲在金朝,遂改變政策,請寧宗下詔伐金,並轉而積極招徠歸正北人,成立「忠義軍」,十一年(1218年)一月,正式任命歸附的義軍領袖李全為京東路副總管,楊友、季先為京東路鈐轄,在宋廷與應純之的厚賞與支持下,南下的人絡驛不絕,義軍的抗金活動更形活躍,聲勢日壯,在宋金戰爭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當宋金和戰丕變,宋內外形勢變幻之際,正是賈涉直接參與淮東邊務的時刻。在華北流民不斷南移的熱潮中,宋臣不但熱烈討論宋金關係的發展,更發表如何掌握歸正之士的不同意見;而宋廷為因應內外情勢的巨大變化,對於和戰與南下北人的政策也有極大的變化。在時局驟變的時候,賈涉正由寶應縣令轉任淮東提刑,繼而出任淮東制置使,積極地參與沿邊地區的防禦要務。

宋金推動謀和,卻引起忠義人的疑懼。義軍領袖之一的石珪以宋謀與金和,不利義軍為名,殺楚州都監沈鐸;宋廷為緩和義軍情緒,急罷知楚州應純之,由通判梁丙代理。但宋廷提供的忠義糧不足,梁丙處置無方,石珪率兩萬人渡淮,大掠楚州南渡門。面對大批義軍蜂擁南下,邊臣處理失當,幾釀成巨禍,時任知寶應縣令的賈涉上書宋廷,指出若在忠義人不斷南移之際與金謀和,將使山東的亂局蔓延至兩淮;建議宋廷立下固定員額以招安義軍,讓他們自成一軍,安置在淮北,如任其南下,將來難以應付。宋廷乃任命賈涉為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楚州,節制本路京東忠義人兵;他受命後,親自出面招撫叛兵,穩定局面。

總之,在宋金和戰丕變,淮東戰況激烈之時,李珏崔與之二位擔負淮東邊防重任的大臣,因意見不和,不能協力相助以穩局勢而遭調職。宋廷為鞏固邊防,緊急任命調派義軍解除江淮危機有功的賈涉,出任肩負屏障宋疆的淮東最高官員。從此,賈涉成為在第一線執行邊防與涉外要務的南宋重臣。

  • 聯結蒙古

宋金戰爭以來,淮東積極招徠忠義軍。宋廷先依武定軍例,放錢糧一萬五千人,人數激增之後,又增放二萬人錢糧作為號召,時青、石珪、彭義斌、嚴實、夏全等人紛紛歸正。其中嘉定十二年六月,金青州守臣益都人張林在李全的勸說下,舉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寧海、濟南等州歸宋,表稱「舉諸七十城之全齊,歸我三百年之舊主」;次年,嚴實也應趙拱之召,舉魏、博、恩、德、懷、衛、開、相等州來歸,使太行山以東之地,名義上復歸宋的版圖。

賈涉進一步鼓勵義軍北伐。他銜宋廷之命,傳檄中原,「以地來歸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無所吝」來激勵豪傑。於是,忠義軍的恢復行動更為頻繁,李全揮兵北上,爭衡中原,難怪金人要說「宋人以虛名致李全,遂有山東實地」。彭義斌一軍更侵河北,取大名、中山、破東平,下真定,迨西山,懸師北伐,號召兩河豪傑,重樹大宋旌旗,兵威之盛,竟使山東的蒙古漢軍「皆壁,不出犯其鋒;或聞風景附。」這麼豐碩的戰果,不僅使宋廷博得興復山河的美名,義軍也獲得了高官厚爵:張林被封為武翼大夫、京東安撫兼總管,李全改為廣州觀察使、京東總管,劉慶福、彭義斌皆為統制。職司統御義軍大責的賈涉也被擢為太府少卿,制置副使兼京東河北節制。在賈涉的節制下,忠義軍積極參與解除淮西之圍的軍事行動。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再謀伐宋,以十餘萬犯光州,圍黃州,分兵破淮西諸縣;淮西守備薄弱,帥臣趙善湘請援於朝廷。宋廷詔淮東,京湖諸路應援。 賈涉遣李全、彭義斌鎮江副都統翟朝宗及徐暉等分別率忠義民兵與正規軍救援黃、蘄。三月,淮東兵未至,黃州已被攻破,蘄州亦因徐暉援救不力而告陷落。李全趕至,護安慶,與趙范、趙葵兄弟協力救黃州,並遣彭義斌掩襲淮上金兵。山東忠義軍的協力合作,迫使金人退師。在淮東兵馬從事救援淮西的行動中,賈涉發現徐暉護城無功,率先逃遁,將他斬首示眾,從而穩固淮西局勢。由於賈涉籌劃,指揮,策援有功,宋廷乃遷之為權吏部侍郎;七月,他更被任命為淮東制置使兼京東,河北路節制使,這是賈涉地位與聲望最高的時候。

賈涉在策動義軍北伐與救援的同時,也推動聯結蒙古的工作。這一項涉外行動,除攸關宋蒙結盟外,交涉山東忠義人的問題,殆為重要因素之一。當山東地區成為宋金蒙三國逐鹿的主戰場之後,夾在三國紛爭中的義軍,就出現複雜化的傾向;尤其是蒙古在河朔,山東等地停止殺戮,轉而積極爭取據地自保的豪傑,以及金廷改剿為撫,不惜以名器爭取山東武裝勢力以後,宋金蒙三方勢力交相爭取這些武裝團體,使得一向活躍於山東地區而以歸附宋朝為主的武裝力量,在依從的態度上有了變化,游移於三國之間,或叛或降。這也使得宋蒙的交涉中,多了一項討論的議題。

此前,嘉定二年二月,宋廷得知成吉思汗南侵的消息時,僅由執政者「作私書密諭諸軍帥臣」在邊境進行戒備,態度相當謹慎。到嘉定四年,宋使余嶸回報蒙古圍攻燕京的消息後,宋人開始關切並討論如何聯合新興勢力以復世仇。等到木華黎擔負主導伐金的軍事任務後,為了加速金的滅亡,減少後顧之憂,曾於嘉定七年(1214)一月派三位蒙古使者渡淮到濠州鍾離縣,圖謀聯宋。當地守臣以「不奉朝旨,不敢受」為辭加以拒絕。不過,蒙古與金朝國力消長至為明顯,宋臣進一步討論如何對待蒙古的問題.嘉定八,九年間,與宰相史彌遠素有親密關係的程珌,向宋廷提出在朝廷的默許下,聽由邊閫進行聯蒙恢復的方案,他說:「強敵所當結,豪傑所當檄,邊將自為之,朝廷無與焉;成則享大利,否亦無損於毫毛,用力寡而成功倍。否則邊事一開,將不止一殘敵而已」。

程珌的意見,對宋廷乃至賈涉在淮東推動的聯結蒙古,具有重要的影響。嘉定十年,宋金爆發戰爭之後,宋臣有「獻策北通韃靼」之議。不過由於忠義軍在蒙宋間叛服無定,引起雙方的誤會,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蒙古曾於嘉定十一年派葛不罕與宋議和,可能談到夾攻的事,宋也派苟夢玉出使蒙古。此時,或許由於宋廷對聯蒙夾攻金朝的態度不太熱衷,雙方沒有進一步協議的跡象;但嘉定十三年十二月,義軍領袖石珪叛宋投蒙的舉動,引起宋廷的重視,賈涉顯然是在史彌遠同意下,派都統司計議官趙拱經由河北,山東到蒙古軍前議事。趙拱會見了木華黎,雙方直接溝通,蒙古大將並贈北宋舊物「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玉璽一方,由賈涉轉呈宋廷。到嘉定十五年(1222),宋臣魏了翁擔心宋與金相抗之時,蒙古與西夏將有窺伺邊境,為了穩定局勢,建議朝廷「且下淮東制司,仍遣小使諭志於韃使,使群盜無以措其惎間之辭」,此一交涉內容可能與山東忠義軍有關,但紀錄不詳,此時,賈涉在應付李全引發的一連串事情上,可能已精疲力竭,並無餘力再推動此一外交活動了。

人物評價

賈涉崛起於南宋非常時期,無顯赫的家世,未取得功名,在朝又無奧援,這樣的人物在宋代承平時期是難以獲致高位的;而他卻得以開閫淮東,節制忠義,成為執行宋廷邊防政策的重要人物,這和他在宋金蒙三國勢力交錯,興替時期,以靈活的手腕處理邊防,流民及涉外事務,表現卓越有密切關係。

賈涉的成功,在於他能掌握時勢適切執行宋廷的政策鞏固邊防。他以靈活的手腕,妥善接納,處理大量山東忠義軍的南歸,且能反映執政者和輿論的主流意見,利用這批武裝力量作為恢復故土和救援危急地區的任務;使得山東地區在形式上納入宋的版圖,也使宋金衝突以來,淮東地區較少受到戰火波及。此外,他也善於觀察時勢,呼應朝廷的外交政策,是第一位推動聯結蒙古活動的宋朝地方官。此舉不僅有助於宋蒙兩國的相互了解,也化解山東忠義叛降問題所造成的誤會。這些都是他得以在變幻不定的大時代中出人頭地,晉升高位,並且列名國史的重要原因,正如〈墓誌〉所云:「若夫制閫勳業,則有國史在」。可見他是以自身的能力獲致勛名,而非受其次子賈似道位居權要的影響所致。《宋史》本傳的論贊也說:「賈涉居方面,亦號有才,及其庶孽,竟至亡國,為可嘆也」,顯示《宋史》的編纂者相當肯定賈涉的才能,反而對賈似道累其聲名,表示遺憾。

對山東忠義軍的處置方式,是賈涉成敗的關鍵。他對忠義人的功利取向非常清楚,因此採取了利誘和分化的手段。這二種方式,在初期由於忠義軍人數尚少,他的文人身分也能得到北人的尊敬,以及處置的策略受到輿論的支持,因此不論推動救援或恢復,都頗能得心應手,不僅成就了他的事業,也使以李全為首的山東忠義軍成為屏障宋廷的主要武力之一。

不過,隨着李全勢力坐大之後,賈涉的窘態就逐漸顯露。李全是一位精明狡猾,詭計百出,威迫欺瞞的豪強,當勢力壯大之後,興起裂土割據之心,驕縱與桀驁不馴的霸性益加明顯。賈涉雖然想設法壓抑、防範,卻招架不住,窮於應付;況且,此一想法又與丞相史彌遠一意拉攏李全,不斷授以高官的作法相違,最後竟到心力俱疲,疾病纏身而死。〈墓誌〉說:「漸復故疆而不遂大業,致身法從而不及侍清光」,一方面寫出賈涉中壽而死,壯志未酬的悲情,另也顯示他處於風雲變幻的時期,難以掌握時勢的鬱郁困境,然而相較於後繼者,如許國、徐晞稷等人,使用更為拙劣與極端的手法,以致激起李全的叛變而言,賈涉在處理山東忠義軍的手段,顯然是更勝一籌了。

外部鏈接